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蒐集情況,為中央提供決策參考?看看當司長的錢其琛是怎麼做的

分享一篇文章,作者是外交部退休官員王嵎生,曾擔任過駐外大使。
原文如下: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剛剛從“十年動亂”中走出來,外交工作紛繁複雜。當時錢其琛同志擔任新聞司司長,我在新聞司任處長。在新聞司工作的數年間,錢其琛同志非常重視蒐集國際輿情,大力推動了這項工作,為中央外交決策提供高質量的參考。這其中有兩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1979年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世界輿論大譁。當時正處在中美建交前後,時間點非常敏感,中美蘇三角關係在這場突然其來的戰爭面前將走向何方?美國到底會如何應對?又會如何影響剛剛起步的中美外交關係?這些都成為中央關注的焦點。
在錢其琛同志的領導下,新聞司的同志們努力蒐集國際輿情,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蘇聯入侵阿富汗問題的簡報。錢其琛同志要求簡報要短,但內容要詳實,最後成文不到1000字,卻包含了六條主要觀點。其中第六條就認為美國應加強同中國的戰略合作。這份簡報第二天就遞交外交部部黨委開會討論,為中央對美外交提供決策參考。有些同志對此有不同意見,認為新聞司沒有必要做這項工作,但錢其琛同志堅持推進了這件事。事實證明,這對中央決策頗有參考價值。
中美1979年建交後,雙方在美國售臺武器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里根上臺後,分歧進一步加劇。1982年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和鬥爭達到相當尖銳的程度。這個問題成為那個時期發展中美關係的一大頑疾。美國社會各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也是新聞司蒐集國際輿情的主要方向。
恰在那個時候,美國有一家有影響的週刊發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題目是《中國無法不吞下這顆“苦果”》。文章聲稱中國當時的主要敵人是蘇聯,中國擔心蘇聯的威脅而有求於美國,因此美國繼續對臺軍售給並不存在風險。中國政府可能“大嚷大叫”進行抗議,但最終還是沒辦法,不得不吞下這顆“苦果”。
我憑著職業敏感注意到這篇文章,立即組織力量翻譯編寫了一期《新情況簡報》,並且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中國果真不得不吞下這顆‘苦果’嗎?”錢其琛同志過目後,簡報迅速報送外交部領導和中央領導參考。
沒想到,這份簡報發出後,當天就有了來自最高層的回應。鄧小平同志在簡報上做了批示:要中國吞下這顆苦果,沒門!他並指示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次日在北京機場為結束訪華行程的美國國務卿黑格送行時,一定要把這一點明確告訴他。
我們聽到這一指示後都十分興奮,感到極大鼓舞,覺得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及時向中央領導送去了他們最關心、最擔心、做決策時需要的參考材料。
蒐集輿情,整理簡報,提煉有價值的觀點,雖然在外交工作中並不起眼,非常瑣碎,但它是外交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錢其琛同志大力推進了這項工作,並使之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獲得了中央高度的肯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