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126貿易戰一線、印巴戰爭與中國軍工、美記者曝俄烏戰爭真相

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貿易戰、產業、大國博弈

1.[744]美國最危險的軟肋:華盛頓必須確保關鍵礦產供應不受中國掣肘(Foreign Affairs)
2.[743]特朗普曾承諾速戰速決私下卻承認陷入困局(The Wall Street Journals)
3.[742]中國出口逆勢增長巧妙應對特朗普貿易施壓(The Washington Post)
4.[741]特朗普對華談判策略內情(CNN)
5.[734]現場直擊:特朗普無意中透露美英貿易協議的背後玄機(The Telegraph)
6.[733]案例研究: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如何衝擊耐克及其代工廠工人(ProPublica)
7.[731]“中國衝擊”真的導致幾百萬美國人失業了嗎?(Civitas Institute)

● 印度vs巴基斯坦——地緣政治、中國軍工

8.[740]印度vs巴基斯坦:軍售博弈背後是美中角力(The New York Times)
9.[739]印巴衝突的潛在緩和路徑(Foreign Policy)
10.[738]印巴衝突:兩位宗教強硬派的宿命對決(Financial Times)
11.[737]四型戰機的攻防演義——印巴戰機交鋒背後的地緣政治變局(Foreign Policy)
12.[736]Q&A印巴衝突升級背後的深層推手(The New Yorker)
13.[735]中國殲-10“猛龍”戰機印巴衝突首秀顯鋒芒(Financial Times)

● 美國記者爆出的俄烏戰爭真相(Tucker Carlson深度訪談)

14.[748]俄烏戰爭真相:自殺式無人機、基督徒襲擊事件、西方媒體的歪曲。戰地記者蘭卡斯特訪談(Tucker Carlson Network)

● 歐洲的定位與轉型

15.[746]歐洲在新全球秩序中調整對中美戰略定位(Asia Times)
16.[745]德國中小企業備戰新時代、擁抱軍工產業(Financial Times)

● “馬斯克城”

17.[732]“他企圖殖民這個社群”:揭秘馬斯克“接管”德州小鎮計劃內幕(Politico)

● 幽默小品:AI會議助理

18.[747]你的AI會議紀要已經生成——但沒人想看這些記錄  (The Economist)

II. 按語與引文

1.[744]美國最危險的軟肋:華盛頓必須確保關鍵礦產供應不受中國掣肘

  • Foreign Affairs(2025.5.7)
🏖️

按語:本文載於《外交事務》,作者為民主黨背景專業領域幕僚,探討美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上面臨的對華依賴風險及應對策略。文章指出,1)美國當前在關鍵礦物和稀土元素領域過度依賴中國,存在類似於二戰之前的戰略脆弱性;2)儘管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已採取礦業復興計劃、國際礦產聯盟等措施,但現有政策仍不足以應對中國在礦產加工環節的壟斷地位;3)作者提出了四個方面解決路徑:a)擴充國家戰略儲備體系;b)建立價格保障機制穩定本土企業;c)變廢為寶,發展回收產業挖掘“城市礦山”;d)加大新材料研發,減少資源依賴:4)作者強調需要跨黨派合作,統籌運用各種資金和政策工具,才能改變美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供應鏈問題,確保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力。
點評:文章所提政策,對中國也有參考借鑑意義。作者是民主黨派背景,認可的是拜登政府的一體化戰略,對特朗普政府(首任和第二任)的部分政策有所肯定,但批評其單邊主義可能破壞美國和盟友的礦產合作。這些專家在刊物上發聲,也是為了搶佔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構建政治與政策共識。問題在於,其所提出的方案不僅需要市場有效,更需要政府有為:政府要承載大量功能——從制定產業政策、到提供資金,而且大多時候缺乏抓手,需要依賴私密部門運作。而這些都是美國的短板,而特朗普/共和黨政府/保守主義的主旋律是大幅削減政府職能及預算,反其道而行之。如果無法構建共識,則也只是紙上談兵。但無論如何,可以看到,民主黨精英里是有高人的。美國最大的掣肘實際上是美國國內政治,而這也是美國製度所決定的。
  • 正文:(4,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作者海蒂·克雷博-雷迪克爾(Heidi Crebo-Rediker)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格林伯格地緣經濟研究中心的高階研究員。她曾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美國國務院的首任首席經濟學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已經過度依賴從國外進口關鍵礦產和金屬,這是十分危險的——儘管官員們早在十年前就已對供應鏈的脆弱性發出過警告。193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設立了國防儲備。但在一年後美國參戰時,其對國防的直接需求的規模和緊迫性,仍然遠遠超出了其國內的採礦和生產設施的供應能力,也超出了其新建立的儲備水平……

