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脆皮先生
來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來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這兩天的新聞,實在讓人感慨,造化弄人。
8號,有印尼媒體報道,一名34歲的中國男性在巴厘島遇難。
其妻子,一名30歲的烏克蘭女性被救生員救起。

很快,國內網友扒出去世的男性,疑似中國網紅仲尼。
當天晚上,媒體就證實了這一訊息。
死的確實是仲尼。
他是在前一天在海邊游泳時遇難的。
讓人惋惜的是,那一天,原本正是他的生日。
熱搜瞬間炸了。

仲尼是誰?
一位擁有500多萬粉絲的生活類影片創作者。
而更多人知道他,是因為他的頂流老婆,卡琳娜。
一個身高188的烏克蘭美女。
也是cosplay圈子裡最炙手可熱的coser。

憑藉秒殺一眾男星的身高和帥氣逼人、雌雄難辨的面孔。
卡琳娜一度火出了圈,火爆程度不亞於內娛女星

所以,連帶著她的丈夫仲尼,也開始被大眾熟知。
然而,當仲尼遇難的訊息傳回國內。
網上卻是一片冷漠的叫好聲。
有人說:恭喜卡琳娜,終於單身了。
有人說:這就是因果報應啊,真是罪有應得。

也有人慶祝:大快人心,見到過最快的現世報。

為什麼評論區如此詭異?
也和仲尼之前頻傳的八卦、緋聞有關。
最讓人詬病的,是3000 元茅臺事件。
在一期影片裡,仲尼為生病的卡琳娜用價值3000的茅臺做了一碗湯。
鏡頭下的卡琳娜並沒有表現出驚喜。
她不可思議地說到:“你可以用3000塊幫我換掉壞了的耳機,或者買一個包。”

而這碗湯,誰能說不是更像一場“愛妻表演”呢?
這一舉動,瞬間引發網友心疼。
也讓卡琳娜是被仲尼控制的撈金工具這一言論,看似得到證實。
早前,就有人爆出,因為語言不通。
卡琳娜和其他人的所有交流,都要靠仲尼來翻譯。

而前期卡琳娜賬號所有的運營,也出自仲尼之手。
惹得不少粉絲不滿,認為卡琳娜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沒有話語權。
更火上澆油的是。
去年8月,有網紅爆出仲尼在卡琳娜孕期出軌。

當時的卡琳娜,深陷產後抑鬱痛苦不堪。
而她最信任的丈夫,卻已經在幫自己的女兒物色後媽了。
同時,仲尼早期的一些辱女言論也被扒出。

甚至,他還會捏著女兒的胸部開不雅玩笑。
以上種種,仲尼可以說是臭名遠揚。
但在網上一片“離婚”的呼聲中,卡琳娜卻一次次地選擇了容忍。
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網友,會對仲尼的死如此拍手稱快。
在他們看來,仲尼死了,卡琳娜就徹底自由了。
可無論出於什麼由頭,在網上慶祝一個人的死亡,都讓我覺得難以接受。
或許仲尼生前確實私德有虧。
再說得嚴重一點,或許他就是個渣男。
但,他的惡,有嚴重到必須以死謝罪了嗎?
有嚴重到讓我們能夠罔顧他家人正在經歷的悲痛,不管他女兒失去父親的哀傷。
在網上一遍遍地慶祝叫好嗎?
這不是給他洗白。
之前他的所作所為,值得人們批判。
但現在他的死,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
那些慶祝的人,到底是真的在為他的妻子兒女著想,還是單純地發洩自己的戾氣?
我想我們心裡都有杆稱。
如果真的要審判仲尼。
說到底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是沒有資格的。
真正能為這一切畫上句號的,只有卡琳娜自己。
然而。
網友們一片恭喜她守寡的歡呼聲,真的有考慮過卡琳娜的感受嗎?
或許在網友眼裡,對卡琳娜是有點恨鐵不成鋼。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她事業如日中天,卻還是不能離開那個人渣。
為什麼要一次次容忍仲尼的惡行。
但對卡琳娜自己來說,仲尼是她信任的丈夫,是這個家庭的支柱。

