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0月4日,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逝世5週年忌日。僅以此文,深切懷念這位留給世界和後人豐富物質遺產和精神食糧的老部長。他的大部分事業永遠留在《篳路藍縷》《光輝歷程》這兩部大書中,他的崇高人格和風範,永遠銘刻在熱愛他的人們心中。
一、那本刻在墓碑上的書
一座人跡罕至的幽園,莊嚴肅穆、松風徐來、落葉繽紛,一位老人注視著遠方,鏡片後,那雙眼睛裡蘊藏著太多資訊——牽掛年老多病的老伴?放心不下可愛幼小的孫女?思索那些未竟的國計民生?回憶兒時紹興的快樂童年、京城求學的火熱青春、“三線”建設時期的艱苦歲月、國家計委大院的改革年代、國家發改委時的光輝歷程?……看是,又不是;不是,又都是。
這是一幅大理石墓碑上的照片。5年前,這位老人駕鶴西去。墓碑基座上雕刻著一本《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模型,張國寶著……

張國寶,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首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兼任的重要職位能寫半頁紙,是一位社會關注度極高的重磅明星官員、專家型領導。1983年進入國家計委工作。2011年從國家發改委退休。他參與或指揮幹成了多少大事?外人無從統計,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中俄原油管道、第一個國家鐵路中長期規劃、三峽工程、京滬高鐵、上海洋山港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國家大劇院建設、北京地鐵5號線……等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都與他密不可分。在不經意間,你我的生活,都與這位老部長有關。

(國家大劇院夜景)
他老伴回憶說:“過去只知道老張很忙。他的工作,他不說,我也不問。我也是老張逝世後整理他留下的資料時才知道他做了那麼多的工作。”也可能是為了讓後代銘記這位老部長曾經的工作和足跡,也可能是為了讓老張一生熱愛的工作和事業一直陪伴著他,家人特意把他的《篳路藍縷》雕刻在墓碑基座上。只不過,這部書,在此地無法開啟。在老部長安葬時,恰逢他的遺著《光輝歷程:中國發展改革40年親歷與思考》出版。家人將《篳路藍縷》《光輝歷程》兩部書,放入老部長的墓穴中,永遠陪伴他。

(《篳路藍縷》《光輝歷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那個在手機上寫作的老張頭
提起正部長級大領導,可能令人想到的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拒人千里的威嚴形象。據說:老張嚴厲時,能把人批評得下不了臺;講笑話時,能笑翻半車廂。他的微信名——老張頭,彷彿是鄰家老爹。退休不久,老部長不幸罹患重病,北京醫院開出了最多再有半年的判決。兒子出資去美國麻省總醫院治療,效果超出預期。回國後,能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論壇。
老部長喜歡在手機上寫東西,寫好後,不時和人交流。有時候,也從微信上發給我看,徵求我的意見。記得,2019年8月,他寫了一篇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的稿子,發給我。我也是無知無畏,給老人家提了好幾處修改意見,有的意見還反覆爭論幾回合。當時正在從五環外回城的車上,有點堵車,一會加速一會減速,加之天氣悶熱,不時看手機,搞得我差點暈車吐了。現在想來,真有點後悔,為什麼和老人家那麼較真呢?我倆交流時,老人家應該是在病床上。當時,他已病得很重。
恰逢《篳路藍縷》出版一年,社會反響良好,先後榮獲“2018年度十大非虛構類好書”等榮譽。很多讀者致信致電人民出版社和老部長,暢談《篳路藍縷》讀後所想所思,期待他再多寫一些中國發展改革方面的豐富實踐與精彩故事,讓更多人瞭解我們國家幾十年發展改革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老部長的一些親朋好友和同事以各種方式向他表達讀到《篳路藍縷》的驚喜與震撼。
他深受鼓舞,也可能是感到時日無多,也想給共和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留下更多記憶。老部長忍著病痛,在那部華為手機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一篇又一篇文章。《發展特高壓扶持了裝備製造業》應該是他寫的最後一篇稿子,2019年9月25日經老部長確認定版,9天后老人家逝世。
據瞭解,《篳路藍縷》《光輝歷程》兩部書中的不少稿子,就是老部長這樣在手機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出初稿,然後再修改定稿的。也許,寫書時,他的身體是痛的,精神是愉悅的;現在,再看他的書時,思想是充實的,但心是痛的。

