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大爹,渾身心理學考點

文 | 十三姐
最近有讀者讓我聊聊《我們的爸爸》裡的一位“大爹”。

大家說這位爸爸“當爹不行,當大爹很有一套”。

這個節目也是挺坑的,主題是讓爸爸帶孩子,那就註定了讓那些平時一貫不帶孩子的爸爸上節目會出醜。其實出醜還是小事,肯定還會順便秀一下人格缺陷,那不就直接來話題了嘛。

果然,一上來就有來給觀眾送彈藥的。這位黃姓爸爸,一出場就讓人覺得“又沒什麼不可或缺的實力,又較強的管理欲”
當然,光給人家胡亂貼標籤還是太虛浮,凡事還是要講科學對吧。
所以,今天,讓我們用心理學的知識點來敘述這位“大爹”的部分言行。
1. 關係暴力中的認知扭曲

首先,這節目不就是讓爸爸負責帶孩子嗎,那你就虛心地帶唄,還沒帶就誇下海口,說肯定讓孩子服從於他的威嚴。

這不就是某些“專家”喜歡的:“服服帖帖,老老實實”。
對他們來說,讓別人俯首稱臣、言聽計從,就是“管理成功”的表現,哪怕是對自己的家人。
這就是「二分法思維」的典型表現——透過非黑即白的論斷,要麼是"全管得了”,要麼是“全管不了",不考慮帶孩子是個複雜且多元的情境。
他們這種製造溝通壁壘的毛病,符合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災難化思維」特徵,雖然不好治,但能治。
不過這裡要提一下,有這種認知問題的也不一定都是男人,比如這個“大爹”的太太,也就是孩子媽媽,在這方面也沒有好到哪去,她認為爸爸帶孩子“要麼很好要麼崩潰”。

說明他對爸爸帶娃這件事也是「二分法思維」。通常來說,對一件事情主觀地認為“沒有中間地帶”,其實就意味著這兩個人一向不善溝通或協商,拒絕磨合。

從這裡已經可以預感到,這對夫妻平時帶孩子一定是“一邊倒”的,不太有“共同區域”,也很可能會經常爭吵。

2. 性別角色內化認知缺陷

當孩子媽媽說“我帶孩子的時候也有管不了他們的時候”,爸爸脫口而出“你作為媽媽,有什麼是你管不了的”。

他在節目裡反覆強調“你是媽媽”,暴露了對母職的「極端刻板認知」,他確實是把育兒等同於女性專屬義務了。

這種認知有可能來自他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女性的地位角色,也有可能來自社會的“渲染”,比如不少男性之間會以“誰的賢內助更能搞定家務和育兒”為炫耀資本。

心理學裡有個「性別圖式理論」,就是專門描繪這類有著刻板認知的人。
他們對「母職神話」有強迫性認同, 嘴上不停地把母親“全能化”,實際上是在轉移責任,把育兒的失敗歸因於母親的個體失敗。
關鍵是這裡面還帶有「控制投射」,你說他管孩子吧,他把啥責任都推給媽媽;你說他不管吧,他還控制慾很強,會把自身的育兒焦慮轉化為對媽媽的苛責。
克萊因學派裡有個「偏執-分裂位態」防禦機制,就很符合這類好像什麼都不管,又好像什麼都要管的“大爹”。
3. 系統功能失調:過度代償

心理學裡有很多和“系統”相關的知識點,其中有一個「家庭系統理論」,就是講在一個家裡每個人分工不同,但要保持平衡。

可這位“大爹”最擅長的就是破壞這種平衡,典型表現之一事他慣於當“甩手掌櫃”。
媽媽把老師發過來的作業任務轉發給孩子爸爸,可是他完全不按照要求去做,媽媽質問的時候他說“我為什麼要去教他一個我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情”。
首先他是在否定這個親子合作活動,老師佈置的作業是讓親子合作,他全盤否定的理由是自己不喜歡,壓根沒有在乎孩子的感受,這就是「價值感剝奪」,孩子再小,也有價值感的,同時“父親”這個角色的價值感也在削弱。

這真是一個「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超棒反面案例。

這句話已經能把一個正常人噎到半死了,媽媽居然還能忍得住,並平心靜氣地回答:“你是成年人你當然不感興趣,可是孩子才4歲,他需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然後“大爹”又說:“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不就你彌補了嗎”……

