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完那英大戰“八國聯軍”,我的育兒思維又重新整理了…

01
昨天一早,老婆問我:“你知道那英大戰八國聯軍的新聞嗎?”
啥?我被問愣住了,腦子完全沒有轉過來。
我覺得老婆在跟我開了個無厘頭的玩笑,而且這個玩笑我完全沒有get到。
看我沒反應,老婆努努嘴,走開了。
時間一晃到了晚上,當我忙完工作後,突然想起了老婆那個笑話,於是我在網上一搜。
果真,一排關於那英的新聞紛紛冒出來了!
等我熬夜看完《歌手》,我才知道發生了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歌手》的舞臺上,來了兩位外國的歌者。
一位是Chante Moore,一出場就輕鬆秀了把海豚音。
另一位是Faouzia,00後的小姑娘,自彈自唱,驚豔了不行!
同臺競技的還有包括那英在內的國內歌手。
本來以為那英老師妥妥的第一名,但沒想到這兩位一出場,即便優秀如那英,也只能屈居第三名,而前面兩名都被這兩位外國歌手所壟斷。
甚至當那英聽到她們唱歌的時候,這表情特別複雜,有震撼,有讚許,還流露出一絲絲的緊張。
所以網上流傳了好多段子,說身為葉赫那拉氏的那英守“國門”,對抗“八國聯軍”!
笑噴!
看著那英堅毅的眼神,我喜歡她的這份勇氣!
02
那英和那兩位外國歌手,誰唱得更好,我實在聽不出來。
不過我知道,外國老師教音樂的方法,卻有點獨特的地方!
記得憨憨以前經歷的一次音樂課,上課的卻是一位數學老師,而數學老師教音樂卻是別有一番風味。
那次課上,數學老師先給學生們彈了一段鋼琴。
然後老師開始問:“你們知道,為什麼不同的琴鍵,能彈出不同的聲音嗎?
孩子們紛紛搖頭,於是,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說古希臘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叫做畢達哥拉斯。
有一天他路過鐵匠鋪的時候,看到鐵匠們在打鐵,打鐵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可是他卻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當鐵錘的大小不一樣時,打鐵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當幾個鐵匠一起在打鐵,大家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卻形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
於是畢達哥拉斯回家後就開始琢磨,為什麼同樣的打鐵,會形成不一樣的聲音呢?
後來他發現,這一切和聲音的頻率相關,不同大小的錘子產生不同頻率的音波,而這就能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
老師畫了一張波形圖,就是管絃樂產生的聲音訊率,有1/2,有1/3,有1/4等等。
後人基於畢達哥拉斯的這個發現,後來發明了鋼琴。
每個琴鍵對應的聲音訊率不同,這樣鋼琴就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有1/2,有1/3,有1/4等等。
這時候,老師開始對學生們說:
“你們發現了嗎?那些頻率就是分數,1/2、1/4、1/8,我們學的這些分陣列成了美妙的音樂!
那堂課真是讓學生們大開眼界,他們萬萬沒想到,數學和音樂竟然有如此緊密的關聯,音樂也是起源於數學。
03
上完課後,老師還佈置了一個和分數相關的作業。
她讓孩子計算下面這個數學表示式:
不過,老師跟學生們強調,說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就像音樂一樣,和數學緊密相連。
因此這道題目她不需要孩子們死算,而是用生活場景表現出來
這下學生們都犯了難,讓他們從左到右去計算可以,但用生活場景來表示,這怎麼行?
別說孩子了,這題目讓我也犯了難。
有一天,我跟憨憨下國際象棋。
看到這個大棋盤,我突然想到憨憨老師之前佈置的那個作業,我突然有了主意。
國際象棋的棋盤是一個8×8的正方形。
“在這個正方形的棋盤裡,怎麼表示1/2呢?”,我問兒子。
憨憨擺了32顆棋子放在棋盤的左半邊的區域,這就是1/2。
接著是1/4,他又放了16顆棋子在右上角的區域。
之後就是1/8。
後面就是1/16。
這樣,最後剩下一個右下角的小方塊,而那個小方塊就是1/16。
因為上面那些分數之和等於1嗎,於是只要用1減去1/16,就能得到其餘幾個分數之和。
也就是下面這樣:
你看,本來需要算好一陣的題目,用一個國際象棋的棋盤,輕鬆搞定!
04
等做完這個作業後,我終於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
你看,無論是從音樂還是從國際象棋,老師都是希望學生們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的精髓。
就像她教孩子的那個“分數”的知識點。
每本課本都會告訴孩子分數是怎麼定義的,是怎麼表示的,又該是怎麼計算的,但是憨憨老師卻獨闢蹊徑。
她會借用音樂產生的原理,讓孩子理解分數,看頻率的不一樣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
她還會鼓勵孩子用生活場景去描述分數計算,用國際象棋去理解分數加法的含義。
這樣孩子對數學會理解的更加深刻,學起來也會更加輕鬆和快樂!
這種生活中講數學的方法,真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
最後再叨叨幾句:
我們組織了棋類的社群,邀請了專業的教練給大家做分享和答疑。
掃碼下方二維碼加入就好!
另外,週六晚上我還準備和國家棋協大師蘭宇老師,聊聊如何透過下棋提高孩子數學思維,並且分享學棋的心路歷程,感興趣的歡迎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