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任董事長。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黎輝罕見現身。
投資界獲悉,近日瑞幸咖啡釋出公告宣佈,黎輝重新加入董事會並擔任董事長職務,郭謹一將繼續留任公司CEO及董事。
外界可能不知道,黎輝是大鉦資本董事長兼執行長,而大鉦資本是瑞幸咖啡最大股東。“我很榮幸能夠在瑞幸咖啡這個重要時刻重新加入董事會並擔任董事長一職。”黎輝表示,將致力執行當前的戰略舉措,並推動公司的下一階段增長。
但VC/PE圈對黎輝並不陌生,他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擁有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其中一段重要履歷是在華平投資;直至2017年創辦大鉦資本,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案例便是瑞幸咖啡。
經歷造假風波後,瑞幸幾近跌落谷底,期間大鉦資本一路增持,終於帶領瑞幸絕處逢生——至今全球坐擁超24000家門店,一年總淨收入超300億元,堪稱創投圈一次逆風翻盤。
瑞幸背後的男人
黎輝現身,出任董事長
時間回到2020年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舉世譁然。
風暴席捲,瑞幸動盪不已。這年7月,在瑞幸咖啡前董事長陸正耀的推動下,舉行特別股東大會,他和曾經的投資人劉二海、黎輝——昔日的“鐵三角”均出局董事會,郭謹一上任董事長。
黎輝,職業生涯始於華爾街頂級投行,曾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工作過,後來加入華平投資,成為華平在中國的第二代掌門人。2017年,黎輝創立大鉦資本(Centurium Capital),專注於醫療健康、硬科技、消費及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機會。
瑞幸咖啡便是大鉦資本最重要一筆投資。作為最早期參投瑞幸咖啡的投資人,黎輝幾乎參與著瑞幸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創投圈依舊記得,2018年7月,在大鉦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君聯資本2億美元的出資下,瑞幸咖啡投後估值衝到10億美元,成為國內成長最快的獨角獸。短短5個月後,瑞幸估值翻番,大鉦資本繼續加碼,兩輪累計投了將近1.8億美金。
此後,瑞幸開始赴美IPO。2019年5月17日晚,瑞幸咖啡在一片驚訝聲中站上了納斯達克的敲鐘舞臺,創造了中國咖啡品牌自創立到美股上市的最快紀錄。彼時大鉦資本是其最大的外部機構投資人。
但伴隨財務造假事件,瑞幸咖啡不得不黯然退市,一場多方派系之間的控制權爭奪戰也在公司內部拉開了序幕。漫長的纏鬥後,陸正耀出局,擁有瑞幸最多投票權的大鉦資本取而代之,掌握了主動權。
2021年4月,瑞幸咖啡宣佈已和公司現有大股東大鉦資本旗下的一家實體及愉悅資本達成新的融資協議,由大鉦資本領投該輪融資。此次融資的2.5億美元,其中2.4億美元來自大鉦資本,1000萬美元來自愉悅資本。
翌年初,大鉦資本再次出手,聯合IDG和Ares SSG完成對瑞幸咖啡創始團隊股份的收購,由此成為瑞幸咖啡新控股股東。截至2025年2月末,大鉦資本共持股瑞幸咖啡31.3%的股份,並掌握著53.6%的投票權,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如今,黎輝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長並重返董事會。
“大鉦資本在瑞幸至暗時刻不離不棄,持續投入瑞幸,確保了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的穩定。這也是瑞幸能夠徹底完成歷史切割,實現觸底反彈最重要的堅實基礎。”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瑞幸咖啡CEO郭謹一表示,作為股東,黎輝先生本人更是始終堅定不移的支援瑞幸完成重生歷程,幫助執行團隊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言語看似輕描淡寫,但背後故事卻極具複雜,至今為人好奇。
創投圈一個翻盤案例
故事始於2018年1月,瑞幸在北京銀河soho開出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門店,隨後開啟了兇猛的擴張步伐,很快便達到全國2000家門店的規模。要知道,星巴克達到這個店數花了17年,而初來乍到的瑞幸卻只用了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一躍成為國內第二大連鎖咖啡品牌。
