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大量孩子在美本申請上在做無用功!

大家好,這是我們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06篇文章
大量孩子在美本申請上在做無用功。
最常見的是,有些孩子的SAT和託福成績明明已經達到頂尖名校錄取門檻,但總擔心不夠高,而反覆重考刷分,由此浪費了大量不必要的時間。
事情的真相是,哪怕是藤校,“SAT考到1540+就已經足夠,托福考到113+以後就沒有任何區別。”
還有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夏校、科研、論文發表等,看上去非常高大上,孩子們花費幾萬、幾十萬本以為可以讓自己的申請材料變得與眾不同,但殊不知這類材料美國招生官最是反感。
小紅書上有學生說自己的中介讓自己花50W發論文
在不久前的一EduKnow舉辦的直播中,三士渡教育創始人徐譚妥除了為我們梳理了今年美本申請新趨勢外,還揭露了美本申請的眾多真相與內幕。徐譚妥告訴我們,現在美本爬藤來到了3.0時代,但很多家長的思想還在2.01.0打轉。
正文開始前提前預告一下:
美本申請如何避免做無用功?
5月10日香港留學菁英匯
頂尖留學大佬,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名額有限,點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美本選校,以資料出發
總體來看,今年的錄取難度與往年持平,但有幾個趨勢,非常有意思。
首先有一點是,在一些在保守州、偏傳統(偏右)的學校,中國學生的錄取有所下降。比如德州奧斯汀與佛羅里達大學,在RD階段減少了好幾倍的錄取。在往年它們還會有幾十、上百個中國學生錄取,但今年可能就錄取了十幾個,甚至跌到個位數,非常的誇張。
其次是,今年的RD比往年的整體難度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這個提高非常有趣。往年,我們的體感是ED會極大程度的提高你的錄取機率,EA基本不太會,但今年EA也在提高機率。
從下面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ED/EA輪佔總錄取資料的具體情況,去年是54%,今年是62%。(數值越高,代表ED/EA輪發放了越多的offer)
可以看到頭部大學依舊更傾向於在RD輪發放更多offer,比如普林斯頓從去年的47%下降到了19%,MIT從75%下降到了53%。申請大藤級別的學校,如果你不是把它當成夢校,那你其實並不一定非要在早申輪申請,因為錄取機率不會有一個特別大的變化。
但是,如果你申請一些非頂藤的學校,比如芝加哥、卡耐基梅隆、範德堡等,你就要勇敢地選擇ED與EA它。從表中可以看到芝加哥大學在RD輪今年都不招人了,還有密歇根大學安娜、喬治亞理工等,這些學校的ED/EA的比例高達90%,96%,這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資料。
這意味著,ED的選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在RD輪,有些大神學生是offer“刷子”,同時拿到多封錄取,你ED上不了岸,留在RD輪跟這些offer“刷子”一起競爭,處境會非常艱難。
下面這張圖是文理學院的資料,差別不算特別大。
如果把威廉姆斯與阿默斯特當做夢校的學生,你可以去ED它,但如果說你只是想把它當成一個提高自己錄取機率的一個申請策略,我覺得你大可不必去考慮ED。
接下來這張圖是大陸的學生VS海外學生的錄取情況,透過這張圖,我們可以判斷哪些美國大學對大陸學生更青睞,哪些美國大學更喜歡錄取美高的學生。
下圖可以看到有一些比較誇張的資料,比如達特茅斯,今年錄取的22個學生都是在美高讀書的。
如果數值越高,意味著大學對大陸學生青睞度更高,反之亦然.