2.[743]特朗普曾承諾速戰速決私下卻承認陷入困局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5.10)
🏖️

按語:《華爾街時報》頭版文章。特朗普在競選時承諾迅速解決俄烏衝突與加沙戰事,但執政後私下承認普京態度強硬導致烏克蘭問題陷入僵局,而巴以雙方的歷史積怨使調解舉步維艱。此外,伊朗核談判也因雙方對“拆除核設施”存在分歧陷入拉鋸戰,與歐洲盟友在制裁手段上的矛盾也持續發酵。雖然白宮還在對外宣稱在外交領域取得各種進展,但多方資訊顯示特朗普及其團隊正面臨競選承諾與現實政治之間的巨大落差——特朗普主觀上希望“速戰速決”,但不得不對現實低頭。
  • 正文:(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據在場人士透露,上週特朗普總統在他位於佛羅里達州的俱樂部裡與一群頂級捐贈者交談時表示,結束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讓他越來越沮喪,這件事常常讓他夜不能寐。
一名與會者稱,特朗普說,俄羅斯總統普京特別難打交道,而且想要“全盤掌控”,他說的是烏克蘭問題。他是在回答一位捐贈者關於他最大的外交政策擔憂的問題時發表這番言論的。
特朗普對在場的人說,加沙的戰爭也明顯極具挑戰性。他說,找到任何解決方案都很困難,因為“他們已經打了一千年了”……

3.[742]中國出口逆勢增長巧妙應對特朗普貿易施壓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5.9)
🏖️

按語:本文報道了中國企業在特朗普政府高額關稅壓力下,如何透過靈活策略維持出口增長的路徑與影響。文章指出,儘管美國對華加徵的關稅持續攀升,中國透過加大對東南亞等中轉國的出口規模,利用轉口貿易和海外產能轉移等方式規避貿易壁壘,維持了整體出口的韌性。貿易專家分析稱,國際貿易流動具有天然的迂迴性,企業透過原產地標籤替換、半成品跨境加工等合法或灰色手段繞開關稅限制。雖然美國近期加強了海關審查和全球性關稅覆蓋,但中國製造業透過佈局海外分銷中心和供應鏈全球化,持續探索新渠道維持對美商品輸出。只要有商機,企業就能找到方法。這一現象也充分反映了全球貿易體系的複雜性與韌性。
  • 正文:(3,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並未影響這個世界最大製造國的出口表現。中國透過大幅增加對東南亞地區的出口,抵消了對美出口的急劇下滑,這為本週即將舉行的會談前中方展現的堅定立場提供了支援。
中國對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的出口出現增長,這些國家被分析師認為是商品轉運的中轉站。這一現象表明,中國正越來越多地透過第三國轉運來維持商品流通……

4.[741]特朗普對華談判策略內情

  • CNN(2025.5.9)
🏖️

按語:CNN的報道,介紹特朗普政府針對中美貿易談判的策略特點及幕後考量。文章指出,特朗普團隊在日內瓦會談中採取分階段推進策略,試圖透過關稅調整、議題優先順序劃分及盟友協同施壓等手段打破僵局,但其談判程序始終受到特朗普個人決策風格的深刻影響。報道稱特朗普對達成對華協議存在“執念”,這種既強調經濟施壓又尋求突破性成果的矛盾心理,使其強硬顧問團隊不得不嘗試在務實策略與總統突發決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
  •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談判團隊剛啟程飛往全球最重要的經濟會議,幾小時後,他們的老闆就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態,給談判製造了意外變數。 
這就是關鍵所在——重要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 
特朗普放出風聲可能將對中國145%的關稅降至80%,這給人感覺像是他在談判開始前先和自己討價還價。但對其首席談判代表而言,這條訊息的內容並不意外——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中美會談前,他們已在內部討論過降低對華關稅的可能性。
但這確實讓中方官員感到意外……

