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校長,陝西在下一盤大棋!

科技成果不能只是停留在實驗室。
作 者江上之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當媒體鋪天蓋地熱炒“西北大學副校長範代娣成陝西首富”時,範代娣自己或許會想起25年前的那場會議。
2000年6月中旬,西安附近一個度假山莊,有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香港證監會原主席、陝西省委副書記,還有投行、投資界、企業家代表出席。有家媒體在報道這場“高科技企業融資國際研討會”時,用了一個頗有意思的標題——通向財富的“操練場”。
當時的“操練場”上,就有範代娣。
媒體的報道也提到了她,她說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出售正在進行的科研專利,而要用產學研結合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當時,她的研究——類人膠原蛋白,距離成果問世還有6個月,但她已和丈夫嚴建亞創立了用於推動產學研結合的公司,也是今日將她推向首富寶座的:
鉅子生物。
2025年5月9日,有媒體以4月24日收盤價算出,西北大學新任副校長範代娣及其丈夫嚴建亞,合計持股市值達443億元,晉升為新一任陝西首富。
一連多天,“副校長成首富”,在全網持續熱度升溫。
實際上,與其說是副校長成了首富,倒不如說是首富成了副校長。
2025年4月1日,陝西省政府決定,任命範代娣為西北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而範代娣與嚴建亞的陝西首富身份,早在此前就被《胡潤富豪榜》給確認過了。
範代娣,1966年生於陝西渭北農村,1991年獲西北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94年獲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博士學位,她也是中國該專業第一位女博士。畢業後,範代娣回到西北大學,進行初期的類人膠原蛋白高密度發酵試驗。
她能成為陝西首富,關鍵轉折就在2000年。
那一年年底,範代娣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類人膠原蛋白,終於問世了。
類人膠原蛋白的核心是與人體自身膠原蛋白高度相似,範代娣的這一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解決了醫學領域一個重大技術難題,而且還可用於生物醫藥、組織工程材料、美容化妝品及保健品等行業,擁有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也許是對自己的研究特別自信,早在2000年5月,範代娣就與丈夫嚴建亞成立了西安鉅子生物公司,目的就是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成果,實現其社會和經濟價值。
嚴建亞為此辭了公務員,全身心投入商海。範代娣則更加專注科研與產業的轉化。
次年9月,西安鉅子生物由有限責任公司改製為股份公司。範代娣以其發明專利佔股61.67%,擔任法定代表人;嚴建亞佔2.22%,西北大學佔5%,廣東金荔投資有限公司佔23.33%,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佔7.78%。
此後,雖然股份、職位屢有變動,但範代娣始終是鉅子生物的靈魂人物。
即便有公司運作的支援,鉅子生物也用整整8年時間,才探索出類人膠原蛋白產業化的第一個成果。其標誌性轉折是:
2008年5月,以抗皺緊緻美白為核心功效的可麗金系列產品,亮相皮膚醫學大會,成為類人膠原蛋白成功產業化的分水嶺。
此後,鉅子生物越做越大,並於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
2024年,鉅子生物實現營收55.39億元,淨利潤21.52億元,也為範代娣夫婦成為陝西新首富提供了關鍵支撐。
當眾多科研專利只是停留在紙上和實驗室,範代娣卻靠專利成就出一家公司,甚至帶火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經濟,也讓她和鉅子生物,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典範。
而這,或許也是當地政府任命範代娣為西北大學副校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佐證的是,範代娣分管的部門就包括西安西大經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該公司的主要職責包括:規範對外投資行為,承擔學校委託管理的經營性資產管理工作;代表學校持有科技成果轉化作價入股的股權;依法管理所屬全資子公司和參股企業中由西北大學投資形成的國有股權。
從更高維度看,範代娣的副校長任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陝西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和決心。
而這背後,也有陝西的一個隱痛。
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院所、擁有70餘名兩院院士在內的20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陝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人才數量,穩居全國前列。
其中,“雙一流”高校8所,僅排在北京(34所)、江蘇(16所)、上海(15所)之後。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陝西有7所高校進入主榜前100位,數量也僅次於北京(18所)、江蘇(16所)、上海(8所)。
陝西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當耀眼。
截至2022年,陝西高校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63862件,排名全國第5。僅次於江蘇、北京、浙江、上海,超過了廣東。
