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怎麼完成對臺灣的統一,有不少學者、自媒體人不斷出謀劃策。近日有人大膽設想:如果臺灣出現張學良、楊虎城式的人物,搞一場“西安事變”,控制住賴清德和臺當局,同時要求大陸的力量進入臺灣接管局勢,那將是最好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願望。但老胡必須客觀說,這樣的可能性在當前形勢下幾乎不存在。如果專門去催生那個條件,併為此投入力量,勢必事倍功半,事成希望渺茫。首先,西安事變發生時的政治環境與當前臺灣的政治環境有時代之別。1936年,中國面臨日本擴大侵華的嚴峻局勢,張學良的東北軍撤退到關內後,揹負了全國的罵名,國恨與家仇交織。楊虎城的西北軍也面臨共同抗日的輿論壓力,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有很強牴觸。蔣介石1936年12月前往西安,為的是逼張、楊剿共,而張、楊手握重兵,軍內的忠誠首先指向他們,而不是南京政府,而且國內的共同抗日呼聲又很高,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一逼,就把張、楊逼反了。在今天的臺灣,軍隊的政治獨立性很低,高階軍官們都是職業軍人,深嵌在臺灣現行法律體系中,他們很難形成獨立且顛覆性的政治號召力。為使他們做出“兵變”級別的選擇,需要非常危急的局面來推動,比如兩岸戰爭一觸即發,甚至已經打響,他們為了個人安全和以全中國為基點的民族大義實施起義,或者像1936年的張、楊那樣發動兵變。

▲7月18日,臺軍史上最長的漢光演習落下帷幕。(圖源:中時新聞網)
總的來看,統一臺灣是一個大陸需要付出根本性努力的巨大工程,指望臺灣內部發生西安事變似的兵變而輕鬆解決問題,老胡認為是一種浪漫主義。統一臺灣不會那樣輕鬆,毫無代價。這一代中國人需要為此迎接一場更加實質的鬥爭,義無反顧地把國家統一落到實處。解決臺灣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擺平中美關係。為實現統一,中國需要不斷贏得在幾個關鍵方向對美博弈和鬥爭中的優勢。第一是在臺海地區的軍事鬥爭優勢,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成為現實,但是華盛頓尚未接受這個現實,仍對美軍能夠阻止中國大陸以武力方式收復臺灣抱有一些幻想,或者說不同的判斷仍在他們那裡打架,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在臺海地區對美軍事優勢的冗餘,讓美國對在這一地區實施軍事幹預徹底望而生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