5.[734]現場直擊:特朗普無意中透露美英貿易協議的背後玄機

  • The Telegraph(2025.5.8)
🏖️

按語: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本篇英媒報道指出,特朗普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的戰略意圖實際上是為了服務對華博弈。一開始沒有人料到英國會是首個簽約國,但考慮到英美特殊關係,雙方貿易原本就相對均衡,英國成了特朗普最容易下手的物件。協議的談判和簽署過程異常倉促,特地選擇在美方代表與中方洽談之前敲定,目的就是為了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展示英美合作姿態,以增強對華施壓的籌碼。媒體更關心的是中美貿易商談,而特朗普在簽約儀式中也頻繁轉向中國議題,強調中美貿易失衡不可持續,暗示雙方互降關稅以換取市場開放。
點評:特朗普此舉,本質是透過構建“貿易包圍圈”,重塑中美經濟關係格局。一開始的選擇是與日、韓、印等中國周邊國家,但美國與這些國家的談判並不順利,最後還是透過英國開啟局面。這件事也證明,英國確實和美國有“特殊關係”——即便在特朗普時期,也得以維持(甚至有所升級)——在新的美國秩序,各國分成三六九等、遠近親疏,英國處在序列的最高位置。但精明的英國人在穩住了美國之後,料也會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貿易伙伴和集團維護好的關係。
  • 正文:(1,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這場高調的英美貿易協定簽署儀式,本是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後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首個成果。然而英國駐美大使曼德爾森勳爵的出席、關於氯洗雞肉進口的技術性質詢,乃至工黨領袖斯塔默的電話連線,都被即將到來的中美貿易談判搶去了風頭。
如果說英國是當天的頭條新聞,那麼中國就是整個事件的背景板——甚至可能左右了這次簽約的時機。長達一小時的記者會上,有關中美談判的問題始終佔據主導。當我問及美英會談是否涉及減少英國對華貿易依賴時,特朗普立刻將話題轉向與中國達成協議將如何造福世界:“一旦我們讓北京開放市場,全球經濟都會受益。”……

6.[733]案例研究: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如何衝擊耐克及其代工廠工人

  • ProPublica(2025.5.7)
🏖️

按語:這是一篇深度報道,以耐克為案例,剖析特朗普關稅政策對全球產業鏈及一線工人的衝擊。1)作為供應鏈遍佈越南、印尼等國的跨國企業,耐克面臨高額關稅可能透過壓榨代工廠轉移成本壓力,導致工人被迫接受高強度勞動與福利削減;2)因技術限制,製鞋業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高度依賴低收入國家,產業遷回美國很難實現,充其量在低收入國家之間重新配置;4)關稅成本可能引發產品漲價,但消費者接受能力有限,企業在銷售疲軟背景下更可能壓縮利潤空間;5)專家指出貿易戰將形成“向下擠壓”效應,供應商壓價、失業風險增加、勞工權益惡化形成惡性迴圈。底層工人將承擔很大一部分代價。
  • 正文:(3,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2015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俄勒岡州耐克全球總部發表重要演講,主題是消除國際貿易壁壘。那天陽光明媚,奧巴馬站在耐克總部前說道:“每當我們談論貿易時,總會想到耐克。”他隨後開始力推與亞洲國家達成一項被他稱為“史上標準最高、最具進步意義的貿易協定”。
然而不到兩年後,特朗普總統就廢除了這項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貿易協議……

7.[731]“中國衝擊”真的導致幾百萬美國人失業了嗎?

  • Civitas Institute(2025.5.7)
🏖️

按語:本文試以學術的方式探討一個基本問題:“中國衝擊”是否導致美國大規模失業的爭議(也即中國加入世貿及其後的全球化是否應為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負責)。1)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引用的370萬失業資料存在嚴重高估,其援引的學術研究實際並不支援這項結論;2)製造業就業佔比下降是各發達經濟體持續七十年的普遍趨勢,早在中國加入WTO前就已顯現;3)自動化技術帶來的生產率提升才是崗位數量減少的主因,從這個角度講,製造業和農業很相似。製造業就業轉型實質上是經濟結構的良性升級;4)資料顯示,中國入世後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速度並未顯著加快,而且失業工人反而更容易轉崗,且薪資水平未降;5)被引用的關鍵研究存在方法論缺陷,其地區對比模型無法準確推算全國影響,例如,很重要的一點是,忽略了廉價進口帶來的產業增益——即中國供應鏈甚至有可能幫助了美國製造業,消解了部分的崗位流失;6)文章認為,民粹政治極大誇大了中國貿易對美國產業與就業的影響。
  • 正文:(4,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週一在《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由於“中國衝擊”,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進口競爭加劇,導致“370萬美國人失業”。他引用了經濟學家戴維·奧托爾(David Autor)、戴維·多恩(David Dorn)和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的研究成果作為依據(並附上其中兩篇論文連結)。但事實上,貝森特引用的資料在這幾位經濟學家的論文中並不存在。他所宣稱的370萬失業人數很可能被誇大了至少兩到四倍,實際上對華貿易增長反而促進了美國製造業就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奧托爾、多恩和漢森的研究資料,似乎是貝森特計算的基礎,這本身就存在問題……

