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過無數次巴黎,還是值得再去尋寶?

範主說:收穫滿滿

今年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很多次巴黎。每次在忙碌的行程中,總是少不了流連於巴黎各種精彩的展覽,既給視覺帶來享受,也讓內心變得更充實。
而這次,我又解鎖了非常難忘的珠寶展。在巴黎一棟18世紀的古典宅邸:梅西·亞金多公館中,欣賞精美絕倫、極具張力的舞臺珠寶,體驗十分美好。

“法蘭西喜劇院:舞臺珠寶”展覽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這個展絕對是珠寶迷的心頭好,我是受到主辦方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邀請,在正式開幕前搶先預覽。
從6月13日起,它已經正式對公眾開放,只要預約就能免費入場,很推薦在巴黎的小夥伴們去看看。
梅西·亞金多公館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這次我和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一起,在巴黎進行了一場充實的藝術文化之旅
不僅看了絕美珠寶展,還對寶石的材質和工藝等追本溯源,可以說是關於珠寶的沉浸式遊學,感覺乾貨滿滿。
遊走在花都,也有不少新發現,比如奧運氛圍明顯變得更濃厚了,還趕上馬拉松比賽,結果又一次不得不“以腳步丈量巴黎”,也算是一場“減肥之旅”~
說起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珠寶藝術中心,將全球的寶石學家、藝術史學家、珠寶匠匯聚一堂,能帶你暢遊寶石世界、體驗精湛工藝、瞭解珠寶藝術史,深度領略珠寶藝術背後的奇妙魅力。
之前範主還組織過範友們,在上海歷峰雙子別墅觀賞了他家主辦的“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並一起體驗珠寶課程。有範友當場就準備購買珠寶藝術史的課程,讓女兒從小就接受藝術與美的教育。
其實L’ÉCOLE在巴黎、香港、上海、迪拜4座城市,都建有永久中心。這次範主就受邀來到巴黎“大本營”,四天的行程滿滿當當。
參觀珠寶藝術中心新址、上以鑽石為主題的寶石學課程、跟隨藝術史教授一起逛博物館、看各種寶石原石,一邊收穫全新體驗、一邊吸收新的知識,每天都特別充實。

還深度參觀了凡爾賽宮,感受法國王室的奢華生活,“凡爾賽本賽”到底多富麗堂皇~

這個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法國的珠寶業如此發達?而等到旅行結束的時候,我獲得了答案。今天,範主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絕美建築中看璀璨珠寶
與其他文化融會貫通
要想讓珠寶業發展興盛,離不開追求美學的土壤。巴黎的迷人之處就在於,無數的建築背後都有故事,隨處都能感受到美與藝術。
這次我到訪的梅西·亞金多公館(Hôtel de Mercy-Argenteau),是一棟歷史悠久的18世紀老建築,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的巴黎新址就選在此處。
☛ 漫步於絕美建築中,感受古今交融
梅西·亞金多公館位於著名的蒙馬特大道,距離巴黎歌劇院僅需十幾分鍾,位置得天獨厚。
它曾是梅西·亞金多伯爵的宅邸,後者是瑪麗·安託瓦內特皇后的知己兼顧問,曾促成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聯姻。

梅西·亞金多公館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他與瑪麗皇后華貴的珠寶收藏也頗有淵源,瑪麗皇后在逃亡前,曾將一隻裝滿了珠寶的百寶箱託付於梅西·亞金多伯爵,最終這些珍寶也逃過了歷史的劫難,得以儲存下來。
這樣一棟歷史悠久的古宅,因為L’ÉCOLE 珠寶藝術中心(巴黎)的進駐,又煥發了新的活力,並且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建築細節精美無比,各種雕花描金讓人目不暇接。
建築內部經過重新裝修,由法國知名室內建築師Constance Guisset操刀,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 (上海)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迪拜) 的室內都是由她設計的。
步入其中,既能欣賞到其原有的新古典主義元素,又能感受到當代雅緻的裝飾細節,感覺古今交融。
梅西·亞金多公館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旋轉樓梯上方,一盞現代感的巨型吊燈十分醒目。既有古典法式美學基因,珠寶藝術也融入其中,就像一支藝術協奏曲般引人入勝。

