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美國被查手機,交還是不交?

入境美國被查手機,交還是不交?

近期旅客入境美國手機被查的案例據報有上升趨勢。(記者趙健/攝影)
近期旅客入境美國手機被查的案例有上升趨勢,令不少華人移民憂心。按照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規定,所有入境或離境旅客都必須接受檢查,可能包括對旅客手機、電腦、相機或其他電子裝置的搜查。然而,由於相關法律存在爭議,執法程式和旅客的應對措施並非一概而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入境者的身分。
根據CBP官網資料,邊境搜查包括「基本」(basic)和「高階」(advanced)兩種搜查型別。基本搜查通常是警官在不借助任何外部裝置的情況下,手動檢查裝置的內容;而高階搜查則涉及使用外部裝置連線到電子裝置,以檢視、複製或分析裝置中內容。高階搜查需有合理的懷疑依據,並在搜查前得到上級批准。
從業30逾年的移民律師姜國棟指出,在入境時,CBP在有理由的情況下,可以要求遊客出示手機配合檢查,如果在入境者的行李箱中發現違禁品、打工紀錄(如支票)等。
姜國棟表示,但在大約十年前,海關即時沒有任何理由,也可要求遊客出示手機接受檢查,而一些遊客在配合檢查後,其手機內容暴露某些違法行為。他指出,CBP官員可能不懂中文,但他們可要求航空公司人員過來翻譯;旅客在沒有入境前,仍由航司負責。
姜國棟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名南加大學生,利用假期回中國探親,回美入境時被海關盤查。他在出示身分文件及學校證明後,仍被要求拿出手機,沒有任何理由。結果他的聊天訊息暴露出,這名學生在美期間教人打網球,屬於非法打工,當場被遣返。
姜國棟指出,「家人事後再處理也已經來不及了,五年之內不能再回美國,五年之後也可能回不來,因為被拒籤風險很大。」他強調,這位南加大學生證件齊全,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被要求檢查手機,儘管可能違反人權,但當時這類做法是被允許的。
根據美國民權聯盟(ACLU)資料,美國最高法院於2014年裁定,憲法要求警方必須取得搜尋令才能搜查被捕者的手機。這項防止非法搜查的保障措施被認為也應適用於邊境執法,但相關法律爭議至今仍未解決。
CBP規定,如果電子裝置因受到密碼、加密或其他安全機制的保護而無法被檢查,則該裝置可能會受到排除、扣留或其他處置。
ACLU指出,若被CBP要求輸入密碼來解鎖裝置,正確的做法主要由旅客身分決定。公民在拒絕遵守解鎖裝置或提供密碼的要求後,不會被拒絕入境,但可能導致更長的拘留或裝置被扣押時間。對於綠卡持有者也同樣如此,但拒絕解鎖並不會導致綠卡當場被吊銷。未經移民法官聽證,綠卡不能被吊銷。然而,簽證持有者和來自免簽證國家的旅客,若拒絕提供密碼,則有被拒絕入境的風險。
姜國棟強調,若海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要求檢視或沒收手機時,入境者有權提出抗議並提告,旅客會因此被扣留,此時可要求見移民法官。一旦進入法律程式,海關就必須先允許旅客入境,案件自此轉交移民局檢察官處理。
姜國棟曾在移民歸化局(INS,USCIS前身)擔任首席法律顧問助理,他指出,「當這類情況發生時,機場邊檢會打電話給檢察官,詢問如何處理 ,檢察官則會說『不準看手機』。」
不過,過境旅客中電子裝置被檢查的情況很少發生;CBP資料顯示,2024財年在所有入境國際旅客中,僅有不到0.01%的旅客電子裝置被搜查。
為避免個人隱私被侵犯,ACLU建議:旅行時儘可能少帶資料和裝置;使用特殊加密裝置,並在過境時將其關閉;將敏感資料上傳並儲存在雲端儲存帳戶中;過境檢查前,將電子裝置開啟飛航模式,因為透過網路檢查雲端資料不被允許;享有特權的資料可提前告知。
如需尋找可能入境美國的人,可透過姓名或編號在locator.ice.gov/odls/#/search上搜索。該網站包含所有被ICE拘留或被CBP拘留48小時或更長時間的人員。
近期旅客入境美國手機被查的案例據報有上升趨勢。(海關暨邊境保護局臉書)
以客戶出發 

 以朋友同行

來源:僑報
免責宣告:除原創類稿件,其他均由本小編整理,僅供參考,不作為稅務法定依據,具體操作請諮詢美國相關專業人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