8.[740]印度vs巴基斯坦:軍售博弈背後是美中角力

  • The New York Times(2025.5.7)
🏖️

按語:印巴軍事對峙背後折射的是國際陣營的分化與大國博弈。文章載於《紐約時報》,指出,南亞傳統的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印度逐漸擺脫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轉而與美/西方深化防務合作;巴基斯坦則在美巴關係降溫後全面投向中國懷抱,最後形成美印與中巴兩大陣營的對壘。這種戰略重組使得諸核大國間的利益糾葛深度嵌入印巴衝突,但也加劇了該地區因誤判導致局勢失控的風險。
  • 正文:(2,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上一次印巴軍事對峙發生在2019年,當時美國官員監測到兩國核武庫出現異常動向,情況令人擔憂。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半夜被緊急叫醒,連夜打電話“向雙方保證對方並未準備發動核戰爭”。 
那場衝突在初期交火後迅速降溫。但六年後的今天,由於印控克什米爾發生針對遊客的致命恐襲,這兩個南亞宿敵再次兵戎相見。這次局勢更加難以預測,因為該地區最重要的軍事聯盟關係已重新洗牌……

9.[739]印巴衝突的潛在緩和路徑

  • Foreign Policy(2025.5.8)
🏖️

按語:本是一篇載於《外交政策》的專家對話錄,探討當前印巴軍事衝突的潛在緩和路徑與關鍵影響因素。1)衝突導火索源於4月22日巴基斯坦境內針對印度平民的恐怖襲擊,引發印度跨境軍事打擊並導致局勢螺旋升級,雙方已動用導彈、無人機等武器。2)回顧歷史,印度自2016年起改變了剋制政策,形成常態化的軍事報復模式,而此次打擊範圍更是首次深入巴基斯坦核心區域旁遮普省。3)國際調解格局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中美因戰略立場分歧,難以再發揮協調幹預的角色,沙特、阿聯酋等新興中立力量反而可能變成關鍵變數。4)利益層面,印度既要對巴威懾,又希望避免陷入消耗戰,因為主要精力是發展經濟、對付中國;巴基斯坦軍方則面臨軍方統治者的國內聲譽壓力及“見好就收”的現實考量。5)輿論引導一個降溫突破口,但最終取決於印巴領導人把握時機的政治決斷。
  • 正文:(4,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印度和巴基斯坦目前正陷入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衝突。這兩個擁核國家不僅在邊境交火互射炮彈,還動用了導彈和無人機,造成雙方平民傷亡。週三局勢進一步升級,印度襲擊了其聲稱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據點,以報復此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平民遭襲事件。
這場危機如何緩和?我採訪了布魯金斯學會高階研究員、《命運三角:冷戰時期中國如何影響美印關系》(Fateful Triangle: How China Shaped U.S.-India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一書的作者坦維·馬丹(Tanvi Madan)……