梅西·亞金多公館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此外還有大量藍紫色的運用,整體風格優雅凝練,讓參觀者瞬間沉靜下來。

梅西·亞金多公館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除了有充足的空間能上珠寶課、辦各種免費的珠寶展,建築內部還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和書店,擁有極其豐富的珠寶領域藏書,感覺是珠寶愛好者的知識寶庫。

L’Escarboucle書店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圖片:Benjamin Chelly
☛ 重磅首展,沉浸式感受珠寶與戲劇的魅力
這次全新開放的首個展覽,也是精彩絕倫。
其實在法國經典戲劇當中,珠寶往往是推動劇情的關鍵線索。喬治·費多(Georges Feydeau)的著名劇作《愛情的羈絆》選段,就是圍繞著一枚戒指展開故事。
L’ÉCOLE便別出心裁地以“法蘭西喜劇院:舞臺珠寶”為主題,在被譽為巴黎“劇院區”的格蘭大道區域,顯得很是應景。獨特創新的策展角度,也體現出L’ÉCOLE對法國戲劇及珠寶藝術的致敬。

展廳裡陳列了120餘件配飾、藝術品及歷史檔案,大部分來自法蘭西喜劇院的館藏,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珍罕藏品。

© Coll. Comédie-Française – Photo L’École des Arts Joailliers – Benjamin Chelly
現場看更是美到震撼,這些舞臺珠寶無論是否使用名貴的材料,都做得非常用心,如同高珠一般精美閃耀。

冠冕上的浮雕美輪美奐
透過這些展品,可以窺見那個年代的風華,以及法國人對珠寶的喜愛追求,早已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

法國著名的悲劇名伶拉歇爾(Rachel),對舞臺珠寶就非常痴迷,在不同的戲劇中,她每一幕佩戴的珠寶套件各不相同。

全身上下滿綴寶石,就連匕首都鑲滿五彩斑斕的珍寶。不僅在舞臺上熠熠生輝,而近距離觀看,更是每一件都精美得巧奪天工。

“法蘭西喜劇院:舞臺珠寶”展覽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還有來自法國國家戲劇服裝與設計中心的華美戲服,和璀璨的舞臺珠寶交相輝映。

整個展陳也做得非常有創意,天鵝絨帷幕、投射的演員剪影、模擬劇院後臺的環境,都特別讓人身臨其境。

“法蘭西喜劇院:舞臺珠寶”展覽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一個展覽能同時欣賞珠寶和戲劇,感覺完全是視聽藝術的盛宴,也是非常超值的體驗了。

“法蘭西喜劇院:舞臺珠寶”展覽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Benjamin Chelly
02
在18世紀老宅
體驗鑽石課程
法國珠寶業之所以經久不衰,知識與技藝的傳承非常重要。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的特殊之處,則在於它是一個將珠寶藝術面向大眾推廣的教育機構。
2012年,在高階珠寶世家梵克雅寶的支援下,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在有“巴黎珠寶箱”之稱的芳登廣場創立。
芳登廣場堪稱珠寶大牌的“宇宙中心”。當年“太陽王”路易十四下令興建了這個八角形廣場,而拿破崙為了紀念奧斯特利茨戰役勝利,又樹立起標誌性的螺旋紋雕飾青銅柱。起源於芳登廣場的梵克雅寶,LOGO裡就有這條青銅柱。

