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深圳南山的4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甚至央媒都沒忍住,也下場貢獻了點熱度。我好奇之餘自己做了一遍這套卷子,感覺與其說是這份卷子的題目有問題,其實不如說它是目前中國教育轉型期一些更深層問題的表現,有些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週末簡單跟大家聊幾句吧。


首先,如果我是南山4年級孩子的家長,八成也想說些會被“bi~”掉的詞,這種考試的確太為難孩子了,最終延時20分鐘表明當地教育部門也認定是重大失誤。南山的出卷老師和主管部門捱罵也是活該。
但網上很多文章和評論,只是把問題歸結於題目難,或者“數學當語文考”,這其實不算罵到點上。而且就算罵,也改變不了這類閱讀理解型的數學題已經是孩子們考試的重點,也是老師和家長教學、輔導的關鍵。
在9年義務制教育階段的新課標中,關鍵詞包括跨學科思維、真實情景應用等等新重點。這個變化是為了能讓學生未來在實際生活中知道如何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一畢業就還給老師。
在這樣的要求下,簡單、純粹、被刷題黨熱愛的純計算、方程等型別的題目,會在考試中逐漸弱化;閱讀理解型的題目,則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考試中佔比增加。
雖然這種變化會讓很多習慣“學數學=練計算”的家長和教育者感到陌生和不滿,但我個人覺得至少方向是應該肯定的 —— 因為除了極少數專業外,絕大多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數學能力只有結合實際的場景,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
當然,在這種教改變化過程中,也一定會出現各種“水土不服”的問題,深圳南山的這份卷子就是如此。
如果僅僅從試卷具體題目的難度上來說,即便算上閱讀理解,這次考試也沒什麼特別超綱、特別難的內容。尤其是相比於之前網上流傳的一些熱愛奧數的省市“小學數學題”,更是如此。
比如選擇題的最後兩題是關於乘法分配律以及度量衡的概念;填空最後一題是排列組合;大題也都不算超綱。連最後的幾道加分題的難度都不高,和之前網上流傳的某些“小學數學題”來說,差得很遠。
那問題出在哪裡了?

這個考卷之所以成為了重大失誤,核心問題是不是難度,而是 —— 題量。
我也看了看今年北京朝陽和海淀的四上數學考卷,在還保留了幾道的簡單計算題的前提下,朝陽是26題,海淀是23題。而南山幾乎都是更耗時的閱讀理解型題目,按道理題目數量應該更少。但南山的考卷居然有36道題。
我又翻出了過去幾年南山區的四上數學考卷,發現基本都是在35-40題左右,題量都很大,或許是因為往年還有一些相對省時間的計算題,因此孩子們拼命寫或許能做完,沒觸發今年這樣的危機事件。
如果按照我個人的評判標準,南山前幾年的考試題量已經過多了,並不是第一年如此。只不過今年根據新的要求,增加了閱讀理解的比例。單題耗時增加,卻忘記減少題目數量,原本就過多的題量自然更不可能按時做完。
我下
面把南山區和帝都朝陽區的今年考卷,以及2022年南山的考卷縮圖,縮成差不多的字號對比一下,大家看看字數的區別,就能理解
南山今年的試卷為什麼會做不完了
:

我自己做完今年的南山考卷後的感受是:四年級的孩子想在90分鐘內做完整篇卷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砍掉差不多1/3才屬於合理的範疇。
比較令人好奇的是,我搜了一下深圳其他區的一些四上期末考卷,似乎也沒發現題量過多的普遍情況。如果有深圳的家長看到這個文章,或許可以留言區幫我解惑一下:這是南山區的考試風格嗎?
不僅僅是數學,新課標要求,會給很多科目帶來題目型別的此消彼長,而在這個過程中,出卷老師也需要考慮如何調整題量,保證合理性。

此外,除了題量,我在做這份卷子的時候,另外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真的很難讀。
這並不是因為閱讀理解型的題目難,也不是僅僅因為文字太多讀不完。更主要的是 —— 這篇試卷中很多需要閱讀的題目,
語言非常不通順,很拗口很擰巴
,要浪費很多沒意義的時間去糾結它到底想說什麼。如果出現在語文試卷上,可能直接就變成“如何把句子改得更通順”的題目了。
比如“降價促銷”這種常見題型,南山試卷中的表述,讓我這個日常寫稿改稿的人渾身不自在 —— 該有的詞缺失,不該有的廢話一堆,不符合中文日常的合理表達習慣。



南山四年級試卷
對比一下海淀區四年級試卷的類似題目,同樣的內容,明顯表達的更清楚,也更符合我們正常的語言習慣。

海淀四年級試卷
而這類的問題在南山卷中很常見。尤其是第35題加分題。我作為一個日常工作跟語言文字打交道的成年人,也被下面這句我加粗了的話繞暈了很久。



我是不理解為什麼出題人要用這麼麻煩的方式來表達簡單的“平均分糖”。事實上,就在這份試卷第14題裡,就有“老師計劃要將245枚貨幣平均分給這些財富小隊”這樣的描述。這說明出卷的老師是會好好說話的,是可以用清晰、準確、易懂的文字來描述這個“平均分糖”的資訊的。至於為什麼不肯這麼說,是為了表現自己語言的多樣性,還是因為是加分題,就故意模稜兩可為難孩子,我就不知道了。
這不是數學卷要不要考語文的問題了,而是數學卷出題人自己語文是否達標的問題了。
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化學以及其他科目,“閱讀理解”型題目未來一定是越來越重要。而這次南山數學試卷的風波,也在提醒我們:不僅僅是考生們需要去適應這個變化,老師同樣也需要理解和適應這個變化。

至於網上這個關於“考數學還是考語文”的討論,其實前兩天期末考試階段,也在我們辦公室發生過。當時有一位同事開會的時候問我:作為一個前奧數小能手,你認為數學考試最重要的應試能力是什麼。我當時想都沒想就給出了答案 —— 語文。
不用想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家孩子期末考試前,我剛囑託過幾句:記住,各個科目考試臨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語文,把題目讀懂,正確理解,答題精準有邏輯,才是關鍵。上了考場,你會的就是會,不會的就是不會。這個時候
最能決定你分數是更高還是更低的,就是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
所以本文最後的吐槽其實不是數學,而是語文 —— 我們的語文課,更準確的名字其實是“文學課”。這導致不少孩子在學校沒有太多機會去掌握如何閱讀理解日常文章(題目、論題、報告、新聞、論文……)的能力,但各科考試中這類閱讀的題目數量已經非常高了。
當然,文學,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現代文學都很重要。但在數理化考試變得更“閱讀理解”的新時代,誰要去教我們的孩子如何閱讀理解這些呢?
“數學考試的成敗,關鍵在語文能力”。這並不是句玩笑話。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