(駐馬店—武漢特高壓工程建設現場)
老部長寫的文章,既有高大上的《西氣東輸工程決策建設始末》《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談判》《中國工業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又有充滿煙火氣的《放長假決策始末》《中國人憑什麼吃上世界美食》《公務翻譯趣聞》《這個老太太“幫倒忙了”》。老張頭有的文章寫到,去向中央一號首長彙報工作,恰逢首長夫婦正在用晚餐,“給了我一塊烤紅薯,我拿在手裡沒有敢吃”的窘態;老張頭還有文章寫到,被海南省領導在海水浴場“摁在水裡”逼宮表態“海南該不該搞石化專案”的無奈。老張頭還有文章寫到,與俄羅斯能源部長徹夜談判的艱辛。老張頭還有文章寫到,……
三、此生只為大事來
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張國寶,1944年出生於人才輩出的浙江紹興,60年代初畢業於北京機械學院,後又到西安交通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精通英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早年曾在陝西秦嶺山區參加三線建設,生產軍用汽車變速箱和齒輪。他在書中回憶:
我那時年輕,工作幹勁也大,用一根扁擔挑著兩摞圖紙到二汽去,還受到了“扁擔精神”的表揚。我們那時候去二汽都是火車硬座,有時甚至是站著,根本沒有臥鋪票。有一次為了節省貨物的運輸時間,我直接扛了一根拉刀,乘火車硬座去二汽。我扛著這根幾十公斤重的拉刀,好不容易擠上了火車,渾身是汗。為了貪涼,把車窗開啟,坐著就睡著了,下巴松垂下來,嘴張開,那時火車還是燃煤的蒸汽機車,煤煙和冷空氣就直接吹到嘴裡,到了二汽,嗓子全部紅腫,話都說不出來,趕緊送到張灣的二汽廠醫院打吊針。

(曾經的二汽一角)
80年代初期,張國寶進入國家計委,從處級幹部做起,一直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正部長級)退休。其間,他有多次機會到別的地方任職,但都沒有去成。1985年,國家計委副主任趙東宛調任勞動人事部部長時,想帶著張國寶過去。張國寶徵求岳父大人的意見。岳父(解放前以全優成績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專業,遼瀋戰役期間,舉家內遷北平。新中國成立前後,為北京的電力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告訴他:“你想做大事,就在國家計委!”
海南省委書記汪嘯風曾請求朱鎔基總理把張國寶調到海南任副省長,朱鎔基聽後說:張國寶同志國家計委還要用呢!誠然,無論是過去的國家計委,還是現在的國家發改委,那裡都是幹大事的地方。

果然,在國家計委大院近40年的時間,張國寶參與或主導幹成了不少大事。全國政協副原主席、上海市老市長徐匡迪回憶說:
張國寶同志20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後從企業工作起,參加過“三線”建設,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著工程技術經驗的領導幹部。他80年代初進入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後分管過多個領域,在30多年間參與過許多重大經濟發展規劃、政策和重大專案的審批、決策、實施。在朱鎔基和溫家寶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大部分時間他一直代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向國務院彙報國家最重大的工程專案。我在上海市和中國工程院工作期間,在工作中和他多有接觸。上海市的洋山深水港集裝箱碼頭、長江口航道整治、浦東機場、磁懸浮列車線、城市軌道交通明珠線、外高橋電廠、寶山鋼鐵廠、漕涇化工區、外高橋和長興島造船基地、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等許多重大工程,正是在他分管這些工作期間建設的……