因為位於巴黎市中心,且鄰近上流社會社交場巴黎歌劇院,芳登廣場吸引了眾多奢侈品牌進駐。
梵克雅寶的首家精品店,就於1906年開設在芳登廣場22號,歷史上是Hotel de Ségur的所在地。範主每次來巴黎,都少不了要來這裡逛一逛。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的第一間永久中心,同樣位於Hotel de Ségur。這座大宅在18世紀初期,由建築師Jacques V Gabriel為金融家約翰·羅建造,後來輾轉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等豪門之間,目前歸歷峰集團所有。
在三層古典建築中設有多間教室,還有珠寶製作、雕刻藝術、漆工琺琅的工坊,珠寶設計工作室,是一個“寓教於體驗”的大“學校”。
☛ 體驗鑽石珠寶課,學到許多幹貨
這次我們體驗的是《Diamond, A Gemological Exception》課程。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有一支強大教師隊伍,其中包括寶石學家、珠寶藝術史學家、珠寶大師、寶石鑲嵌師、設計師、模型製作師、漆藝工藝師等,每一位都是各自領域的大拿。
課程時長達兩個小時,在聽講之外,我們還可以親自操作專業工具,更加直觀地體驗鑽石,一堂課上下來,收穫滿滿。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有多門課是專門講鑽石的,《Fascinating Diamonds 1: History and Legends》是從藝術文化史角度解讀鑽石;《Fascinating Diamonds 2: Science and Gemology》從寶石特性介紹鑽石;而我們上的Diamond, A Gemological Exception,側重於講鑽石特性,透過眼力訓練和工具實操,瞭解鑽石顏色淨度的秘密、切割的技巧等等。
透過講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各種教具的運用,還有親身體驗互動環節,一堂課上下來,學到了很多鑽石知識,還收穫了證書。
我發現,只有真正地近距離接觸鑽石,接受講師的指導,才能真正把書本上看到的文字,化為領悟到的知識,從此對於珠寶和鑽石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能讓每一個對珠寶背後的學問感興趣的人滿載而歸。
03
參觀巴黎礦業博物館
追尋寶石的源頭
珠寶業的發展,離不開對寶石的收集與研究。上完鑽石課,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又帶著我們馬不停蹄地前往巴黎礦業博物館,一頭扎進更加博大的寶石世界。
巴黎礦業博物館位於聖米歇爾大道60號的旺多姆公館,公館是一座始建於1707年的老宅,自1815年以來,一直是巴黎高科礦業學院及博物館的所在地。
巴黎礦業博物館也有著悠久歷史,創立於1794年,只比盧浮宮博物館晚1年,使命是“儘可能蒐集地球上的所有礦物學材料和法國境內的所有產物”。
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物學博物館之一,收藏了約10萬個樣本,展出了4000個,包含了大約2900鍾礦物種類,其中就有1000枚寶石。展櫃都是匈牙利橡木打造的,保留了1850年代的風貌。
拾級而上,博物館的入口處鋪著黑白幾何圖案大理石地磚,壁畫則由Claude Hugard於1855年創作,主題是“大自然的奇觀”。
而這次參觀,確實可以用大開眼界來形容,讓人不由地感嘆自然造物的豐富與神奇。
☛ 暢遊礦石世界,科學之外也有藝術與美
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是進行礦物分類的重要標準。此外也會根據顏色、輝光、透明度進行分類。進門處一個展架,就把我們拉入了礦石的世界。