意思就是:我不想做的我就不做,我不想做的你去彌補。

我要翻出「榮格陰影投射理論」,對照一番,果然沒差。他對自身教育能力的恐懼瞬間轉化為對伴侶的攻擊。

而且這對媽媽極不公平的原因是會引發「過度代償效應」,就是他正在迫使媽媽承擔雙重角色,這種失去平衡的狀態會導致媽媽的壓力呈指數級增長,從而情緒崩潰
有一個「Bowen家庭系統理論」提到過「三角化危機」,這個爸爸就是非常符合這一危機特徵的家庭成員。
4. 責任迴避心理機制:習得性無助
我們先來看看“大爹”的口頭禪有哪些——

要帶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他說“我不會”;

媽媽說把老師的要求發給他,他說“我不看”;

媽媽說作業要求很明確,他說“不知道”。
我不會——我沒看——不知道,這樣的應答鏈條,就是典型的「主動建構能力缺失」,平時很多家庭裡都有這麼一個角色,碰上是就是一推,不會不看不知道就能逃避一切。
平時看著很能,一到帶孩子需要他當主力的時候,他就會透過誇大「無能感」來對抗社會對父職的要求和期待。
這種情況一多,他就任何有難度的事都理所當然地不碰了,因為總想著會有媽媽“兜底”,這就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而且當媽媽試圖在電話裡跟他詳細講解任務,讓他學會怎麼做的時候,他氣急敗壞地反覆拒絕,振振有詞,然後直接掛了電話……

重複宣告"我不會",這不是能力缺失,而是「自我效能感」低下表現。
「自我效能感」大家都知道,俗稱“自信”。
有的人看起來好像很篤定,聲音比誰都大,理由比誰都多,說起來趾高氣昂,好像很有魄力的樣子,實際上底色就是沒自信。
他們通常會先透過“預先設定失敗預期”,來構建一道心理防禦屏障,來抵抗一切因為“我不會”和“我不做”而避免了的失敗,這屬於「消極自我保護策略」的一種。
5. 煤氣燈操縱

“大爹”先是進行一番「虛假自主權宣告」——“我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教孩子”——直接奪過了家庭決策權。

接著再使用「情感勒索框架」,透過貶低對方的任務價值——“你是媽媽有什麼是你管不了的”——否定母親付出和所體現出的價值。
在孩子累了一天順利入睡的時候,他又說出類似“帶孩子就這麼簡單”的總結,否定了媽媽帶孩過程中的一切“叫苦叫累”的合理性。
這就是關係控制中最讓人厭惡的「煤氣燈操縱」。
6. 心理退行
嘴上動不動掛著“我不會,我沒看,不知道”的應答模式,就是實現自我狀態退化的合理性,用兒童化的逃避方式來應對壓力。

還可以叫「責任代謝功能障礙」,他們沒有辦法將外部要求和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有過一個「繁殖vs.停滯發展危機」理論,就是形容這些人的心理退化。

他們不發展了,就會導致另一個人要多承擔很多發展任務。
要不怎麼大家常說已婚已育的女人都變得越來越多才多藝呢。
7. 創傷型養育

在孩子面前持續爭吵,就會引發孩子的「矛盾性依戀」。以前我們說過,最好的「安全型依戀」前提就是父母關係和諧,家庭分工明確,孩子不會是非不分。

可是這對父母一天到晚因為帶孩子的細節問題而爭來吵去,子女在父母衝突中勢必要被迫“站隊”。

尤其是這個“大爹”,態度一直冷冰冰的,沒有笑容,不苟言笑,還語氣生硬,沒有一種探討和商量的姿態,永遠都是命令式的,這叫「情感殭屍化」,用冷漠來應對情感,只會讓孩子產生存在性焦慮。

感興趣的可以去多瞭解「存在主義心理學」。多數沒有自我的討好型人格,就是這種矛盾關係的產物。
8. 防禦性自戀
基本上全程在迴避反思,從來不考慮自己有什麼問題,挑別人毛病時倒是脫口而出,順理成章。

用攻擊姿態掩蓋對自我價值感弱的懼怕,把老婆當成某種責任承載的工具,而不是把她看作合作者甚至引導者,全程都在「客體審視」孩子的媽媽,把關係物化。

不僅僅是物化,還有一種揮斥方遒的下命令的癮,一直過不夠。
孩子媽媽都認為爸爸有時候會把他們當作員工。
他溝通的方式基本就是“否定——命令——否定”模式。先否定自己的責任,再命令別人承擔責任,然後還要對別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再否定……真的絕了。

這肯定是多層次的「心理防禦機制」的疊加,既有個體心理發展的滯後,也有「社會建構」的無意識影響。

建議這個節目播了也別白播,引入「非暴力溝通」技術訓練,建立一套“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的新型對話模式,讓“大爹”和螢幕前的“大爹”們學學怎麼跟家人說話。
圖源網路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