但有些學校,對大陸生比較友好,比如康奈爾從去年的5.3提高了8.87,還有芝加哥大學從去年的8.4變成了今年的12.4,這對大陸學生來說是一個福音。
不過這也很符合這兩所大學給大家的印象,康奈爾和芝大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比較喜歡大陸學生的學校,而且這兩個學校有個特點,是對二、三線城市的學校完全不歧視不管你是來自一線城市的北師大實驗還是二線城市的無錫一中,它都願意把你的高中當成 target school,這一點也和它們自身的學風比較契合,它們比較注重學生的學術質量,而中國學生整體來說學術能力比較強,到了大學之後,基本上GPA能夠碾壓同班同學,而且中國學生總是最能聽懂教授講課的一群學生。
而像MIT、哥大就是人盡皆知的更喜歡招收美高學生的學校。MIT尤其愛招美高的女生,而它在中國大陸錄取的學生要麼是有體育特長,要麼就是有IO系列的金牌銀牌,或者是參加過1-2個像RSI這類頂尖夏令營,但是MIT從美高池子錄取中國學生時,它的錄取標準會有極大的降低。
再來說哥大,哥大地處紐約,它比較注重學生“四通八達”的social能力,它會比較擔心大陸的學生無法很好融入校園和城市,所以它們也更傾向於招收美高生。
文理學院裡面對大陸高中學生比較友好的有卡爾頓、斯沃斯莫爾,數值分別高達22與6.5,這也與我們對它們的刻板印象一致,這兩所大學與芝加哥大學一樣,它們的學生都比較淳樸,注重學生思維的深度。
結合資料,如果一個學生在排名第三的斯沃斯莫爾與排名第四的鮑登學院之間糾結,那麼我們肯定推薦他去ED斯沃斯莫爾,因為斯沃斯莫爾每年錄取的大陸學生有三十幾個,而鮑登就錄取個位數,而是都是那幾個定點學校。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大藤或者是威廉姆斯、阿默斯特這類最頭部的文理學院,你的目標越高,你會發現美高生越有優勢,但是排名靠後的大學,相對來說,對大陸生更友好。背後邏輯之一是,那些非頭部的大學,他們需要招收國際生讓學校更好地運轉下去,因為國際生的學費是本州學生的好幾倍。
美本申請來到3.0時代
現在都說美本申請越來越“卷”,到底“卷”在哪裡,這麼多年來,美本申請發生了哪些變化?
實際上,隨著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美本申請也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化與變遷,如今美本申請步入了3.0時代,但遺憾的是,很多家庭仍然停留在2.0,甚至1.0時代。
在我二十多年前上大學時,那屬於美本申請1.0的時代,因為當時去美國讀本科的中國學生還非常少,在有些頂尖大學,中國學生甚至像“大熊貓”一樣珍貴,因此中國身份本身就成了美國大學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美國大學在招收中國學生時願意降低標準。
當時SAT還沒改革,滿分是2400分,考到2200+基本能藤校保底。有一部分學生為了衝哈耶普斯麻,會有意識地利用身邊資源開展課外活動。彼時學生能夠參加模擬聯合國、哈佛領袖峰會等專案,臉上會有無限榮耀,很明顯,如今這些專案已經爛大街了。
1.0時代學生的需求,也滋生了一批背提機構的火爆。一些中介開始售賣“差異化”的課外活動機會,比如去非洲當志願者、去模里西斯給海龜刷背、去尼泊爾支教、去大熊貓保護基地參觀等,但這些活動專案雜亂無章,基本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看不出學生的真實熱情,因此美本申請就逐漸來到了2.0時代。
2.0時代下,很多人開始意識到美本申請需要有一個清晰的主線,然後圍繞主線去打造自己的背景與人設。
比如,有同學喜歡哲學,那就去建一個哲學社或者哲學論壇,這是社會影響力與領導力的一部分。接著是夏校,如果厲害一點同學就去參加SSHI或者芝加哥的夏校,普通一點的就去布朗…….
