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可能發生“西安事變”式的兵變嗎?

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怎麼完成對臺灣的統一,有不少學者、自媒體人不斷出謀劃策。近日有人大膽設想:如果臺灣出現張學良、楊虎城式的人物,搞一場“西安事變”,控制住賴清德和臺當局,同時要求大陸的力量進入臺灣接管局勢,那將是最好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願望。但老胡必須客觀說,這樣的可能性在當前形勢下幾乎不存在。如果專門去催生那個條件,併為此投入力量,勢必事倍功半,事成希望渺茫。首先,西安事變發生時的政治環境與當前臺灣的政治環境有時代之別。1936年,中國面臨日本擴大侵華的嚴峻局勢,張學良的東北軍撤退到關內後,揹負了全國的罵名,國恨與家仇交織。楊虎城的西北軍也面臨共同抗日的輿論壓力,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有很強牴觸。蔣介石1936年12月前往西安,為的是逼張、楊剿共,而張、楊手握重兵,軍內的忠誠首先指向他們,而不是南京政府,而且國內的共同抗日呼聲又很高,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一逼,就把張、楊逼反了。在今天的臺灣,軍隊的政治獨立性很低,高階軍官們都是職業軍人,深嵌在臺灣現行法律體系中,他們很難形成獨立且顛覆性的政治號召力。為使他們做出“兵變”級別的選擇,需要非常危急的局面來推動,比如兩岸戰爭一觸即發,甚至已經打響,他們為了個人安全和以全中國為基點的民族大義實施起義,或者像1936年的張、楊那樣發動兵變。

▲7月18日,臺軍史上最長的漢光演習落下帷幕。(圖源:中時新聞網)
總的來看,統一臺灣是一個大陸需要付出根本性努力的巨大工程,指望臺灣內部發生西安事變似的兵變而輕鬆解決問題,老胡認為是一種浪漫主義。統一臺灣不會那樣輕鬆,毫無代價。這一代中國人需要為此迎接一場更加實質的鬥爭,義無反顧地把國家統一落到實處。解決臺灣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擺平中美關係。為實現統一,中國需要不斷贏得在幾個關鍵方向對美博弈和鬥爭中的優勢。第一是在臺海地區的軍事鬥爭優勢,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成為現實,但是華盛頓尚未接受這個現實,仍對美軍能夠阻止中國大陸以武力方式收復臺灣抱有一些幻想,或者說不同的判斷仍在他們那裡打架,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在臺海地區對美軍事優勢的冗餘,讓美國對在這一地區實施軍事幹預徹底望而生畏。

▲臺北夜景。(圖源:新華社)
特朗普政府今年發動全面貿易戰之後,又表現出與中國達成協議的積極興趣。歐盟喊了在中國方向“去風險”好幾年,但是他們很難真正採取行動,說明了中國早已不是美國和西方想制裁就能制裁得了的,這個趨勢需要繼續強化並擴大。
在老胡看來,“解放臺灣”早已開始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對臺軍事的壓倒性優勢,對美國的軍事威懾力,對美國動員西方實施全面制裁的抵制力,都在穩步增加,並且它們構成了相互支撐的協同邁進。但即使這樣,我們不能指望臺灣內部幫著完成本應由我們完成的任務。我們需要創造更大的戰略優勢和威懾力的冗餘,用無比強大的戰略自信在關鍵時刻支援我們主動攤牌,用無比強大的戰略自信支援我們在關鍵時刻斷然攤牌,給局勢發生有利於以最小代價實現統一的各種驟變提供強大動力。
老胡經常聽到有人說,臺軍很可能一觸即潰,解放臺灣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我也覺得一旦臺海戰爭爆發,臺軍徹底潰敗有可能以小時計的速度實現,比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等等。但是,這樣的輕鬆勝利不能是我們發起行動的必達目標,更不應讓這個目標變成勝利的關鍵條件。我們的戰略冗餘應當是這樣的:一旦臺海有戰,越快完成越好,但是拖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甚至拖一個月、兩個月,也都OK,真正毫無問題。美軍不來干預最好,它來干預也沒事,我們能夠輕鬆自如地應對。為這樣的戰略自信和外界形成同樣的研判共識創造一個又一個條件,構建堅實的基礎,就是我們統一臺灣的過程。
臺灣近在咫尺,中國人完成統一的決心世人皆知,國際法支援,而且我們的力量持續增長,戰略冗餘不斷積累,臺灣已經在統一中了,它被大陸的力量場牢牢抓住了。讓我們大家保持耐心,時間會完成臺灣被正式統一的儀式,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讓我們聽從國家的決策,讓我們不急不躁,眾志成城。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