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德彪把香蕉拉到中國了

起猛了老鐵們,奧德彪把香蕉都給拉到長城了。
還是那個熟悉的BGM,只要這口哨聲一響,就知道是奧德彪來了。
目前他的抖音粉絲5萬,而B站粉絲已經達到10萬,這只是僅僅幾天時間和五條影片帶來的粉絲,照這個趨勢不久就會破百萬粉。
不得不說這MCN還是挺牛的,大老遠跑去非洲把奧德彪找來了。不過目前他們還不知道奧德彪該跑哪個賽道,處於摸索階段。前兩個影片是讓奧德彪以經典形象出鏡,並用幾句簡單的中文進行自我介紹。
第三個影片是奧德彪本人闢謠自己在拉香蕉時被獅子吃了的謠言。後面的就是老外博主經典賽道——吃中餐。
最新影片則是奧德彪演示自己當年是如何把那麼多香蕉固定在腳踏車後面。可以看出來MCN是打算啥都拍點,然後再看資料來決定後續在哪方面加大力度。
畢竟奧德彪在咱們這爆火已經是去年的事了,當時隨便剪一條奧德彪的影片都能獲得很高的播放量,有不少人靠著二創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奧德彪熱度已經下降很多,要是去年爆火時來中國做影片,那麼五條影片肯定能讓粉絲輕鬆破百萬。
不過也不算晚,畢竟群眾基礎在那擺著,奧德彪可以算是在中國最出名的黑哥了,只要能好好經營影片內容,重回巔峰也不是不可能。
實際上奧德彪在國內廣為流傳的那些影片,都是拍攝於十年前,也就是說他命運的齒輪早在十年前就開始轉動了。
奧德彪最廣為人知的形象來自於一部名為《Hot Roads –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Roads》的紀錄片,拍攝於十年前,國內翻譯為《不可思議的旅程》。
影視資料網站 IMDb 顯示,這部紀錄片共有兩季 10 集,釋出於 2011 及 2014 年。奧德彪拉香蕉的素材取自其中一集《The Racing Cyclists of Burundi》(《蒲隆地:玩命車手》)。紀錄片主角就是那些道路上騎著腳踏車拉香蕉的蒲隆地人。
奧德彪就是這個紀錄片的主角,真名叫埃裡克(Eric),導演曾說之所以選擇埃裡克當主角是因為相處中發現埃裡克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至於他為什麼會有奧德彪這個名字已無從考證,目前流傳的有三種說法:
一,奧德彪是粉絲根據東北狠人範德彪給奧尼爾起的外號,奧尼爾就是範德彪NBA分彪,把黑哥叫奧德彪的說法由此傳開。
二,奧德彪是老表“Old Biao”的諧音。
三、奧德彪是當地方言,指的是有能力的人。
個人認為第二種說法最靠譜,因為大家最開始看到奧德彪都是以一種獵奇、戲謔的態度來看待。
奧德彪的經典BGM是日本作曲家A-Hisa的《Caravan》,這首BGM最早被用在非洲薩普相關的紀錄片裡。