2.0時代,很多學生像打卡一樣去做活動
有了主線後,再稍微加一點其它的興趣愛好,比如我既喜歡打球,我又喜歡音樂,鋼琴練了十年。最後,我湊夠了一個非常好看的簡歷,有十個能體現領導力的活動,還有五個獎項,如果這時你覺得你靠著這份“完美”簡歷就能吊打所有學生,那麼你就比較天真了。因為你會發現,你身邊幾乎所有同學和你的簡歷都極為雷同。
再拿走生物方向的同學舉例,如果你申請生物方向,你會發現大家都在參加競賽、夏校,科研,實習、志願者、發表論文等,所有人的材料變成了清一色的排列組合。我見到過的 IGEM拿金獎的學生人數比不拿獎學生的人數要多好幾倍。
在1.0時代,以學術興趣為主線還比較稀缺,但在2.0時代,以學術興趣為主線的申請形象已經變成爛大街的東西了。當一項東西變成氾濫的“陳詞濫調”時,它就不再被招生官額外照顧。
與此同時,由於如今很多競賽、科研被爆出造假與作弊。無論數學AMC還是物理BPHO ,基本上很多同學都在參加,而且基本上80%可以買到答案。還包括一些看上去高階的科研,比如國內頂尖大學的教授帶著你一起去做實驗,基本上都是包裝出來的。由此,招生官對我們產生了不信任危機,這使得很多獎項和科研的含金量都被重大稀釋。
當美本申請來到如今的3.0時代時,我們就面臨著三層危機亟待解決。
第一層危機就是審美疲勞。因為大家的申請材料都極為雷同,這時候我們要讓招生官眼前一亮,一定要有一個記憶點,一項招生官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比如,我們的文書主題可以儘量深刻,有獨特的人生閱歷,有感人的故事去打動招生官。課外活動也儘量避免停留在一些傳統的科研與競賽上。
第二層危機是信任危機為了解決這一危機我們需要尋找背書,這種背書可以是老師或者大學教授的強推(推薦信),以此對你的學術進行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和背書。比如你參加了某一個知名夏校,夏校的老師對你的誇讚明顯比其它同學更強烈、寫得也更用心,這種推薦信就比較有說服力。與此同時,也要保證你的申請材料的原生感與一致性,不要讓人覺得你的申請材料全是被機構包裝出來。
第三層是“水漲船高”的危機。當大家幾乎人人手握金獎、銀獎的時候,我們如何才能脫穎而出?這就需要我們去疊buff,或者參加一些中高難度的夏校,而不是打卡那種花錢就能買得到的夏校與獎項。
與此同時,美國每所大學的風格與招生傾向都是不同的,我們要做好school research,尋求自身與大學的匹配度。
寧可錯過10個優秀申請者,也不能錯錄1位濫竽充數者
我其實比較反感用一種傳統公式的思維去框住美本申請,但是同時我也意識到我們需要用一種公式化的方式去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美本申請的本質。
因此,接下來我會重點講講爬藤3.0時代的申請邏輯。
如果把爬藤比作相親,一場成功的相親首先講的就是門當戶對,在美本申請里門當戶對指的是學術要達到基本門檻以及有學術背書(證明學術是真實的)。
儘管很多人知道學術成績很重要,但仍舊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
拿SAT舉例,想要爬藤,SAT考到1540+真的夠了,只要閱讀是740+,數學扣二三十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們有SAT1490的學生進到斯坦福的,而且是普高生;也有SAT沒有提交進入到斯坦福與耶魯的;SAT1530進入到普林斯頓、耶魯的也大有人在。很多大學招生官會告訴你,SAT1530、1540與SAT1570、1580沒有本質的區別。
至於托福考到113之後也沒有任何區別了,但是有一個點是你的口語單項最好在26分以上。我們知道的芝大,約翰霍普金斯、卡耐基梅隆都會關注你的口語分數,越是偏理工科的學校,它其實越關注你的口語單項分數。因為他們擔心招收了那些只會做題的理工男,這些學生到學校後最後基本上會宅在宿舍裡刷題,或者準備找工作。他們希望招收的理工男能夠相互交流,促進學校的多元化。