10.[738]印巴衝突:兩位宗教強硬派的宿命對決

  • Financial Times(2025.5.10)
🏖️

按語:本篇深度報告載於《金融時報》,分析了當前印巴衝突升級背景下雙方強硬派領導人的政治博弈與地區安全風險。1)印度總理莫迪與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均以宗教民族主義強化自己的執政合法性,莫迪透過策劃“信度爾行動”展示安全鐵腕形象,穆尼爾則借克什米爾爭議鞏固自己的軍事統治。2)雙方衝突已從邊境摩擦發展為跨境導彈打擊,印度指控巴方支援恐怖主義,巴方則以“捍衛尊嚴”為由進行軍事反擊。3)兩國陷入了“膽小鬼博弈”:莫迪希望維持“不懼挑戰”的人設,以彌補其執政聯盟的脆弱性;穆尼爾面臨既要威懾印度,又不能引發持久戰的內外壓力。4)由於印度的地緣影響力,國際調解頗為困難;核武器風險也使局勢更加複雜。點評:印度和巴基斯坦雖然宗教不同,但兩國頗有“映象”的意味——民族主義宗教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情緒正將地區推向危險臨界點。
  • 正文:(4,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印度週三對巴基斯坦發動導彈襲擊、引發該地區二十多年來最嚴重衝突前的日子裡,納倫德拉·莫迪展現出一個領導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者應有的自信——儘管世界正日益失去方向感。
印度策劃空襲期間,莫迪的行程異常忙碌:接待安哥拉總統洛倫索到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甚至在空襲前幾小時還與英國工黨領袖斯塔默友好交談——當時印度剛與英國簽署里程碑式自貿協定……

11.[737]四型戰機的攻防演義——印巴戰機交鋒背後的地緣政治變局

  • Foreign Policy(2025.5.8)
🏖️

按語:這篇文章透過分析印巴衝突中雙方戰機的更迭,揭示地區軍事格局背後的地緣政治變遷。印度方面,逐步擺脫對俄製裝備的依賴,轉向採購法國“陣風”戰機,並與美國深化軍事合作,逐漸投入西方懷抱;巴基斯坦則從美製F-16轉向中國殲-10C戰機,反映與美國關係的衰落,對中國關係的提升,中美在南亞影響力的此消彼長。兩國軍事技術路線的分化與地緣政治陣營相呼應,使得印巴對抗成為大國角力的縮影。而持續衝突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加劇地區軍備競賽與技術迭代。
  •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事件。印度指責巴基斯坦並誓言進行報復。幾天後,印度在巴基斯坦領土上實施了空襲,雙方發生交火,其中一方聲稱擊落了對方的戰鬥機。 
這既可能描述的是 2019 年發生的事件,也可能是本週剛發生的事情。
當時,新德里對巴基斯坦城鎮巴拉克特進行報復性空襲,結果其一架俄羅斯製造的米格-21 “野牛”戰鬥機被擊落,飛行員被俘,隨後被巴基斯坦軍方釋放。印度稱自己也擊落了一架巴基斯坦的F-16戰鬥機,但這一說法從未得到證實。正如本刊當時報道的那樣,將這些戰鬥機賣給巴基斯坦並監控其使用情況的美軍對此提出了異議……

12.[736]Q&A印巴衝突升級背後的深層推手

  • The New Yorker(2025.5.9)
🏖️

按語:本文為《紐約客》記者艾薩克·喬蒂納與南亞問題專家蘇尚特·辛格的對話,剖析了近期印巴軍事衝突升級的深層動因。核心觀點包括:1)克什米爾遊客遇襲事件引發當地罕見支援印度的民意浪潮,但莫迪政府受制於“印度教特性”意識形態,拒絕透過政治安撫爭取民心,反而強化高壓政策;2)印度此次軍事打擊深入巴基斯坦腹地並襲擊宗教學校,既展現強硬姿態,又試圖控制衝突規模,本質是一種表演作秀,透過強硬手段,塑造莫迪民族主義硬漢形象;3)巴基斯坦軍方統治者因國內政治壓力轉向更加激進的立場;4)美國疏遠並放棄了巴基斯坦,讓巴基斯坦轉向中國,軍事武器均從中國購買,加深了地緣對抗的複雜性;5)印巴雙方都沒有長期戰略考量,印度方面,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西方)對印度的過度追捧削弱了其和平動力,印巴衝突已經陷入了“威懾失效、對話無門”的惡性迴圈。點評:本文以問答形式寫成,很容易閱讀,有助於幫助瞭解複雜的印巴局勢。
  • 正文:(4,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週三凌晨,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軍事打擊。巴基斯坦政府表示,襲擊造成30多人死亡。昨天,印度政府稱巴基斯坦已使用大量無人機進行報復性空襲。這是印巴兩國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已經持續了75年多。此次衝突升級的起因是上個月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25名印度遊客遇難(一名當地克什米爾居民也在襲擊中喪生)……