看到的礦石越多,心中越有一種欣賞“大自然雕塑藝術”的感覺。
巨大的石英石“肆意生長”,稜角分明的幾何晶體,勝似人工切割,放在美術館裡都不違和。黃中泛綠的磷氯鉛礦,結晶好似肌肉纖維,充滿張力,不得不說大自然才是最厲害的藝術家。
有些礦石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還會顯示出特別的熒光。礦物博物館的首任負責人、被稱為”現代晶體學之父“的René Just Haüy(畫像中人)便發現了不少。
礦石也和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仔細閱讀每一顆礦石的故事,都好像開啟一本百科全書。
比如青金石,至少從六七世紀開始,它就被用作繪畫和染布的顏料。古代法國會進口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因為價格極其昂貴,其研磨出的藍色顏料,只會用來繪製聖母和法國國王的衣服,可以說是真正的“皇室藍”。
還有孔雀石,不僅在古代被用來製作綠色顏料,還是重要的裝飾物。俄羅斯冬宮就有一個孔雀石廳,房間的柱子和壁爐都是用當時很昂貴的孔雀石打造的,還經常被沙皇當做國禮贈送。
博物館中還收藏了300餘塊隕石。這枚Canyon Diablo隕石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重達226.8千克。在5萬年前墜落,在1891年被收入館藏,隕石中亦包含著豐富的礦物。
這枚隕石碎片則來自月球表面,在小行星與月球碰撞時飛出,最終墜落到撒哈拉沙漠。每每看到這些“天外來客”,都能引發無限的遐想。
☛ 探索寶石原石,追溯美的起點
這次參觀最大的收穫,還是見到了許多未經切割的寶石原石,其中有些甚至是“未開採”出來的狀態,可謂一場溯源之旅。
這些原石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很多都出自最知名的產區。例如如雷貫耳的斯里蘭卡藍寶石,這枚原石的產地拉特納普勒,也是著名的“寶石城”。
緬甸紅寶石一直是頂級品質的代名詞,英國女王結婚時就收到緬甸贈送的96顆紅寶石,後來被以玫瑰的形狀鑲嵌在冠冕上;而有“紅寶石山谷”之稱的Mogok,是緬甸紅寶石的主要產地,2016年產自該地的一枚15.99克拉橢圓形切割紅寶石,拍出1416萬美元的天價,打破美國彩寶拍賣紀錄。
這枚編號5743的紅寶石,就來自Mogok,呈現出鴿子血般的顏色,具有很高的價值。
越南的Luc Yen也是重要的紅寶石產地,展出的寶石原石還“生長”在大理石母巖中,這種標本也深受收藏家青睞。
博物館中有3個展櫃專門展示“法國王冠寶石”。其中之一是拿破崙皇后瑪麗-路易絲“巴西紅寶石”項鍊上的寶石,雖被冠以“紅寶石”之名,其實是48顆粉色託帕石,不過也是“帝王級”。
說起寶石,怎麼少得了祖母綠?
“法國王冠寶石”的另一大重磅收藏,就是用於鑲嵌拿破崙三世加冕皇冠的祖母綠,1855年由珠寶商萊蒙尼爾為其製作,每顆約1克拉,博物館中收藏了42枚,都來自頂級祖母綠產區——哥倫比亞木佐礦。
現場還見到了母巖中的木佐礦區祖母綠,也是相當炸裂。此外也不乏小眾產地俄羅斯Malyshevsky出產的原石。
這次參觀,也鑑賞了許多小眾寶石的原石。
比如馬達加斯加的金綠寶石(Chrysoberyl),加工出弧面後會出現光帶遊移的“貓眼效應”。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子亞瑟王子,就用“貓眼石”裝飾自己的訂婚戒指,引發上流社會的模仿熱潮。
這個造型特異的原石,其實是碧璽,出產自美國加州聖地亞哥郡。這塊還是”藍帽碧璽“,主體為粉紅色,頂端為藍色,就像戴了個帽子一樣。慈禧老佛爺就非常喜歡粉紅色的碧璽,喜歡到陪葬品裡都有許多,為此清政府從美國進口了超多原料。
範主還很喜歡歐泊,迷離變幻的色彩,簡直不要太夢幻。梵克雅寶的高階珠寶中,也可見這一神奇的存在。

