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炮轟英國揪驚天醜聞!1400名女孩遭性侵,新首相默許換選票…?

熟悉馬斯克的都知道,他經常出現在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新聞裡,哪怕這件事跟他八竿子打不著,他的身影還是會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下,因此我們聊他的時候經常開玩笑,管他叫馬·哪都有他·斯克
這回又是這麼個情況——馬斯克前段時間剛被特朗普承諾了一個效率部部長(他給這部門起名縮寫叫“DOGE”,對應狗狗幣,算是整個大活)
按理說美國的事都夠他忙活了,沒想到最近他跟英國較上了勁,不僅在推上狂懟英國新任首相斯塔默,還順藤摸瓜,揪出來一件英國多年前的大丑聞。
比如幾小時前,他剛在推上轉發了一條內容,是指責斯塔默是“英國強J黨”,還附文稱“斯塔默是邪惡的”

(馬斯克炮轟斯塔默)
他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眾所周知,斯塔默曾於2008年至2013年擔任英國的首席檢察官,而這一時期英國出了一個轟動全國的團體誘J案,至少1400名兒童遭遇了性侵、下藥等暴行。
馬斯克就認為,斯塔默作為當時的律政界最高層難辭其咎,甚至自己都參與了這些事,是“強J英國案的同謀”

(馬斯克指責斯塔默是“同謀”)
所以這回,馬斯克還真是正義心爆棚——至少也是站在了道德制高點?
emmm…這其實不太好說。
因為馬斯克和斯塔默的不和早在幾月前的英國南港暴亂事件就開始了。
當時斯塔默把鍋甩給了“大型社交媒體運營者”,馬斯克一聽,直接對號入座了,回懟說明明是英國的警務制度雙標,關社交媒體啥事?暗示他們不敢管移民,兩邊就這樣結下了樑子。

(示意圖)
話說回來,雖然馬斯克可能存著一些斯塔默潑髒水的心思,但仍無法否認,他的影響力使得大眾廣泛注意到了英國的這樁舊案,注意到了當年那1400名受害者。
2011年開年,英國《泰晤士報》就發表了一系列調查文章,報道自1997年以來,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就一直存在侵犯小女孩的犯罪團伙,而大多數兇手都是巴基斯坦裔
那為啥十多年都沒人管呢?
當時的總督察(chief inspectorAlan Edwards向《泰晤士報》透露:“因為大家都怕,不敢提背後的種族因素。”
意思很明顯,誰敢提什麼巴基斯坦裔就會被當種族歧視,那自然就辦案不力了。
不過經由《泰晤士報》宣傳,這事還是被捅到了明面上,此後這些團伙便被英國民眾稱作“誘J幫Grooming Gang)”。

(當年的報道)
泰晤士報》的報道後,英國官方對英格蘭北部一名為Rotherham的小鎮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深入調查,並於2014年對公眾公開調查結果,致使全英震怒
原來1997年至2013年間,至少有1400名兒童曾遭到“誘J幫”的毒手,其中一些年僅11歲,而當地政府多年來視而不見。英格蘭其他城鎮也發現了類似的犯罪蹤跡。
Rotherham的團伙大約遵循這種模式:由一個年輕男子在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向女孩搭訕,接著要麼灌她酒,要麼乾脆下藥,再借機發生關係。
男子然後會要求女孩與團伙中的其他成員也發生關係,來“證明她的愛”
比如2014年,《約時報》報道過一個Rotherham的很典型的案例:
放學後,12歲的Lucy(化名)遇到一群英俊的十幾歲男孩,他們請她和她的朋友免費玩碰碰車,還請她們吃冰淇淋。
隨著時間推移,十幾歲的男孩逐漸淡出,跟她們見面的換成了年紀更大的男人幫。很快,小姑娘們不再坐碰碰車,而是坐上了真車的後座,男人們給她伏特加和大麻。領頭的是一個成年人,年紀足有Lucy的兩倍,他很會討她歡心,給她買飲料,買手機,Lucy很喜歡他。
但漸漸地,這些男人露出了獠牙。他們開始強J小姑娘們,並且頻率逐漸增加,從一週一次,到每天一次,在各種場合——不分場合。
有一次是在一間公寓,他們拿走了她所有的衣服,把她鎖在房間裡,等著她的是6個男人。
她答應了,她不敢不答應。他們知道了她的住址,威脅她:“如果你不回來,我們就強J你母親,讓你看著。”
晚上她會回家,把髒衣服藏在衣櫃後面。當終於鼓起勇氣告訴母親時,Lucy已經快14歲了。兩名警察上門收走了那些髒衣服,足足6袋。

(2014年,Lucy25歲)
然而幾天後,警察打來了電話:“抱歉,衣服都丟了。”
“全丟了?”Lucy問,但沒有回應。
後來警局寄來一張140英鎊的支票,算是賠償衣服的錢。而由於Lucy和男人們的說法相反,警方勸Lucy一家不要再起訴,案件於是不了了之。
這就是1400位Lucy,在長達16年間的縮影
對當地政府的調查顯示,受害者的父母常常會找到警方和社會服務部門尋求幫助,但大多會被拒絕,或是遭遇像Lucy一樣的“不了了之”
一些警察甚至將受害女孩稱作“Tarts”(一個侮辱性詞彙,差不多相當於美國的Slut),說她們不是受害,而是“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也出現類似情況,比如2012年,牛津、Oldham、Rochdale等城市抓了一些犯罪分子,他們不是巴基斯坦裔,就是孟加拉、阿富汗裔。