△薩普    

薩普指的是一群把自己為數不多的錢用來買一些華麗衣服穿上街炫耀的時尚達人,這種荒誕的行為藝術搭配上《Caravan》的清新感和放鬆感,就讓薩普紀錄片的二創作品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而後奧德彪的紀錄片被髮掘出來,同樣被二創作者搭配上《Caravan》,但是大家從一開始的調侃奧德彪,慢慢變成打心底佩服奧德彪。這首BGM也一道擺脫了薩普帶來的荒誕感,變成了奧德彪的專屬BGM《命運蕉響曲》。
奧德彪每天早上起來就要開始忙活,先去把蕉農的香蕉收過來,然後固定在中國進口的二八大槓後面,運往20公里外的市場賣掉,累死累活一整天可以賺7、8塊錢人民幣。
好訊息是剛開始的路程是一段下坡路,奧德彪拉著500斤的香蕉最快可以飆到70公里/小時。這樣可以節省體力,並且能很快就走完一段路程。壞訊息是他沒辦法剎車,極其危險,因為貨物太重,動能過大,如果剎車就會讓腳踏車失衡側翻或者直接爆胎,畢竟二八大槓沒有ABS防抱死系統。
“拉上香蕉便無法剎車,卸下香蕉便無法生活。”——奧德彪
這一段下坡路,奧德彪就是拿生命在狂飆,如果前方出現什麼突發狀況,大機率車毀人亡。根據蒲隆地行政報告的資料來看,2016年就有1400多起死亡事件與腳踏車拉香蕉有關。即使這樣,依然有前赴後繼的蒲隆地人走上這條“狂飆之路”。
奧德彪減速的唯一辦法就是走完這段下坡路,遇到上坡速度自然就慢下來了。但這時又有了新的麻煩,拉著那麼重的貨物,上坡路奧德彪根本騎不上去。要是遇到貨車的話還能拉著貨車蹭一段,這時就要集中注意力,不小心碾到一個小坑或一塊小石子都會導致腳踏車失衡側翻。
運氣不好沒遇到貨車的話還有職業推車人等著奧德彪,產業鏈是相當齊全了,僱一個人幫忙把車推上坡只需要人民幣大概7角錢,但這筆錢已經是奧德彪這一趟報酬的十分之一了。
奧德彪所在的國家蒲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以及GDP最低的國家之一。其面積只有半個哈爾濱大,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人民幣左右。
2018年,聯合國釋出的《世界幸福報告》把蒲隆地評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國家。202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蒲隆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890 美元,在統計列表中排名倒數第二。
△蒲隆地在地圖上就一個小點
蒲隆地的地形主要為丘陵,並且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1000米,由於自然資源稀缺,所以只能大力發展農業。作為蒲隆地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業,佔全國GDP的70%以上,其中以菸葉、咖啡、茶葉、香蕉和芒果等作物為代表。
而蒲隆地的青香蕉除了澀味就沒有其他味道了,主要被用於釀造他們的國酒——香蕉啤酒。釀酒廠都集中在蒲隆地最大的城市布瓊布拉,因此誕生出了腳踏車拉香蕉的職業。
蒲隆地之所以那麼窮,常年戰亂和民族分裂是主要原因。
蒲隆地85%的人口為胡圖族,15%為圖西族,不到1%為特佤族。
1993年蒲隆地爆發了一場長達12年的胡圖族VS圖西族的內戰,而這場內戰還得從1885年說起,當時圖西族代表人數較少的牧民,胡圖族代表人數較多的農民,兩者僅僅是職業上的差別。但這種簡單的社會關係隨著殖民者的到來被打破。
當時的盧安達與蒲隆地還是一個國家,德國人帶著“種族優劣論”殖民了那裡,他們依據英國人斯貝克作品《尼羅河發現日記》中的“含米特假說”,認為圖西族膚色淺且身材高大,是失落的基督徒,所以圖西人成為德國在當地的代理人。
德國一戰戰敗後,比利時繼承了德國的殖民地,也延續了德國的政策,並且還進一步區分胡圖族和圖西族,比利時在當地進行人口普查,透過測量他們的鼻翼與顱骨尺寸,在他們身份證上註明所屬種族。
殖民統治時期,人數較多的胡圖族一直是被壓迫的物件,而人數較少的圖西族則享受各種特權,包括擔任要職、接受良好的教育等等。經過長時間的對立,胡圖族和圖西族越來越看對方不順眼。
直到1962年,蒲隆地和盧安達分別獨立,後來兩國開始實行民主選舉。1993年,蒲隆地的首位胡圖族總統被圖西族刺殺,圖西族重掌大權,引發了蒲隆地內戰。盧安達則是胡圖族掌握大權,這導致盧安達的圖西族大量逃往蒲隆地並經常攻擊盧安達政府軍。面對日益嚴峻的矛盾,兩國總統決定共商和平大計,但載有二位總統的飛機於1994年4月6日在盧安達首都被人擊落。
盧安達的胡圖族認為這是圖西族乾的,於是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盧安達大屠殺,100萬圖西族人在90天裡被屠殺,也就是電影《盧安達飯店》的原型事件。
 △《盧安達飯店》劇照
墜機事件也讓蒲隆地內戰變得愈發不可收拾,直到2005年才停息。但如今胡圖族和圖西族依然各種明爭暗鬥,軍事衝突不斷,民間也充斥著暴力和犯罪。
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奧德彪每天克服艱難險阻,賺著7、8塊錢,感動了無數螢幕前的國人。大家從一開始的看個樂子,到最後被奧德彪深深折服,亦或是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個為生活而奔波的自己。
大家還創造了很多“奧德彪語錄”來自嘲,比如:
“是金子總會發光,可我們是老鐵。”——奧德彪
“我已經不是當年的窮小子了,我是今年的窮小子。”——奧德彪
“我並非無路可走,我還有死路一條。”——奧德彪
奧德彪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一種精神象徵,奧德彪是世界上千千萬萬不肯屈服於生活,不願向苦難低頭的人。
有人說當奧德彪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不是奧德彪了,難道能吃苦的人就只配吃苦嗎?
B站UP主“修車師傅—貓哥力”7月中旬到蒲隆地探訪了奧德彪,發現他家一貧如洗,幾個孩子連鞋子都沒得穿。但在外面遇到乞討者時,奧德彪還是給了他們每個人1000蒲隆地法郎,大概是2塊5人民幣,一共給了十個人。

 △“貓哥力”影片截圖

在“貓哥力”探訪時剛好得知奧德彪過幾天打算來中國,有人讓他來拍影片賺錢,啥合同都沒簽,只是給他辦了簽證。隨即“貓哥力”告知了奧德彪MCN的運作方式,並表示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聯絡他。
在一旁的奧德彪好友兼紀錄片導演知道來龍去脈後對“貓哥力”說:“我終於知道他們要他去中國到底是幹嘛了,非常感謝你的叮囑!你真的很正派!我們太愛你了!”
只希望MCN在利用奧德彪的形象和故事得到流量後,不要把他吃幹抹淨,要給他應有的工資或者分成,哪怕每個月只給奧德彪4000千塊,也相當於他在蒲隆地兩年的收入了。
設計/視覺:Lvv
如果沒有風水,川普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性商訓練營正在瘋狂收割中年女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