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火勢已被控制,27人喪命,逾萬房屋被毀,但危機仍未解除… 2025-05-09 00:40 奮鬥在USA 洛杉磯近兩週以來的野火災難,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從帕利塞茲大火到伊頓大火,無論是火災本身的猛烈,還是災後環境和治理中的挑戰,都讓無數洛杉磯居民和官員深感痛苦。 儘管火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火災造成的死亡、財產損失及環境汙染的危機仍在持續,救援與恢復工作的複雜性和緊迫性也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截至1月17日,洛杉磯地區的兩場大火——伊頓大火和帕利塞茲大火,分別取得了65%和39%的圍控進展。 雖然氣象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聖安娜風的減弱給消防員帶來了短暫喘息的機會,但氣象學家警告,風速可能在未來幾天加劇,預示著更具挑戰性的火災氣候將在下週重新來襲。 預計下週二夜間,強風將再次推動火勢蔓延,令災難的陰影再次籠罩在洛杉磯的上空。 截至目前,火災已奪走至少27條人命,多個地區遭到毀滅性破壞。僅伊頓大火,過火面積已達14117英畝,摧毀了超過12000棟建築物,其中8690棟已被完全燒燬。 帕利塞茲大火同樣摧毀了大量財產,約5000棟建築遭遇不同程度的火災威脅。更為不幸的是,目前仍有18人下落不明,數千名居民失去了他們的家園。 此外,火災的波及範圍還包括了基礎設施的損毀。數百公里的電力和燃氣管道受到影響,導致供電中斷和燃氣供應停滯。 雖然部分割槽域已恢復供電和燃氣,但大規模的設施修復工作仍在進行中。消防人員與公用事業部門的密切合作是確保災後復甦的關鍵。 (南加大火的今昔對比) 除了直接的生命與財產損失,火災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令專家和居民擔憂。火災過後,洛杉磯的空氣質量急劇下降,充滿了有毒顆粒物,極大地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健康。此外,燃燒的建築物中可能釋放出石棉、鉛等有害物質,這些危險物質的長期存在可能會對城市的環境造成長遠的影響。 洛杉磯縣消防局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受災區域進行監控,評估火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部分割槽域已被標記為危險地帶,居民被敦促避免回到這些地方。消防部門甚至要求重新安置的居民佩戴口罩、護目鏡等防護裝備,以避免有毒物質的吸入。 隨著部分地區火勢的控制和疏散令的解除,約10,000名居民被允許返回家園。 儘管如此,恢復工作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重新入駐的居民需面對的首要問題是房屋的安全狀況,電力和水源的恢復,甚至是對房屋的環境檢測。 對於許多居民而言,能否安全回到自己的家園,已不僅僅是一個物理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心理上的挑戰。 為了幫助居民瞭解房屋的損毀情況,洛杉磯縣推出了災難恢復網站,居民可以透過輸入地址獲取自家房屋的當前狀況。 然而,這一資訊並非全面,且會隨著評估的完成而不斷更新。許多未能及時評估的地區,仍然無法為居民提供準確的恢復時間表,進一步增加了人們的不確定感和焦慮。 隨著災情的持續發酵,洛杉磯市政府的應急反應也遭到了廣泛批評。超過15萬人在網上簽名請願,要求洛杉磯市市長凱倫·巴斯辭職,指責她在火災應對中的“管理不善”和“缺乏領導力”。民眾的不滿不僅集中在政府的應急反應上,還有對資源分配的不當和災後恢復計劃的缺失。 海外華人多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