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速 覽
-
出版巨頭收編學術偵探, 論文打假或迎來變革時刻
-
第二家民營公司登上月球
-
奇異的“塑膠冰”出現
-
唯一的南極原生昆蟲是如何扛過嚴寒的
-
中國溼地40年景觀時空變化特徵
1. 出版巨頭收編學術偵探, 論文打假或迎來變革時刻

Nick Wise
圖源:Retractionwatch
尼克·懷斯(Nick Wise)是一位在論文打假領域頗有建樹的學術偵探,畢業於劍橋大學,原來主要從事流體力學研究。從2021年開始關注到許多問題論文中帶有共性的奇怪短語,並以此為線索協助開發了於用於識別假論文的工具 Problematic Paper Screener。多年來參與了1000多篇論文的撤稿,並提出了識別工業化論文造假的“五步法”,成就顯著。2025年1月,他被出版巨頭Taylor & Francis 全職招募,擔任該集團的研究誠信經理一職。泰勒與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學術出版商,旗下擁有超過2700種期刊,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技術、工程、醫學等多個領域。
在此之前,學術偵探們都是志願無償進行學術打假的,不僅得不到任何報酬,還可能因此遭遇造假者的法律威脅。這是首次有出版商正式僱傭他們專職進行學術打假工作,標誌著出版行業可能迎來一次巨大的變革。尼克·懷斯表示,加入Taylor & Francis 後,主要工作聚焦於提升學術期刊的可靠性,每天從9點到5點都在從事偵探工作,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能在晚上業餘工作。雖然他現在侷限於Taylor & Francis 這一單一齣版商,但他說“這裡有足夠多的事情讓我忙碌”,表明該出版社內部的學術誠信挑戰依然嚴峻。他的工作包括審查編輯和作者之間的通訊、審稿報告等內部資料,以識別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同時他仍與其他學術偵探保持聯絡,關注新的調查和研究不端趨勢。儘管出版商的這一舉動是他們一直以來比較期待的,但是他對學術出版體系的整體看法依然比較悲觀,因為扭轉這個趨勢需要比現在大得多的力量參與進來。
參考來源: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2/18/nick-wise-sleuth-publisher-taylor-francis/#more-131089
2.第二家民營公司登上月球

圖源:fireflyspace.com
3月2日,美國 Firefly Aerospace 公司開發的“藍色幽靈”號登月器成功降落在月球危海(月球面向地球一側東北角的一個大盆地)附近,成為繼去年 Intuitive Machines 公司“奧德修斯”號之後的第二個成功登陸月球的民營登月器。雖然 Firefly Aerospace 公司認為“奧德修斯”登陸時損壞嚴重,實際意義有限,而自己則是完好無損的著陸,搭載的十種重要科學儀器都可以正常執行,因此自己才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民營公司。

“藍色幽靈”號各項引數
圖源:fireflyspace.com
“藍色幽靈”號於今年1月15日搭乘獵鷹火箭升空,在太空飛行了一個半月,總行程超過450萬公里,登陸成功後預計將開展為期14天的勘探任務。
參考來源: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space/us-firm-fireflys-blue-ghost-moon-lander-locks-lunar-touchdown-2025-03-02/
3. 奇異的“塑膠冰”出現

圖源:ILL
近日,法國拉瓦朗格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成功創造出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塑膠冰VII”(Plastic Ice VII)。這是是一種兼具固態和液態特性的混合狀態,水分子在其中形成類似冰VII的立方晶格,但與傳統固態冰不同,這些分子可以在固定位置上進行皮秒級的旋轉運動,類似於液體。這一特性使其具有“可塑性”,故得名“塑膠冰”。
實驗需在極端條件下進行:溫度高達450-600開爾文(約177-327攝氏度),壓力達0.1至6GPa(約6萬倍大氣壓)。這些條件模擬了太陽系中冰態天體(如木星衛星加尼美德、卡利斯托,以及天王星、海王星)內部的自然環境。研究表明,“塑膠冰VII”可能是這些天體深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性可能影響冰層流動和行星演化,對其深入研究可能揭示更多關於冰態天體內部結構和形成歷史的秘密。
https://www.ill.eu/news-and-events/news/scientific-news/exotic-observations-at-the-ill
4. 唯一的南極原生昆蟲是如何扛過嚴寒的

南極蠓
圖源:Yuta Shimizu / 大阪都立大學
南極蠓是唯一已知的南極本土昆蟲,它能在零下15攝氏度的冰凍狀態下度過九個月,甚至在失去70%的體液及無氧環境下存活一個月。多年來它是如何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呢?日本大阪都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南極蠓在其生命週期中交替使用“暫停休眠”和“強制性滯育”兩種策略。在第一年,它透過暫停休眠快速響應惡劣條件,一旦環境改善即可恢復活動;第二年則進入強制性滯育,這是一種預設的長時間休眠,確保其在南極短暫夏季到來時恰好成蟲並繁殖。這種精確的時間控制機制使其能在極端環境中存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86617-4
5. 中國溼地40年景觀時空變化特徵

基於Landsat時間序列大資料的China_Wetlands資料集構建及主要結果
圖源:Science Bulletin,2025,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12.016.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宗明團隊聯合北京大學教授袁文平等,運用整合面向物件和分層決策樹溼地遙感精準分類方法,分析了5.3萬餘景Landsat系列遙感影像,構建了30米空間解析度的中國國家尺度溼地空間分佈資料集(China_Wetlands)。基於這一資料集,科研人員多尺度解析了過去40年中國溼地分佈的時空變化特徵,揭示了中國溼地總面積在2015年前大幅萎縮、在2015年至2020年略有回升的變化趨勢,以及過去40年間中國溼地總面積淨減少6.09萬平方千米且相對損失率為12%。
研究發現,儘管溼地總面積變化相對較小,但不同型別溼地變化特徵的時空異質性明顯。中國自然溼地顯著減少而人工溼地顯著增加。人工溼地的大面積增加約抵消了自然溼地的損失,抵消量為1.56萬km2;地表水體面積的增加量為1.40萬km2,掩蓋了沼澤溼地如內陸木本沼澤、內陸草本沼澤、濱海木本沼澤、濱海草本沼澤的劇烈損失特徵。而具有重要生態系統功能的草本沼澤呈現持續損失的趨勢,且40年間淨損失了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095927324009216?via%3Dihub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