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活裡永遠有PlanB的年輕人

"
斜槓青年之外,又多了個Plan B青年。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只是人生於單一選擇,而是在每個決定旁邊準備一個“Plan B”。有人發展副業、運營起自媒體,隨時盯著粉絲數量的跳動。有人在下班後登臺演出,拓展出另一條遠離日常的賽道。
漫畫助手、簡歷最佳化師、珠寶店導購……形形色色的Plan B,或許不只是簡單的兩手準備”,而已經成為一種有創造力的青年生活哲學
Plan B在人生中,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創造哪些價值?
2025年,我們微眾銀行尋找4個有關“Plan B”的故事,與你共同尋找答案
馮銘  自媒體博主
無懼“黑天鵝”,他早有準備
2022年12月,因為公司業務戰略調整,馮銘所在的部門突然從核心變成了邊緣,身邊的同事也開始頻繁出現變動。半年後,馮銘也離開了公司。這個變化,成了他人生的“黑天鵝”事件。
而相比其他人,他卻異常地從容。
從小學開始,馮銘的父親就總跟他說“晴天修屋頂”的道理。而這似乎也成了他的座右銘,大學期間,即使當時的就業環境不錯,他也給自己定了一個“畢業找不到工作也能養活自己”的目標,開始,他只是有樣學樣地琢磨機會,看到潮牌和球鞋火熱,就找有經驗的學長入門,做校園渠道代理;看到快遞櫃和共享單車有兼職機會,他也去嘗試。
畢業後,他果然有了可觀的積蓄,也順利找到了工作,還買了一輛心念已久的摩托車獎勵自己。只是,在這幾年裡,看著潮鞋代理熱的褪去、快遞櫃的飽和,他也意識到,沒有底層競爭力做支撐,所有機會都可能在一夜間化為流沙。
工作後,他又讀了在職MBA,當他在課堂聽到“反脆弱性概念”時,突然攥緊了筆記本。此後,他把人生目標變成了“系統構建自己的抗風險生態”,他通勤時研究自媒體流量邏輯,午休時潛入垂直社群觀察運營模式,深夜拆解硬核博主影片內容框架。直到他結合自己的興趣,做起了摩托車配件垂直博主;在工作穩定時間有限時,他就專注賬號的培養,逐漸積累粉絲及渠道資源。
當“黑天鵝”出現,馮銘的Plan B,讓他無縫銜接到了新的事業中:217條原創科普影片, 32.6萬的粉絲,3.8萬鐵桿騎士的社群,已經為他開啟變現做好了準備。
應變者的“準備”,就像是打造了人生的第二件鎧甲,風和日麗之時,他們與大家並無差異,而暴雨降臨之時,他們卻更能在雨後仍屹立不倒。無疑,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下,為明天做好準備,已有了更實質的意義。
王文川 短劇策劃
社恐的職場新人,靠喜劇開啟自己
王文川文字功底好,因此順利入職一家文化公司做短劇編劇和策劃。開始跟著前輩,他還能在自己的小隔間裡按照指示埋頭創作。後來他開始獨立接專案,需要頻繁新增陌生作者的微信,解釋來意,溝通想法,合作完成故事。但他怯於和陌生人建立關聯,不知道怎麼開口提出自己的需求,好像總擔心會意見不合導致不歡而散。
性格內向成了他職業焦慮的來源。大學時期,王文川花了很多時間蜷縮在圖書館角落的沙發裡,抱著書本閱讀。但在職場,他不能只沉浸在文學世界裡,他一直在尋求一個職業平衡點。
2022年,國內一檔喜劇綜藝節目吸引了王文川。他反覆觀摩作品,研究劇作結構,還嘗試動筆寫了幾個劇本。2023年春天,他把本子投給節目,入圍了一輪節目的編劇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他面對的是一群陌生的演員、編劇,沒有了工作指標作為評價標準,王文川的狀態似乎更鬆弛了一些,開始張嘴主動表達。即使他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把想法說清楚,大家也總會給予掌聲,下來後也有人會給他提建議。