除了標化外,校內成績也很重要。當然,不同課程體系的學生,會有些微妙的不同。
如果你是IB的學生,你首先要知道的一點是保分的優先順序要高於課程難度。這意味著IB學生不要盲目追求課程的難度,而是要把保分放在第一位。三士渡90%被大藤錄取的學生的預估分為41分(滿分42分),被中小藤錄取的學生的預估分在40分左右。如果你覺得你的課程難度提高會犧牲你的分數,那麼請勇敢地選擇保分。
當然,我們也有39進西北,38進康奈爾的以及36進康奈爾藝術學院的,但這只是極少數案例。我遇到過一個學生,他們的英語老師堅持讓他選English A 的HL,背後真相可能是如果這位學生不選English A 的HL就沒人選了,學校這門課就開不下去了。如果你的英語實力沒有那麼強,可以選擇SL,實力再弱一點甚至可以選English B。
總而言之,IB的保分是第一要義,你要記住任何的6分都比5分好看,任何的7分都比6分好看。因為招生官在看簡歷時,只有10-15分鐘時間,你至少不要因為分數沒達標,讓招生官產生質疑,讓他找到拒絕你的理由。
不過如果你英語不錯,又想衝藤,English儘量選A,而且IB選課還要講究文理均衡,不要全部都選理工科的數學、物理、化學,因為你既然都選IB課程了,招生官希望看到你在人文社科方面挑戰你自己,你的HL至少要包含一門文科方向。
此外,你的申請主線科目要儘量選HL並且拿到7分,比如你的主線科目為歷史,如果你只選SL就會顯得比較假,你要確保你的選課與你的主線方向要有一致性。
如果你是國內的AP學生,從九年級開始,你的成績單可以容錯有1-2個B,但最好不要發生在11年級,當然這是藤校的錄取標準,如果你的目標沒有那麼高,成績門檻也會隨之降低。
在選課上,AP的學生可以儘量多選AP課,但是其實不需要額外去課外參加AP考試。不過如果你考了十多門的AP都拿到5分,而且都是文科這確實可以成為申請的一個重要抓手。但是如果你就考了七八門AP的理科,你想要impress招生官,招生官可能無動於衷。
我們有一門AP沒考的進入到哈佛的學生,也有進入到MIT、耶魯但就考了一門數學 calculus BC的學生,我們有大量的案例佐證AP沒有那麼大的意義。除非你是個學霸,你把考AP當成知識的探索,那麼你就隨便考,對普通人來說,AP考4門5分就已經達標,而且要記住文科AP的含金量要高於理科。
來自普高的學生,我倒比較推薦考AP來對自己進行學術背書。有些二三線城市的普高學生的成績單招生官是不太相信的,如果這些學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為自己進行學術背書的話,考AP會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方式。
如果你是美高的學生,那麼你要在保GPA的前提下儘量選最有挑戰性的課。所有招生官對外的表態都是課程的難度與你的GPA是同等重要的,如果非要選一個優先順序,那麼你要掌握一個平衡。
比如,你的成績在年級前10%,在頂尖美高前10%和前8%差別不大,那麼這時你要勇敢挑戰自己,選高難度的課。美國大學招生官在看到你選的都是高難度的課程後,他會將你的GPA默默加權,你的GPA含金量也會越高。
通常來說,如果你就讀於頂尖美高(前15),想要申請大藤,你的年級排名要在10%-15%內;想要申請小藤,年級排名要在20%-25%內;想要申請美本前30,年級排名在50%以內即可。如果你就讀的是非頂尖美高,那麼儘量保證成績單全A,可以有1-2個B的容錯空間,但也儘量不要發生在11年級。
另外,今年還有個小趨勢比較有意思,如果你的成績在年級排名前三名,哪怕你是在很普通的學校,或者是在很一般的公立學校,但只要你的推薦信裡面提到你是年級第一、第二、第三的學生,或者你的成績單上有排名,這對你的申請非常有幫助。這意味著,有些學生,如果在頂尖美高年級排不到前15%,其實你去往美國一些二三線城市的非知名美高,並在學校裡拿年級前幾名,可能對你的申請幫助會更大一些。