04
博物館遊學
探尋珠寶背後的藝術史
珠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背後也記錄著人類追求美的歷程。這次我們還跟隨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的腳步,踏上一場“遊學之旅”,上了一堂生動的藝術史課程。
☛ 逛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美可以穿越時間
著名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位於盧浮宮西翼,擁有數量龐大的藏品,是全球頂尖規模的裝飾藝術收藏中心。

博物館以裝飾藝術和設計為主題,展品包括傢俱、玻璃、陶瓷、金飾、珠寶、時裝等等,品類非常豐富。

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在這裡也設有一個珠寶廊,展示了大約1200件展品,時間跨度從中世紀一直到現代,感覺漫遊在歷史長河中。
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各個歷史時期的珠寶作品,還有來自中國的藏品,就像集中看了一部世界珠寶發展史。
其中一枚蝴蝶胸針最為打動我,珍珠母貝作為翅膀,散發著幻彩光芒,展現出栩栩如生的生命力,這也是珠寶史上經典的作品之一。

☛ 欣賞古幣和古代珠寶
法國國家圖書館也有著悠久歷史,被譽為“法蘭西智慧基石”。建築的前身是紅衣主教馬紮然的宮殿,距今已經有將近400年的歷史了,現在既是圖書館也是博物館。而且位置極佳,離芳登廣場、巴黎歌劇院、盧浮宮都不遠,很適合遊覽。
博物館中的馬紮然畫廊氣勢恢宏,280平方米的彩繪天花板特別有壓迫感
靠近薇薇安街的一側,修建了面積達1900平方米的花園,也被稱為“紙莎草花園”。這是因為花園裡種植的,都是可以用來造紙的植物,和圖書館也是無比契合。

步入大廳,畫風突然變得很“洞穴風”,白色石材構築的拱門與主樓梯的金屬結構形成鮮明對比,既古典又現代。

法國圖書館博物館最壯觀的無疑是“橢圓大廳”,走進的一瞬間簡直太震撼。離地18米的穹頂,是巨大橢圓形天窗,陽光灑滿開闊的閱覽室,收藏2萬多冊圖書的書架整整壘了4層樓,不由得想起博爾赫斯的那句詩: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次我們重點參觀了博物館的“錢幣、獎章和古董部”。
它的前身是法國國王的金庫,被認為是法國最古老的博物館,收藏著自中世紀以來王室蒐集的珠寶、雕塑、陶器、銀器,以及多達52萬枚錢幣與獎章。
話說打造這個展廳的紅衣主教馬紮然,也是珠寶史上有名的人物。財力雄厚的他,熱衷於收集寶石,臨終前送給路易十四18顆大鑽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07克拉的Le Grand Mazarin粉鑽,拍出1446萬美元的天價。

Le Cabinet Précieux展廳中,各種古董珠寶十分吸引人。比如這個高盧時期(約100-225年)的“銀蛇”配飾,今天看都足以成為“大牌經典款”。
到了中世紀,寶石和琺琅十分流行,一件珠寶堪比微型雕塑。比如這個約1538年製作的男士帽飾,半透明琺琅彩繪覆蓋在金質璣鏤背景上,浮雕描繪了月光下海邊的戰鬥場景,好像一幅畫。
這枚祖母綠吊墜也大有來頭,由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向御用珠寶匠François Dujardin定製,希望在1571年的聖誕節將其送給兒子查理九世。王后特別要求吊墜要做成“兩隻手環抱易碎的祖母綠”的形式,象徵信仰和忠誠。
在現場還看到一枚路易十五定製的珠寶。珠寶匠Jacques Guay在尺寸和質量都非同一般的纏絲瑪瑙上,雕刻出惟妙惟肖的側面半身像,頭髮和肌膚都是用鑽石尖手工刻出來的,為了讓衣服呈現出閃亮光澤,珠寶匠還發明瞭一種特殊打磨方式,整個製作過程耗時兩年。

如今大火的金飾,在公元前也是頂流。

埃特魯里亞珠寶印花裝飾項鍊,以黃金打造忒提斯和珀琉斯的形象;凱爾特人則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做出了純金的扭索項鍊。還有沉甸甸的“路易十四獎章”,是當時送給貴族的禮物。

博物館中看到了呂訥公爵收藏的古幣,我也不禁想起了如今自帶復古風的“古幣珠寶”,許多圖案放在今天也很潮;精緻的黃金配飾也讓我聯想到印章戒指,之前在上海看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舉辦的“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至今還記憶猶新。
整場參觀,彷彿在歷史中穿行,不由得感嘆人類文明傳承的源遠流長。而對於珠寶而言,無論材質還是審美,有些刻在基因裡的元素,自有一股穿越時間的力量,哪怕這個跨度是幾千年。欣賞藏品的同時,好多次會覺得自己和古人同頻了。

05
凡爾賽宮文化浸旅
真·凡爾賽有多豪奢?