(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一期三號船塢)
張國寶在書中回憶道: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我具體負責制定了鐵路中長期規劃,船舶工業、汽車工業、鋼鐵工業、軟體產業等發展規劃,代表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彙報並實施了上千以上的重大專案。
張國寶,“國寶也”。老人家,記憶力驚人,多才多藝、能文能武、寫詩作賦不在話下,尤其是談到自己分管的工作,繪聲繪色、神采飛揚、引人入勝,各種能源電力資料爛熟於心,準確無誤,信手拈來。
《篳路藍縷》披露,朱鎔基總理在總理辦公會議現場提問張國寶上海天然氣多少錢一方?張國寶張口答到:1.56元。朱鎔基總理當時一聽,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小子是不是順杆爬,隨嘴亂說的?你又不是上海人,怎麼能說得這麼準確?便使了一個眼色給他的秘書李偉,讓李偉給上海市長徐匡迪打電話核實。會議結束時,朱鎔基說:“我剛才聽到彙報裡上海的氣價,不相信張國寶說的這個數字,就讓李偉去給徐匡迪打電話。徐匡迪回覆了,說上海的混合氣價確實是1.56元。所以,張國寶這一次說對了,沒有說錯!”

(西氣東輸工程管道建設)
採訪過他的記者說:
近三個小時的談話中,他滔滔不絕,幾乎未有間斷。唯一的一次間斷,是他起身去辦公室拿一些關於特高壓的檔案資料。他記憶力超群,對各種能源資料爛熟於心,同時對地方和行業的動態情況也相當瞭解。
對於一位視工作如生命的“工作狂”來說,一旦不能繼續他熱愛的工作,難免是痛苦的,也是難捨的。2011年1月的一天上午,老張沒有像往常一樣早早上班,而是在書桌前一邊寫東西,一邊輕聲抽泣。原來,這天下午,組織上要宣佈老張退休。老伴安慰他說:你也別難過,沒有組織、沒有國家給予你這個工作平臺,沒有同事們積極配合,你也幹不了那麼多的事情,咱們就是感謝組織、感謝同事們。如果控制不住難過的心情就帶上小孫女的照片,可以看看……
而就在3天前,在位於北京西長安街畔的中國職工之家大禮堂內,2010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正在舉行。在長達3個小時的總結講話中,自稱能源領域老兵的張國寶首次談到了離職卸任,他說:我很快就要退出一線領導崗位,我非常珍惜和同志們共同為能源奮鬥的歲月,也感謝同志們對我的支援、理解和幫助。能源領域留下的難題和待解決的問題不少,我有許多事情來不及做或是沒有做好,對於各地上專案的願望也未能全部予以滿足。在這裡,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希望大家諒解!他對自己的工作評價是:“無遺憾,比較滿意”。
從他的書中,我們可以猜到,如果他不是“一心只想做大事”,也許可以選擇擔任央企負責人,也許可以選擇主政一方,但他的人生沒有“也許”。對他來講,“位高供國用,權重為民行”才是最真實的心理寫照。
思緒,回到刻著老部長照片的墓碑基座上,金字刻著“能源關國運 電力…… 位高供國用 權重為民行——張國寶”。
“……”是哪幾個字?一捧鮮花遮住,無從看清。我猜測是“系民生”。畢竟,一個人要做大事,要做造福人民的事,必然時時處處要心繫民生。沒有這種赤子情懷,也不可能去做大事、做成事。
畢竟,《篳路藍縷》《光輝歷程》兩部皇皇鉅著記述的只能是張國寶一生所從事或經歷的大事一角。有心的讀者,可以發現,這兩部書不是老部長的個人傳記,而是為國家立傳,為民族留史,從中可以窺見中國改革發展40多年風雨歷程的酸甜苦辣、成就經驗。
老部長直言:“書中所有文稿都是我自己撰寫,當我寫下這些回憶文章的時候,成千上萬和我共事的同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者浮現在我的眼前。中國人民是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群體。他們使我感動,我由衷地對他們表示敬意,是他們的奉獻創造了偉業,創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