在學術達標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學術背書。學術背書就牽扯到另一個概念——Target School。意思是,美國大學會對學生所在高中給予評級。比如斯坦福就明確指出會對學生的高中進行打分,分數越低,意味著高中的美譽度越高。據我們所知,除了斯坦福旁邊的一些公立學校以及頂私會打1-2分外,其餘大部分學校都會打3分。
如果你想申請藤校,但你的高中在過去沒有一個藤校錄取,這時候你更需要為你的學術進行背書。藤校有一個錄取原則就是寧可錯過10個優秀申請者,也不能錯錄一位濫竽充數者。對於那些申請大藤的人來說,大學招生官其實隨便抓鬮就能錄取中國最優秀的一群人。大藤從不缺優秀申請者,很多優秀的牛娃都要被他們拒絕。
法律上有一個概念叫疑罪從無,但美國大學申請是疑罪從有,一旦懷疑你了,你就大機率會被拒絕。為了讓招生官相信你的材料是真實的,你就需要強有力的背書。比較經典的背書方式有:頂尖夏校、美國大學教授強推、10+門AP考試、第三方面試以及大藤校友面試、國際認證獎項、線上美高成績等。
為什麼頂尖夏校是很好的認證方式?因為它沒法作弊,你得真人去參加,這個是沒法包裝的。
我們今年錄斯坦福的學生,有兩個參加了斯坦福的SSHI,一個連續兩年參加了SUMaC,這兩個夏校都是斯坦福自己家開設的,你想上斯坦福,這就是最好的背書。而且參加完夏校後,官方通常會給你寫一個評價,即使這個評價不會以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額外推薦信) 的方式提交給大學招生官,但他們也會在內部進行分享。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參加過斯坦福的SSHI,但你覺得自己的表現一般,你大可不必在REA的時候申請斯坦福,因為他們會往回追蹤你在夏校時的表現。
圖為三士渡為大家總結的比較有含金量的夏校
再來說美國大學教授的強推,我們之前有一個SAT1510,其它方面也很普通的學生,進入到了斯坦福,我當年百思不得其解,後面覆盤時發現他在參加斯坦福的夏校後,教授給他寫的評價非常用心,其它的同學都只有一頁紙的評價,但他有兩頁,這就是教授強推所起到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有一種推薦信,不僅不會給你的申請加分,還會給你減分。比如,如果你是在國內找了一個第三方科研機構,機構承諾所有的學生都會收到教授的推薦信,這就很可能是流水線產品。
推薦信給你套十個模版,十個模板裡面是不同句子的排列組合,而且兩頁的推薦信,前一頁半都是介紹專案與課程,最後結尾隨便給你寫個評語,這種推薦信對你百害無一利
而且額外推薦信一定要謹慎使用,這是所有招生官都有表達過的。招生官會覺得你因為重視,才會提交額外推薦信,所以如果你的額外推薦信是流水線產品,招生官會覺得你在浪費他的時間。
至於獎項,有些國內的獎項即使很厲害但是招生官通常不會認可,一定要為國際認證的獎項或者代表國家隊去參賽,這樣的獎項才能為申請加持。
下圖,我們為大家羅列了一些比較有區分度的獎項,既有理工科,也有人文社科類。
前文我們帶大家重點梳理了3.0時代下爬藤公式的“門當戶對”,既學術達標與學術背書。
接下來是“爬藤相親公式”裡的有趣的靈魂 + 自然真實不做作 + 能一起過日子。後者可以透過文書、活動規劃等層面去實現。由於文章篇幅有限,我們不再做詳細拆解。
在直播的後半段,徐譚妥用大量生動案例、大藤文書等為大家進行了梳理與講解,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後臺回覆“爬藤3.0”獲取當日直播回顧連結。
希望這篇文章,對家長們有幫助。
感謝三士渡對本文的大力支援
EduKnow
正在國際教育路上的家庭何去何從?如何規劃才能跳出“名校陷阱”,真正從本質上幫到孩子?
5月10日週六,美本留學盛典香港站,頂流業內大咖面對面分享一手美國本科留學資訊,本次我們會聚焦於2025美本招生趨勢變化,2026申請季英美招生風向;文理科&交叉學科的申請;普娃的申請策略和建議;留在香港還是去讀美高等等話題,有需要的家長及時掃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