珠寶業的繁盛,和購買珠寶的人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法國珠寶之所以厲害,也離不開他們的王室貴族太能買買買,而這種奢侈的終極代表,自然是真·凡爾賽。
旅行的最後階段,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為我們安排了凡爾賽宮的私人導覽。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郊外,作為歐洲最奢華的宮殿建築、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搭配金燦燦的裝飾,豪奢氣息百聞不如一見。
☛ 路易國王們的審美,到底有多奢華?
凡爾賽宮最著名的看點,一定非鏡廳莫屬。
這是一個宏偉的巴洛克風格長廊,長76米高13米,面向花園的一側是17扇大落地窗,與之相對則是由400多面鏡子組成的鏡窗。在17世紀,鏡面玻璃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整個大廳的不言而喻。
天花板上有九幅大型畫作和許多小型壁畫,主題都是路易十四的豐功偉績。24盞波希米亞水晶吊燈,更添華麗,據說水晶燈上可以插1000多支蠟燭,夜裡都能把大廳照得熠熠生輝。
鏡廳也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穿行其間,歷史的厚重也跟著鮮活起來。
還參觀了國王的書房和“密室”,路易十五儲存秘密檔案的寫字檯設有機關,要用鑰匙轉動四分之一圈才能開啟

路易十四以及其後繼者們,都是鐘錶愛好者。範主在寫《時間的戰爭》時,還專門有講過他們的鐘表收藏,這次就一口氣見到好幾座。
最厲害的還是這座路易十五收藏的帕斯蒙特天文鐘。由天文學家帕斯蒙特設計,機械製造則由鐘錶匠Louis Dauthiau完成,並由Jacques Caffieri製作洛可可風鍍金青銅外殼,前後整整花費20多年。
這臺天文鐘高2米,頂端的透明圓球,顯示的是哥白尼日心說理論中的行星系統;琺琅鐘面上有61 個刻度,可以顯示真太陽時,還搭載月相盤;錶殼正面的日期視窗顯示星期、日期、月份和年份(甚至能顯示到9999年)
除了路易國王們,瑪麗·安託瓦內特皇后也是“凡爾賽本賽”。

從15歲嫁入王室,就開始痴迷買買買,一年裡購買上百件裙子、數百雙鞋,一夜就能花光自己一年的宮份錢…她本人是著名的珠寶大戶,單是一枚水滴形珍珠掛墜,就拍出了相當於2.49億人民幣的高價。

從她住所的陳設裝潢,就能窺見其極盡奢華的生活
凡爾賽宮北翼還設有皇家歌劇院,完全由木材建造,雕花極其精美,柱子甚至做出了大理石的感覺。國王自然佔據了歌劇院最好的位置,他坐在包廂裡的時候,任何人都不能轉過身去看。不過歌劇院在二戰中被毀了,現在的是戰後修復的,依然壓迫感拉滿。
宮殿中最高的建築:王家禮拜堂,是凡爾賽宮最豪華的地方之一,內部的祭壇神聖莊嚴,巨大的管風琴裝飾著金色的大衛王浮雕。當年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婚禮,就是在這裡舉辦的。
☛ 豪奢之外的田園風
當然,凡爾賽宮不只有壕,也有田園美好。
路易十五為他的情婦蓬帕杜夫人所建的小特里亞農宮,就充滿了自然的氣息,雨後漫步,美的像一幅畫,恍惚間還以為身處英國鄉村。

瑪麗·安託瓦內特會去小特里亞儂宮躲避宮廷生活的繁文縟節,是如同精神庇護所般的存在。路易十六甚至在小特里亞宮附近造了個瑞士農莊,讓皇后cosplay牧羊女,也是城會玩。
此外還參觀了另一個古老的皇家宅邸尚蒂伊城堡,是孔代親王的家族宅邸,後來這個家族絕嗣,城堡落到了奧爾良王朝的王子奧馬勒公爵手裡。
尖頂建築和夢幻的草坪,完全符合人們對城堡的想象,如今這裡是著名的影視取景地,時不時偶遇個“王子旅拍”什麼的~不由得感嘆,法國人對於奢華美好的追求,的確是從古綿延至今。
好啦,這次內容極其豐富的旅行,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與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同行的每一天,都沉浸在藝術與文化中。這次“遊學”,讓我獲益良多。
圖片來自品牌、商務範拍攝,部分來自網路
商務範出品:編輯 Kien Queenie | 運營 Tina
來源微信公眾號『商務範』(微訊號:bfaner)


新浪微博:@商務範範主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