王文川很快發現,自己對喜劇、對錶達開始有了愈發強烈的熱情。下班後,他能餓著肚子通勤50分鐘,與十幾公里外的喜劇“奔現”。在那兒,他的喜劇搭子們正等在一間借來的舞蹈教室裡,面對大玻璃鏡練習臺詞。
2023年的夏天充滿驚喜,社恐的他擁有了諸多新奇的“初次體驗”:第一次寫出一個包袱,光是念出來就好笑,第一次在開放麥表演,站在舞臺上逗得觀眾開懷大笑。笑聲穿透他的緊張和觀眾席的黑暗,讓王文川感受到一種切實的聯結感。他和觀眾離開房間就形同陌路,但此刻,僅僅透過語言交流,雙方就能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王文川的工作也因此獲益——他的溝通狀態有了很大改變。一次打通合作伙伴的電話時,他發現自己不再充滿恐懼,反而湧起熱烈的表達欲,能夠熟練、開朗地介紹自己和業務。有時,他聽到合作者提出有趣的情節構思,藉助在喜劇中培養出的敏銳度和感知力,他還會本能地追問下去,與對方完成一次即興共創。王文川越來越喜歡自己這份工作。
為Plan B做的努力,卻成為了Plan A更上一層樓的養分。這其實正是“跨界準備”的隱秘能量:即使是毫不相干的兩個領域,我們也能從分別的精進中,得到“元能力”的躍遷。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你應該對各種學科的各種思維都有所理解,並且經常使用它們——它們的全部,而不是某幾個。”因此,讓自己掌握更多元的思維模式或技能,正是我們能夠為人生創造更多溢位價值的關鍵準備
舒琦  產品經理‍‍‍‍
學習型打工人,直線上升的競爭力
商科出身的舒琦,其職業履歷可以說記錄了一個“學習型打工人”的自我突破史,雖然一直是產品經理的身份,但這些年她已經跨過了電商、手遊、短影片等多個產品領域。舒琦很喜歡“跟著趨勢走”,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邊界。不知不覺,她成了行業裡資深的產品經理。
跳出舒適圈這件通常是痛苦的事,在舒琦這裡卻總是像尋找新大陸那般興奮,她喜歡那種“為新事物做準備”的過程,報課、聽講座、做實戰,她樂此不疲。但最近AI的爆發式成長,則讓她在興奮之餘,感到了一些緊張。
“因為我發現AI太厲害了,我開始懷疑我過去所積累的一切。但是,我能做的、要做的,依然是擁抱變化,做好準備。”舒琦說到。
舒琦是團隊裡最早開始嘗試用AI做使用者分析、製作報告的人,她曾經就一個使用者痛點,和AI聊到凌晨3點。舒琦還自己整理各類AI工具的組合使用方法、優缺點,然後再應用到工作當中,為自己的生產模式創造Plan B。
“在一個可預見的效率爆炸時代,不進步,就等於落後”。
最近,公司舉辦了關於“如何用好AI”的內部培訓,而舒琦,就是那位領導首推的分享人。上面這句話,正是她的分享主題。舒琦認為,AI是當下的革命,以前是網際網路、是手機。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順勢而為,積極準備,用新技術、新工具、新知識,武裝自己。
十年職業生涯,舒琦仍在自我突破的路上。未來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而正是“準備的過程”,成為了我們迎接更好明天的底氣
劉沐晨  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用“導購“的身份平衡身心
劉沐晨是一個擁有不少讀者的自由撰稿人。而現在,她又有了第二身份——古著店導購。
玻璃櫥窗裡的古董胸針折射出細碎光斑,她正用軟布輕輕拭去飾品盒上的浮塵。這是劉沐晨在古著店裡的一個尋常午後,也是她在這裡的第182天。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當大多數人把Plan B視作職業備胎時,她只是在平行時空裡,嘗試為自己構築一個純粹的“精神冗餘空間”。
“被截稿日期切割成碎片的生命體驗,正在古著店暖黃的燈光裡緩慢彌合”,她這樣寫道。
每週三次的當值時光,她將陳列混亂的絲巾重新疊成藝術品,觀察不同顧客對孔雀藍與祖母綠的偏好,甚至能從首飾氧化痕跡裡解讀出前主人的故事。當指尖撫過那些沉澱時光的織物,某種超越功利的心流開始沖刷焦慮留下的溝壑。