尤其是身患抑鬱症之後。
卡琳娜對仲尼是肉眼可見的依賴和仰仗。
如今仲尼離世,難以想象精神本就搖搖欲墜的卡琳娜,會受到什麼樣的打擊。
可“為她好”的網友們呢?
他們不僅僅咒罵仲尼。
還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義,將仲尼對女兒做的那個不雅動作,一遍遍在網上傳播。
只要有人出面制止。
他們就要毫不留情地將對方打成“聖母”,共情“人渣”的混蛋。

誰在乎卡琳娜的感受?
誰在乎她女兒的隱私?
說白了,他們只是為自己扣上了正義的帽子,宣洩著自己的情緒罷了。
中國人常說,死者為大。
這並不是一種和稀泥式的勸告,也不是什麼“聖母”。
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去世,就完全不討論他生前的功過,甚至美化他的行為。
在我的理解下,它的意思,是在一個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只有最親密的人,與他緊密相連的人,才是冷暖自知,無論愛,無論恨。
而作為旁觀者,我們要尊重的,只有生命本身。
去世前一天還在笑著和你打招呼的人,突然就意外身故。
我們感慨世事無常。
我們感慨生命的脆弱,難道不對嗎?
不得不說,現在網上的戾氣,實在太重了。
共情與共識都變成了稀有物。
只剩下了無休止的爭吵。
客觀理性地討論問題實在罕見。
多的都是發洩私慾,散播戾氣的罵聲。
從上海給外賣小哥打賞200元的女孩,被網暴跳樓。
武漢喪子媽媽被逼自殺。
再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豆花到底吃甜的還是鹹的。
月餅要吃糖的還是肉的。
南方人到底是不是比北方人小氣。
男人是不是應該比女人賺更多的錢。
都能輕而易舉地挑動網友們敏感的神經,開展一場罵戰。
但我們憑心而論。
這些爭吵中,有多少是在就事論事,討論問題本身呢?
大多情況下,人們只顧著自說自話,發洩自己的不滿罷了。
羅翔說,我們不要愛抽象的概念,要愛具體的人。
我們期待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期待公平正義的實現,嘴裡說著與人為善,多給他人一些溫暖。
這都是抽象的。
當這些概念,都落到了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
當我們真的面對道德的選擇。
當我們真的面對了一個人的逝去。
當我們真的能夠對人表達一點善意。
適當的沉默也好,一句安慰也好。
我們又能做到嗎?
你說你慶祝仲尼之死,是為了慶祝壞人能夠得到懲罰。
可因為他的離開而悲痛欲絕的好人呢?
你的狂歡對一個已經離去的人來說不會有半分傷害,可對於仍然活著的好人來說,卻是一把利刃啊。
難道這就是我們眼中的正義了嗎?
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堡,寫過一本書,叫《非暴力溝通》。
他說,人們之間要做到有效溝通,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不帶評價的觀察。
你只需要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客觀地表述出來,卻不發表個人的主觀評價。
只談感受,不說觀點。
比如,仲尼死了,我感覺很震驚,這叫做感受。
而仲尼死了,我覺得他該死,這是觀點。
感受可以表達,可觀點需要謹慎。
因為你並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改變什麼樣的想法,帶動什麼樣的風暴。
雖然是老生常談。
但我還是想說。
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相互理解。
少一些情緒的宣洩。
比起正義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每個人由心而發的善良。
本文來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作者:脆皮,一枚新晉奶爸,創業公司高管。曾花3個月時間複習,考上985高校碩士,成績全國前三。工作13個月,即成集團公司年薪最高員工。去過很多城市,也曾在路邊練攤。現在只想和你說最真的話,持續成長,不斷精進。
千山萬水總是情,給個“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