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最濃時,總在離家前夜。
伴隨著行李箱開啟的聲音,客廳裡突然開啟出某種隱秘的儀式——嶺南阿嬤用三層保鮮膜裹緊紅漆木盒裡的黃金煎堆,江南姆媽變魔術般從茶几下掏出第八袋苔條年糕,川渝媽老漢們緊急打包桌上的桃酥、蛋條……
這些必不可少的、已跨越整個春節的小吃,此刻即將化身春運特供的活體GPS,準備穿越兩千公里,降落在某個外省城市的出租屋裡。

(圖/Unsplash)
大家似乎預設,初八回到工位,年也就過完了。可那些被油紙包著、錫紙裹著、保鮮盒鎮著的小吃,正月十五前固執地霸佔著異地餐桌的C位,黏在辦公桌抽屜深處,強硬地拖長春節尾聲。
嘴上抱怨著“吃不完,根本吃不完”的人,也在偷偷眷戀著那口熟悉的年節餘韻。只要這些限定小吃還在,依舊在“過年”。
廣東:油角、煎堆、蛋散
廣府人的過年習俗裡,添置“油器”是絕對的頭等大事。在廣州,有不少老牌小食店甚至停售平日售賣的粉面包點,搬出油鍋專心致志地製作“油器”,炸油鍋的香味可以從拂曉持續至夜晚。而此時也是這些小店最高光的時刻——只要油鍋不停,店外排隊等候的人就不會散去。
講究好意頭的廣府人,製作的油器五花八門,但最硬核的當屬油角、煎堆、蛋散組成的“油器三寶”:
形似“荷包”(錢包)的油角有恭喜發財的意思,因此被賦予“家肥屋潤”的好意頭;
而圓滾滾的煎堆用苞谷、芝麻、花生等食物雜糅而成,有五穀豐登的寓意,廣東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則凸顯了煎堆的地位。
對於我這種廣州小孩來說,象徵“衣食無憂”的南乳蛋散則是過年版的“薯片”,比豐實的油角、煎堆更快“秒沒”,吃上一塊入口即化的蛋散便能樂上一天。

(圖/Unsplash)
做油器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不論是製作哪一款油器,都需要經歷揉麵、搓皮、調餡、再下鍋的工序,往往需要花上一整天。
這裡面,煎堆的製作工藝最為複雜:先要把糯米穀爆炒,將分離出的米花倒入糖膠之中,還得趁熱把米花糖揉成一團做餡料,然後用麵皮裹上餡料再在表面滾上芝麻,放進滾油裡炸。
因為過程複雜,舊時人丁興旺的大戶人家往往全家出動合力製作,住在老街窄巷的街坊則會左鄰右舍互相串門、合力開油鑊,氣氛格外濃烈。
如今,隨著傳統文化得到重視,經典油器逐漸推陳出新,受到年輕人的認可與喜愛。不少廣東茶樓還將這些油器列為固定菜品,外地遊客也能隨時享受煎堆、蛋散帶來的快樂——只要不怕熱氣,多吃幾塊也會怡然自得。
廣西(客家):糖環
讓廣西客家小孩春節“又愛又恨”的小吃,糖環當屬第一。
這種小吃在兩廣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頗為常見,也稱為酥果。這是貨真價實的油炸物,一口即“上火”,連吃七天讓喉嚨發不出聲.儘管如此,大人小孩依舊管不住嘴。

廣西街頭小吃種類眾多(圖/Unsplash)
糖環形似“中國結”,內裡是糯米,外層是糖衣,有團圓喜慶之意。由糯米揉成的麵糰經客家人的民間智慧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繩結”,再裹上厚厚的糖衣放入油鍋一炸,伴隨滋啦滋啦的聲音,全年最“上火”的食物出鍋,趁著熱乎的勁兒吃更是酥脆上腦。
印象中是在除夕夜裡,三姑六婆便會備足整個春節的糖環,這既是年夜飯的佐食,也是走親戚的面子。當大人在後廚裡忙活時,孩子們也愛摻和到後廚裡蹦蹦跳跳,時不時捏出別具一格的繩結。在過往的記憶裡,年味彷彿是捏出來的。
四川:桃酥
四川小孩的“噩夢”,莫過於看到餐桌上厚厚摞起的以桃酥為首的各種“酥”。平時對年輕人排隊吃網紅餐廳的行為嗤之以鼻的家長們,春節來臨前,卻要自覺前往中式糕點店前“罰站”。在我的記憶裡,歷年來一向如此,雷打不動。
這種據說起源於江西的粗糲點心,卻被四川人發現了無限妙處,甚至成為了判斷一家糕點店夠不夠資格的試金石。對於桃酥,老一輩們有一套自己講起來頭頭是道的、回憶裡的製作方法論:
製作桃酥,必須用樂山小榨菜籽油混著漢源花椒煉過的豬板油,非得讓老銅秤砣稱出七錢麵粉配三錢核桃碎,老師傅揉麵時手背青筋暴起如同在鑄鐵器,可落槌定音的卻是案板邊那罐溫到36℃的土蜂蜜。
在機械尚未“一統天下”時,桃酥自帶著BGM登場——當臘月廿八的油鍋在街坊四鄰窗臺下咕嘟冒泡,整條巷子都會被核桃與豬油纏綿爆裂的香氣偷襲,這是灶王老爺都忍不住扒開雲霧偷看的時刻。
竹簸箕裡剛出鍋的桃酥還支稜著不規則裂口,咬下去是摧枯拉朽的酥,細品時滲出油脂的葷香,末了喉嚨裡還遊著一絲椒麻。面熱心熱的川人,總是能把這種暴烈溫柔發揮到極致。

(圖/Unsplash)
那些說桃酥太膩太土的年輕人,大約沒聽過老成都的玄學:正月裡沒啃完的桃酥要留到初八,老一輩說這叫“啃災”,把桃酥的裂紋當成年獸的鱗甲來啃,啃得越碎,新年晦氣散得越乾淨。
在辦公室掏出桃酥的一瞬間,落下一粒粒細不可查的碎屑,大概也會替遠在四川盆地的搪瓷盤,硌一下大城市的冬天。
……
想知道更多關於“土味零食”的故事嗎?
點選關注公眾號“九行Travel”,後臺回覆“土味零食”,即可檢視原文找到答案。
九行是《新週刊》旗下的旅行公眾號——倡導高品質旅遊生活,從城市到鄉村,從景緻到人文,從美食到風物,我們的好奇心不止,步履不停。
我們拒絕一切low遊,只有一顆孤獨的好奇心對遠方敞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