“您穿這件香雲紗外套時,不妨試試疊戴珍珠項鍊。”在幫客人搭配復古造型的過程中,她意外發現自己的感知觸角變得敏銳。那些曾被寫作焦慮鈍化的審美神經,此刻正透過觸控真實的織物徐徐甦醒。當顧客對著鏡中的新形象驚喜低呼時,她獲得的不僅是即時反饋,更是一種與功利無關的價值確證。
這種平行時空的切換,如同在精神領域開闢出緩衝地帶。當劉沐晨回到工作室接洽撰稿專案時,她不再把寫作視為生存擂臺,而是將其安置在由審美、互動、物質觸感編織的意義網路之中。古著店櫥窗裡的中古風旗袍與書桌上的筆記型電腦,共同構成了動態平衡儀——前者用實體經驗餵養靈感,後者將淬鍊過的感知反哺文字。
“Plan B不是退路,而是我們主動準備的心理減震系統。”劉沐晨為當天的稿件寫完最後一句。暮色中的古著店裡,剛擦拭過的黃銅擺件正在發光,就像那些被重新擦亮的生命可能,在冗餘空間裡溫柔閃爍。

Plan B的意義是多面的。
應變者的準備,可化解危機——主動未雨綢繆,建立資源堤壩,才能抵禦未知卻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確保我們在危機發生時能快速切換賽道。
跨界者的準備,可進化自我——在看似不相關的領域,拓展思維及能力庫,往往能構建起可遷移的問題解決能力,既避免了路徑依賴,更實現了自我進化。
求進者的準備,可創造機會——在穩定的主業基礎甚至支撐上,不斷精進並順勢而為,構建符合時代變化的核心競爭力,為自己持續創造新的機會與可能性。
幸福者的準備,可充盈內心——面對意義感的侵擾,透過建立平行於功利目標的全新意義供給系統,維持心裡彈性;在工作外獲得生活的幸福感。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Plan B”永遠有其價值。
陪伴每一個為明天做好準備的普通人,支援他們的每一次奮進,成為他們“Plan B”的有力支撐,正是過去十年,微眾銀行一直在做的事。
作為國內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始終堅持“讓金融普惠大眾”的使命,面向普羅大眾與小微企業,致力於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讓每一個“想為明天做準備、在為明天做準備”的奮進者,提供平等、專業的金融服務支援。
從“微粒貸”為普羅大眾帶去便捷高效的信貸服務;
到“微業貸”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再到“微眾銀行財富+”為萬千家庭提供穩健可靠的財富管理服務;
微眾銀行不斷為前行中的人們,降低制定“Plan B”的門檻。助力每個像舒琦一樣的職場人在探索新技術、新方向的路上也能從容;讓每個如馮銘一樣的創業者也能安心開啟人生副本的新選擇。
截至目前,微眾銀行累計服務超4.2億個人客戶、累計申貸的企業客戶數超580萬。
微眾銀行關注每一個看似微小卻堅實的步伐,致力於成為每一個使用者的陪伴者、支持者,與他們共同見證“準備”的力量,助力他們在當下,力所能及地奮力生長。
而對微眾銀行自身來說,十年來一直聚焦普惠金融,成為中國銀行業的補位者,透過數字化手段和業務模式創新將金融服務延伸至傳統銀行想覆蓋卻難以覆蓋的長尾客群,這是微眾銀行給出的行業Plan B。
而堅持科研築基,堅持以科技為驅動,不斷拓寬普惠金融服務邊界,更是微眾銀行十年未曾停歇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微眾銀行將繼續透過科技手段降低金融服務成本,讓更多人享受到公平、便捷的金融服務。
我們相信,真正的“Plan B哲學”,並不僅僅是“替代方案”,更是提升免疫力、挖掘可能性、創造幸福感,是“讓更好發生”。
– END –
策劃 | 劉煜城
編輯 | 謝高苗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