潛藏在深海的神秘生物

撰文|祖德·科爾曼(Jude Coleman)   
翻譯|王越
絕對的黑暗、極端的壓力和刺骨的寒冷——太平洋的“深海帶”(midnight zone,約1000~4000米深)絕不是一個適宜生存的地方。然而,即便是如此惡劣的居住條件,也無法阻止一種纖弱而莫測的“神秘軟體動物”在這裡棲息
20多年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MBARI)的科學家有時會遇到這種半透明的生物。它們長約13釐米,擁有一系列奇特的特徵:頭部頂著一個超大的“兜帽”,可以裹住獵物或是像水母一樣噴水移動;尾部邊緣則長滿了觸手,受到刺激時可以斷掉其中一根。被觸碰時,它的“兜帽”和尾部會亮起藍綠色光點,宛如一座水下的天文館。
如今,科學家已確定這些深海里的“謎團”是一種裸鰓類動物,或者它們更常被稱為海蛞蝓。但這種海蛞蝓過於奇特,研究人員認為值得為它建立一個全新的裸鰓類分支。在發表於《深海研究,第一部分:海洋學研究論文》(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的研究中,這種生物被命名為Bathydevius caudactylus,這是已知第一種生活在深海水體中的裸鰓類動物,其他裸鰓類多在海底底棲或生活在開放水域的近海面區域。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BARI的海洋生物學家史蒂文·哈多克(Steven Haddock)表示,這種動物融合了許多其他裸鰓類的獨特特徵。2000年,當科學家首次透過遙控潛水器發現這種軟體動物時,哈多克就在場。“我們都在猜測它可能是什麼,”他回憶道。
在隨後的20年裡,研究人員深入觀察了100多隻這種神秘的海蛞蝓,並在實驗室進行了研究。基因分析顯示,這種生物可能屬於一個很久以前就與其他裸鰓類動物分離的分支。因此,儘管與其他裸鰓類物種有一些共同特徵,但它們的特徵是獨立演化而來的。“相似的性狀可能會在不同類群中多次演化出來,但在如此獨特的生物中,在與其他裸鰓類動物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看到這種現象,確實非常特別,”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軟體動物研究員傑茜卡·古德哈特(Jessica Goodheart)說道,“也許(這些特徵的)演化比我們預想的要容易得多。”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5年4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4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