13.[735]中國殲-10“猛龍”戰機印巴衝突首秀顯鋒芒

  • Financial Times(2025.5.9)
🏖️

按語:印度和巴基斯坦每隔幾年就會發生武裝衝突。這場衝突一樣,預計不久就會降級。其最大的“價值”實質上是中國和美西方軍事裝備的試驗場,報道引述分析認為,衝突結果驗證了中國軍工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也暴露了巴基斯坦防空系統方面的不足(印度藉助西方先進武器長驅直入,展現精確打擊實力,。這次衝突的資料對未來的軍事技術競爭、全球軍火市場格局、臺海局勢研判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正文:(2,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戰場的硝煙還未散盡,成都飛機公司的股價就已開始飆升。
這家中國飛機制造商的首款戰鬥機——殲-10“猛龍”戰機,在首飛近三十年後終於經歷了實戰考驗,並且成功存活下來。 
5月7日凌晨4點,中國駐伊斯蘭堡的外交官們正在巴基斯坦外交部仔細研究這場空戰的結果。這是中國現代化戰機首次與印度部署的西方先進戰機正面交鋒,雙方都配備了從未經過實戰檢驗的導彈和雷達系統……

14.[748]俄烏戰爭真相:自殺式無人機、基督徒襲擊事件、西方媒體的歪曲。戰地記者蘭卡斯特訪談

  • Tucker Carlson Networker(2025.4.26)
🏖️

按語:本文是美國知名主持人、民粹右翼意見領袖塔克·卡爾森對美國籍的俄烏戰地記者帕特里克·蘭卡斯特的深度訪談,全長一個小時,提供了大量前線見聞,揭示了西方媒體系統性掩蓋真相的行為。1)蘭卡斯特以唯一隨俄軍報道的美國記者身份,披露烏克蘭軍隊八年來持續炮擊頓巴斯平民區、在居民區部署軍事設施等反人類行徑,其妻家族房屋即毀於烏軍轟炸;2)訪談中講了很多故事,如現場直擊新型自殺式光纖無人機威脅,該武器難以被電子干擾且專攻車輛目標,蘭卡斯特差點送命;3)講述了許多烏軍的戰爭罪行,例如虐待及處決平民,並證實烏軍存在系統性宗教迫害,俄士兵將作戰視為“對抗撒旦”的信仰之戰;4)批評西方媒體長期歪曲事實,例如將各種烏軍襲擊及罪行均嫁禍俄方,並封殺親歷者的證詞。塔克·卡爾森和蘭卡斯特都認為,美西方對烏克蘭的軍援實質是延長戰爭的人血生意,如果美國公眾知曉頓巴斯民眾自2014年行使自決權遭鎮壓的真相,以及戰場上的種種罪行與悲劇絕不會支援這場代理人戰爭。
點評:塔克·卡爾森是對特朗普本人及其政府、MAGA基本盤、美國保守派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新聞人。這個對隨俄軍美籍記者的訪談展現了俄烏戰爭鮮為人知,且與西方輿論印象徹底相反的一面,勢必對美國共和黨右翼對俄烏戰爭的看法產生影響。
  • 正文:(11,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塔克(Tucker Carlson,TC):過去三年間,幾百甚至上千名西方記者在烏克蘭境內報道這場戰爭,實際上他們與烏克蘭政府、軍方及其眾多宣傳機構關係密切。這些記者完全照搬烏克蘭政府官員的說辭,採訪澤連斯基總統時也總是顯得極其諂媚,實質上是在為烏克蘭政府和北約充當傳聲筒,尤其是為拜登政府服務。而在這場由美國實際出資的戰爭中,另一邊只有一位西方記者,也是唯一一位隨俄羅斯軍隊進行嵌入式報道的美國記者。他叫帕特里克·蘭卡斯特(Patrick Lancaster),來自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是美國海軍退伍軍人。過去十一年來,他一直在該地區進行報道……