(當年的報道,犯罪嫌疑人基本都是些南亞面孔)
由於施虐者大多為“外籍”,而受害者大多為白人,此案當時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其實今天英國人之所以對非法移民有這麼大的意見,跟這起案子也絕對脫不開關係。
儘管不斷有專家站出來說種族不能預測性侵兒童的傾向云云

,但調查結果卻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容不得人忽視。

Nazir Afzal在2011年至2015年間曾擔任英格蘭西北部地區的首席檢察官,他本人也是巴基斯坦裔,但他在2015年表示:“巴基斯坦犯罪團伙誘騙弱勢女孩

,這是事實,無可否認。”

在那之後,英國比較反移民立場的人士就經常拿這事出來舉例,甚至一些恐怖分子也會藉此事當擋箭牌…
2019年轟動全球的紐西蘭恐襲,一白人至上主義者在紐西蘭兩座清真寺內殺害了51名無辜群眾,他的彈夾上就寫著“為了Rotherham”,指的就是這個英國小鎮
(彈夾上的字)
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需指出,在總體資料上,巴基斯坦裔在英國的犯罪率並不特別突出。去年11月,英國政府剛剛公佈了兒童性侵案施/受雙方的種族資料——這也是英國政府第一次沒有避諱,直接公佈了此類資料。
資料顯示,2023年被定罪的施暴者中有83%是白人,而亞裔只佔7%,這和英國的總體的人口結構大致相符。因此說一個人是某某族裔就容易犯下某某罪行,仍是很不科學的歸因法。
言歸正傳——這陳年舊事,是咋跟馬斯克扯上關係的呢?
我們上文聊到,2012年,牛津、Oldham、Rochdale等城市抓了一些犯罪分子,其實這事在十年之後仍然在查。
2022年,曼徹斯特市長委託撰寫了一份報告,發現2011~2014年間,Oldham的政府、警方沒能保護好兒童,受害者的訴求未能得到重視,警方的辦案能力“非常差”(原話,Very Poor)。
該報告還被BBC給捅到了明面上。

(當時的報道)
所以去年,Oldham決定對此事進行徹查,他們向上提交了申請,希望對該地區近20年間的兒童性侵問題進行全國性公開調查。
結果申請上報到英國保障部長Jess Phillips處,卻被否了。
Phillips本人是女性,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女性,尤其是性暴力受害者爭取權益,所以其本意不是不讓Oldham查,而是說他們應該像其他城鎮一樣,做一個當地調查就可以了,沒必要搞全國性公開調查

(Jess Phillips)
結果,Phillips的意思就被一些媒體給歪曲了,如“GB新聞”便立刻發文《工黨拒絕Oldham政府調查誘J幫醜聞的要求》,還把“REJECTS”大寫了,那意思無非是Phillips阻撓調查,肯定是想隱瞞唄……

(GB新聞的報道)
不久後,馬斯克就看到了GB新聞的文章,加入了戰團,開始在推上各種噴Phillips,說她是“強J衛道士”、“巫婆”、“就該被扔進監獄”

(馬斯克原推文)
又因為他老早就看斯塔默不順眼,加上斯塔默那幾年確實是皇家檢察署長兼公共檢察總長,這鍋自然而然地就複製了一份到斯塔默背上
“Jess Phillips現在的老闆是誰?斯塔默啊。”
“她阻撓誘J幫調查的真實原因,就是因為這會導致民眾責怪斯塔默。”

(馬斯克原推文)
“斯塔默,快進監獄吧!(轉發南港暴亂事件的受害者)”

(馬斯克原推文)
可是要說斯塔默在任上一點事沒幹,那多少也有失偏頗。
在任檢察署長時,斯塔默監督了對Rochdale一個誘J團伙的起訴,2013年他離任的時候,還因為對性侵事件的優秀表現被公開表彰來著:
“斯塔默在擔任檢察長期間,一直努力改善司法系統對性侵受害者的待遇。他的做法為其他地區解決兒童誘J案提供了一個範例。”

(斯塔默受表彰的檔案)
這兩天斯塔默也回應了,沒指名道姓,但誰都知道他罵的就是馬斯克:
“那些希望儘可能傳播謊言和錯誤資訊的人,對受害者不感興趣,他們只關心自己。”

(斯塔默隔空懟馬斯克)
然後馬斯克也隔空回應:
“斯塔默為換取選票,深度參與了大規模強J事件。(如果調查沒被阻撓,)調查結果就會這樣顯示。”
(指責斯塔默用強J換選票)
就這樣,馬斯克已經在推上連懟了英國好幾周,甚至就在本文釋出一兩個小時前,馬斯克仍在繼續炮轟:
“請給你們的議員打電話,告訴他們英國有數以千計的小女孩曾被,也仍被,系統性地侵犯,這一惡行需要正義來糾正。”
“這極其緊要,否則它就會不斷發生。”

(他的最新推文)
馬斯克甚至還把這條置頂了,一副不查出個結果不罷休的意思……
2022年2月的一份報告發現,犯罪團伙對兒童的性剝削仍然是全英範圍內的一個大問題。2022年10月的最終調查報告提出了20項護兒童的建議,但當時的保守黨政府只採取了寥寥幾項。
還是那句話:不管馬斯克跟斯塔默存不存在恩怨,他做的這事都確實讓公眾的目光聚集到了英國“誘J幫”的問題上。
如果馬斯克能逼迫這屆工黨政府做更多實事,那他的確幹了一件大好事啊……
ref:
https://www.nytimes.com/2025/01/07/world/europe/uk-grooming-gangs-elon-musk.html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事兒君,From 英國那些事兒,微訊號:hereinuk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