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本文字數:158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科學制定“十五五”規劃要突出重點,做到民生事業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2021年至2025年)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2026年至2030年)謀篇佈局之年。“十五五”規劃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時期的關鍵規劃,意義重大。
最近有兩件事引人注目。一是,4月30日,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在上海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在加緊落實規劃目標任務的同時,適應形勢變化,把握戰略重點,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4月27日,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規劃法立法旨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這兩個重要事件結合起來,可以看出“十五五”規劃制定的一個重要指導思路——科學規劃和依法規劃。依法規劃強調規劃的嚴肅性和執行力,從而在法治軌道上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科學制定“十五五”規劃要突出重點,做到民生事業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
進一步加強民生領域建設是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內的工作重點,包括進一步穩定就業、逐步提高高質量就業比重,堅實收入穩定和增長的基礎;包括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也包括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不同體制人員養老待遇差距;還包括進一步深化對生育和養老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等等。
上述座談會強調: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各項政策舉措要實實在在、富有實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這又關係到國民經濟中重大比例關係的調整,比如基礎建設和消費的平衡,外貿和內需之間平衡等。合理調整和最佳化這些比例關係,對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完成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援,也就是積極促進新質生產力迅速發展壯大,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
上述座談會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突出科學性之外,“十五五”規劃制定要進一步突出嚴肅性和執行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就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引申而言,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在科學規劃之後,執行力的缺失或者弱化也是最大利益的缺失。這就需要法治對規劃制定和執行方面的強有力約束。
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首次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標誌著國家發展規劃從“政策指引”邁向“法治化約束”,透過明確編制程式、強化實施保障、最佳化政策協同,系統性提升規劃的戰略性與執行力。
無論是國家總體規劃,還是地方出臺的本地區規劃,都需要增強執行力。從法理上來說,經過全國人大會議透過的規劃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地方出臺的規劃經過相關程式批准之後,也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兩者都具有強制性約束力。這不是一個國家部門規章、政策或者地方上的具體規定可以改變的。尤其是對地方來說,需要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切實防止“一官一改”“一官一策”。
總之,“十五五”規劃制定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規劃制定面臨著很多新的情況,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解決,也有很多關係到長遠發展的方針需要確定。但在基本上,規劃執行要著眼於發展大計、民生大計、法治大計,要在法治軌道上持續強化國家發展規劃導向作用。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