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女演員凱拉·奈特莉最近將出版兒童讀物《我愛你一如既往》。她是最新一位出版兒童書籍的明星,但有兒童作家對此不滿,認為這一趨勢將真正的作家拒之門外,使得找到優秀的兒童小說變得更加困難。
凱拉·奈特莉的首部兒童讀物《我愛你一如既往》將於明年10月出版,共有80頁,臨時封面上寫著“凱拉·奈特莉的現代經典之作”。這本書由奈特莉(Knightley)撰寫並配圖,講述了一個女孩在兄弟姐妹到來後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
麥克弗萊的湯姆·弗萊徹和道吉·波因特自從上個月出版了他們的新書《在萬聖節拉屎的恐龍》以來,就一直在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徘徊。今年早些時候,大衛·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的新書《太空黑猩猩》(Astrochimp)佔據了主導地位。尼爾森圖書資料公司(Nielsen BookData)的資料顯示,僅在英國,這位藝人的兒童圖書就售出了2500萬冊。
從名人到作家的跨界並不新鮮:朱莉·安德魯斯的兒童小說《曼迪》於1974年出版,而麥當娜的繪本《英倫玫瑰》於2003年出版。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是,競爭場上的非名人一方已經被掏空,作者的收入在下降。
“這些名人不需要更多的錢或曝光,但很多真正的作家需要。”作家、詩人和表演者約書亞·西格爾(Joshua Seigal)說。奈特利出書的訊息傳出後,作家們在網上表達了不滿;在一條瘋傳的推文中,作家夏洛特·萊文(Charlotte Levin)開玩笑說,她決定成為一名電影明星。
作家們說,明星涉足兒童出版,會讓非名人作家的努力和才華蒙羞。“給孩子們寫作是一門藝術,”西格爾說。“這需要技巧、練習和紀律。我在藝術上真的很努力,但人們似乎認為這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這很讓人惱火。”
名人作家不必面對“問詢溝”——一個行業術語,指作家花時間尋找代理,代理他們作品的具有挑戰性的時期。作者詹姆斯·a·萊昂斯說:“在達成出版協議之前,我在四年時間裡就三份手稿發出了180多條問詢。”“非名人面臨著數百次拒絕和‘消失’,而不是快速排到隊伍前面的門票。”
著名的名字也受益於廣泛的市場營銷和媒體報道,“大多數作家,尤其是兒童作家,根本得不到”,諾丁漢郡雷特福德仙境書店的老闆海倫·塔布林-薩維爾說。她說,名人作家在《BBC早餐》或《The One Show》等節目中談論自己的書已經越來越常見了。她還補充說,因為有人在電視上看到了作者的新書,就向書商索要新書的情況也很常見。
她說,買家不一定在乎書好不好——“有些書好,有些書不好”——是“封面上的名字決定了它的銷量”。萊昂斯表示,如果名人利用他們的平臺“促進進入更廣泛的兒童圖書市場,而不僅僅是宣傳自己”,他們的參與將更受歡迎。
作家、評論家和書商都承認,確實存在高質量的名人童書。作家凱瑟琳·倫德爾說:“一些名人兒童讀物不錯——凱特·麥金農(Kate McKinnon)的新小說非常出色,我很欣賞馬庫斯·拉什福德(Marcus Rashford)與記者卡爾·安卡(Carl Anka)和表演心理學家凱蒂·沃里納(Katie Warriner)合作的非虛構作品。”
她補充道:“但讓我特別疲憊的是,那些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代寫兒童小說上的名人。”“如果你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首不是你創作的協奏曲上,我們會感到震驚;如果你在一幅不是你畫的畫上簽名,我們會覺得非常尷尬。這讓家長和老師更難找到優秀的兒童小說,也讓兒童小說看起來廉價而單薄,而不是它本來的樣子——一種有自己奇特、嚴謹和力量的文學。”
一些人認為名人贊助有助於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作家霍華德•珀爾斯坦(Howard Pearlstein)說:“對任何兒童書籍的關注都會掀起一股浪潮,提升整個出版業。”
名人寫的書也有助於增加兒童小說的代表性。“近年來,名人小說一直是讓黑人和棕色人種上架的關鍵途徑之一,”賈斯敏·理查茲(Jasmine Richards)說。理查茲曾是名人小說的代筆作家,也是StoryMix的創始人,該公司開發具有包容性角色陣容的小說,並將其出售給出版商。
“像馬庫斯·拉什福德(Marcus Rashford)的《早餐俱樂部冒險》(Breakfast Club Adventures)這樣的電視劇就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它也激發了業內未被充分代表的背景下有才華的新作家,”她說。尼爾森圖書資料公司的資料顯示,拉什福德的小說系列在英國的銷量為32.7萬冊,非小說類書籍的銷量為41.9萬冊。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4/oct/20/its-quite-galling-childrens-authors-frustrated-by-rise-in-celebrity-penned-titles
https://www.dailymail.co.uk/home/you/article-13975829/Keira-Knightley-book.html
本文為編譯內容。編譯:張婷;編輯:走走;校對:盧茜。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