18個月後,這隻揹負著鉅額虧損的獨角獸便敲鐘上市了,締造全球最快IPO。此間,有關於瑞幸“燒熱融資”、“資本攢局”的聲音此起彼伏。直到財務造假風暴襲來,瑞幸神話開始崩塌,越來越多人認為“瑞幸咖啡就是一個資本催熟的樣本”。
但後面故事的走向超乎了外界的想象。
自2022年1月大鉦資本接手起,瑞幸咖啡幾乎全面解決完成歷史遺留問題,迴歸正常公司運營狀態。除了保持價格更親民,瑞幸還大膽地“去空間化”,降低咖啡消費門檻,讓廣大學生黨、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能經常消費得起,還推出了“生椰拿鐵”、“輕輕茉莉”等深入人心的爆款產品。
門店網路上,風暴之後的瑞幸咖啡關停虧損門店,並聚焦核心市場,持續發力“自提+外賣”的數字化運營模式,到2023年6月成為中國首家突破萬店的連鎖咖啡品牌。進入2024年,瑞幸咖啡門店擴張加速、門店規模破2萬,其年度營收曾首次超過星巴克中國,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瑞幸咖啡門店總數達24097家,其中超六成為自營門店,三個月淨增門店1743家門店(含香港5家),環比2024年四季度開店速度再次加快。

左二:黎輝;右一:郭謹一
瑞幸咖啡2024全年總淨收入為344.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4%;今年前三個月營收88.65億元,同比增長41.2%,其中自營門店收入同比增長41.5%為64.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瑞幸咖啡在今年第一季度淨利了5.25億元,而上年同期還是淨虧損8317萬元。
不知不覺,瑞幸咖啡打了一場翻身仗。目前,公司在美股粉單市場股價超30美元,總市值超90億美元(約650億元人民幣),甚至是當年IPO上市時候的兩倍。
中國咖啡江湖,卷瘋了
瑞幸咖啡的崛起與重生,讓無數品牌意識到中國咖啡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瑞幸之外,這裡還誕生了M Stand、Manner、庫迪、挪瓦咖啡、Seesaw等一批新興連鎖品牌;在線上,還有三頓半、永璞、隅田川等網紅品牌。即便是在現在被認為是中國咖啡的後半場,依然還有新的咖啡品牌在獲得融資,熱鬧非凡。
中國咖啡競爭景象歷歷在目。M Stand從上海建國西路走來,是一家精品咖啡品牌,目前在全國坐擁超500家門店;Manner同樣出自上海,已經開出超2100家門店。
庫迪咖啡尤為兇猛。2022年,陸正耀帶領原來瑞幸咖啡出走的一幫高管創辦庫迪咖啡,以低價策略席捲而來,成立不到兩年便已經開出超10000家門店,迅速躋身全球規模第四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茶飲玩家也紛紛跑步進入咖啡賽道。我們看到,蜜雪冰城推出的“幸運咖”全國門店已超4000家,成為咖啡江湖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還有茶百道旗下的“咖灰”,滬上阿姨的“滬咖”,茶顏悅色2022年在長沙開了一家“鴛央咖啡”…硝煙瀰漫。
競爭之下,淘汰賽已悄然而至。在咖啡價格戰以及規模競爭下,曾經的明星品牌Seesaw自2023年起就開始關店,2024年以來關閉了48家門店;太平洋咖啡全國門店數量減少百餘家;不眠海、上島咖啡等曾火爆一時的咖啡品牌門店銳減。
甚至連咖啡“老師傅”星巴克也開始焦慮起來。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已是星巴克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但受瑞幸咖啡、庫迪咖啡以及新茶飲品牌的大幅擴張、低價策略等因素影響,星巴克中國業務的發展面臨一定挑戰——2025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6%。
自2024年下半年起,星巴克中國考慮出售股權或引入戰略合作伙伴的訊息甚囂塵上,競購者紛至沓來。根據路透社報道,包括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集團(PAG)在內的多家知名私募股權基金,以及華潤集團和美團等中資企業,均對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股權表現出濃厚興趣。
群雄逐鹿,中國咖啡戰事仍未完結。所有人都在期待,中國誕生一個屬於自己的千億咖啡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