15.[746]歐洲在新全球秩序中調整對中美戰略定位

  • Asia Times(2025.5.8)
🏖️

按語:本文探討了歐洲在新興多極世界格局中調整對中美戰略定位的挑戰與機遇。1)面對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國際秩序的衝擊,歐洲意識到傳統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模式難以為繼,開始透過啟動國防豁免條款大幅增加防務投入,推動戰略自主。2)在能源領域,歐盟加速擺脫對俄依賴,計劃2027年前全面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3)貿易層面,全球貿易體系動盪促使歐盟尋求深化與中國的合作。4)中俄夥伴關係是制約歐中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5)面對美國轉向支援歐洲非主流政治勢力的趨勢,歐盟正透過整合內部力量、拓展與CPTPP等區域合作機制,在實力主導的新地緣政治環境中構建更獨立的發展空間。儘管短期內難以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歐洲正透過多領域調整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將成為國際地緣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點評:本文正呼應編者在5月7日的文章《中國的地緣政治操作,下一步的關鍵:歐洲》。在歐洲尋求脫離美國,走向自主,成為國際上一支獨立政治力量的時候,中國必須重新考慮與歐洲的戰略關係。
  •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最能概括特朗普第二個任期頭100天對國際影響的詞也許就是“動盪”。
他的關稅政策、撤銷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決議、對跨大西洋聯盟的質,以及嘗試與俄羅斯修好的舉動,既沒有摧毀現有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也沒能建立起任何新的替代體系。
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在特朗普任期內的前景已經微乎其微。而以“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為幌子的“特朗普主義”,很可能將延續至其第二任期之後……

16.[745]德國中小企業備戰新時代、擁抱軍工產業

  • Financial Times(2025.5.8)
🏖️

按語:本報道介紹了德國中小企業在國際變局下向國防工業轉型的趨勢。作為德國經濟中堅力量的“Mittelstand”企業群,在經歷中國崛起衝擊傳統制造業後,正借歐洲軍備重整契機開闢新賽道,這些企業得以突破德國戰後建立的傳統道德顧慮,將原有工業基礎轉化為國防競爭力,試圖在軍事供應鏈重構中重獲發展動能。
  • 正文:(2,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俄烏戰爭全面爆發沒幾天,德國工業重鎮就陷入了動盪,經濟衰退的陰影也籠罩而來。就在這個時候,擁有161年歷史的發動機製造商道依茨(Deutz)的老闆想出了一個“轉危為機”的計劃。
“我當時問同事‘要不要試試軍工領域?’”塞巴斯蒂安·舒爾特(Sebastian Schulte)回憶道,他想到,這家總部位於科隆的公司為拖拉機、挖掘機等重型機械製造的發動機,完全可以用於坦克……

17.[732]“他企圖殖民這個社群”:揭秘馬斯克“接管”德州小鎮計劃內幕

  • Politico(2025.5.2)
🏖️

按語:本文介紹了馬斯克在德州博卡奇卡地區建立首個公司鎮“星際基地市”(Starbase)之計劃及其引發的爭議。1)馬斯克淡出白宮,下一步是在德州找一個地方,打造自己的獨立王國。2)具體而言,SpaceX透過主導當地200名居民的投票,試圖將火箭發射基地及周邊區域設為擁有自治權的獨立城市,使馬斯克獲得土地開發、稅收政策和公共設施管理的實際控制權;3)支持者認為該專案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但反對者指出該計劃本質是“企業殖民”,可能造成土地掠奪、公共海灘使用權受限及基層民主弱化;4)當地社群面臨房租上漲、環境破壞和傳統生活方式被擠壓的困境,對馬斯克的“殖民計劃”非常不滿;而SpaceX員工也因職業依附性,難以公開表達異議。點評:美式資本主義與美國基層民主的奇異組合。
  • 正文:(7,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沿著南德克薩斯州4號公路漫長的空曠路段行駛,這片被墨西哥灣和格蘭德河環繞的荒涼角落,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有茂密的牧豆樹叢和美國內戰的遺蹟。這片土地廣袤無垠,亙古不變,與政治毫不相干,彷彿超越了人類的存在。
直到灌木叢中突然出現一座巨大的埃隆·馬斯克金色半身像,他正凝視著遠方……

18.[747]你的AI會議紀要已經生成——但沒人想看這些記錄

  • The Economist(2025.5.1)
🏖️

按語:經濟學人》的一篇幽默小品,講企業的AI是如何忠實記錄員工一次業務交流線上會議的。可以拍一個《黑鏡》風格的短劇了。
  • 正文:(1,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以下是AI為你整理的2025年5月1日下午2點銷售團隊月度會議紀要。本次會議共有10人參加,提出45個問題,識別出18個待辦事項。主要討論內容包括:銷售業績、銷售渠道、Optimate產品釋出以及《會計刺客2》。
情緒分析顯示:團隊士氣開場高漲,會議中期明顯下滑,尾聲有所回升。Lionel是回憶中發言最活躍的,佔討論總字數的32%;、Hans的參與度最低,只佔3%。”……

I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也可點選“閱讀原文”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