但遺憾的是,高校的科技成果,並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同期,陝西企業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僅有31491件,排名全國第18,約為第1名廣東(524296件)的6%。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2022年,陝西技術成果市場化全國排名第9。
與之形成對映的是,同年,陝西高新技術企業數12150個,居全國第12位;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1.62萬億元,居全國第14位。
截至目前,陝西累計培育240餘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排名第18,總數約為第1名江蘇(2219家)的11%。
在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的陝西企業共有31家,全國排名第13,總數約為第1名廣東(411家)的7.5%。
高校多,科技成果也不少,但就是轉化慢、轉化難、轉化率不高,進而導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
陝西多少有些“尷尬”。
為了變“科教強省”為“科技強省”,赳赳老秦選擇了“變法”。
2022年,在前期試點基礎之上,陝西開始在全省高校推進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
科研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國有資產,單列管理,不進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把有心轉化的人,從國資流失顧慮中解脫出來。
發論文不再是職稱晉升的唯一標準,科技成果轉化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科研人員晉升職稱、崗位聘任、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並加大權重。
橫向科研專案的結餘經費,可以先入股成果轉化企業,再把企業股份獎勵給專案完成人;也可以先將結餘經費獎勵給專案完成人,再由其入股成果轉化企業。
總而言之,一方面是強力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障礙,另一方面則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
很多人、很多專利的命運由此發生了改變。
如果沒有“三項改革”,西安交通大學趙玉清教授耗費近20年心血研究的科技成果,可能至今還以專利證書、獲獎證書的形式,封存在書櫃裡。
改革之前,趙玉清一直有轉化的念頭,也嘗試過,但沒錢轉,也不敢轉。
趙玉清對媒體回憶道,2014年,按智慧財產權管理要求,為了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需要先贖買再轉化。當時他的離子束非晶碳基薄膜技術,市場估值近2000萬元,需要先支付上千萬元給學校,成本較高,個人根本無力轉化。
而引入企業投資,又存在著前期投入較大、轉化是否成功等不可控的風險,一次性買斷之後,後續技術迭代又可能跟不上。
趙玉清退休時,他將整整兩大捆科技“成果”,打個包就帶回家了。只不過是從學校的書櫃,躺到了家裡的書櫃。雖然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卻沒有發揮任何實效。
轉機在他的古稀之年出現了。受益於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趙玉清獲得了成果兩年免費使用權。
按照新政策,產生收益後,根據市場評估價的20%現金返回給學校。即使轉化不成功,企業沒了,智慧財產權也還可以歸還給學校。
被鬆綁了的趙玉清,還得到了多方面的創業扶持,從政策出臺到公司成立,僅用了3個月。從公司拿下第一筆30萬元訂單,到市場估值2億元,也只用了兩年。
目前,趙玉清的公司已與航天動力、比亞迪、韓國信泰等達成了合作協議。
“這種拿到訂單的激動,跟論文被刊物接受的激動,是完全不一樣的。”趙玉清說。
他還表示,現在評價標準改了,不光看論文,也看實實在在的貢獻,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
從事工業模擬設計研究的西北工業大學教師董素豔,也是改革的獲益者。
2020年,董素豔團隊將軟體著作權作價成立了公司。此後,公司先後獲得兩輪投資,團隊還獲得了陝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改革之前,因為長期從事工程應用及轉化工作,沒有發表足夠的高水平理論文章,董素豔的專業職稱一直沒有著落。
改革之後,職稱評價體系更新,成果轉化後的系列成果和兩輪融資,讓董素豔順利評上了副研究員。
“三項改革”也讓陝西科技成果轉化的局面燦然一新。
2024年,陝西分類舉辦高校院所專場路演、重點產業鏈系列路演等活動637場次,路演專案7530個,融資超過62億元。
截至2024年底,陝西全省累計單列成果10.6萬項,轉移轉化3.6萬項,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067家,有630名科研人員憑藉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升。
改革之初,陝西就提出,要透過“三項改革”,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讓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閣。
同時,也要鼓勵引導各類人才,透過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名利雙收”,提升其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對於這樣的“名利雙收”,相信各方都樂觀其成。陝西涌現更多的“範代娣”和“鉅子生物”,也值得期待。
[1]《範代娣:用膠原蛋白書寫美麗人生》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2]《如何答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題”》中國教育報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殷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