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當選以來,就透過一系列象徵性動作,展現其所謂的“強勢外交”。他公開表示希望從丹麥手中“買下”格陵蘭島,嘲諷加拿大總理為“州長”,並含糊地威脅要吞併加拿大。他甚至提出要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
在最近的一場記者會上,特朗普更是宣佈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當記者問他是否會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島或巴拿馬運河時,他表示不排除。
特朗普真的會付諸行動嗎?
從實際角度看,特朗普幾乎不可能制定或執行一場大規模的半球戰爭計劃。佔領北美洲邊緣地區並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提出許多異想天開的主張,雖然最終因傳統派共和黨官員的干預而被擱置,但這讓外界始終無法確定他的真正意圖。
而且,這次特朗普的團隊更加“忠誠”,他刻意清除了那些可能因專業精神或對憲法的忠誠而反對他的官員。這意味著,過去那些被“內部阻力”化解的天馬行空的計劃,現在可能更有機會付諸實踐。雖然可能性非常低。
與其糾結於特朗普是否會執行這些威脅,不如探討為什麼他要不斷髮出這些訊號。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特朗普的世界觀推崇“強者為王”的邏輯。他相信,強國有權欺壓弱國。美國有理由奪取弱小國家的自然資源,而盟友則應該像街頭小販繳納保護費一樣,為美國的保護付費。他視美國為“黑幫老大”。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用這種“國際恫嚇”來取悅其核心支持者。(MAGA)的選民對複雜的稅收改革或監管政策並不感興趣,而特朗普的政策議程中,實際上大多是為富人和企業提供優惠的無趣內容。因此,特朗普需要透過高調的政治戲碼來吸引和取悅他的選民。
在特朗普的政治手法中,“支配性表現”佔據了很大部分。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修建邊境牆”。儘管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並未完成他的“高大漂亮的牆”,但他的支持者對此並不介意。對他們來說,“牆”更像是一種力量與對抗的象徵,而非實際的邊界屏障。當特朗普在面對批評時說“這堵牆又高了10英尺”時,他實際上是在展現一種主導姿態。
類似的,特朗普最近提出的“格陵蘭島”與“美國灣”的議題也反映了他的象徵性意圖。他似乎並不打算與丹麥就格陵蘭島達成任何實質協議,也沒有跡象表明他有實際的外交或軍事計劃。這些舉措更多是為了娛樂特朗普的基本盤,而非追求任何切實成果。至於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更純粹是為了展現美國的“威嚴”,與任何實際經濟或領土目標毫無關聯。並且相比於修建邊境牆,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要更容易。
雖然特朗普目前的這些“表演式帝國主義”更多是一場政治秀,但並不排除他可能在錯誤的判斷下引發真正的衝突。表演式的威脅有時候會演變為真實的對抗。
更可能的後果是,他的這些威脅會疏遠盟友,並激起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促使選民選出更加厭惡美國的領導人。長期來看,這種行為會損害美國的外交政策。換句話說,特朗普正以犧牲美國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個人政治利益。
而這種“用未來換現在”的套利式策略,正是特朗普自稱“交易藝術”的拿手好戲。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