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一下你的聽力

今天是週五,適合做點輕鬆的事情。早起我發現氣溫是零下8°C,感覺也不適合打很多字。所以,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吧,估計這個週末它能傳播到整個網路世界:

這個影片裡,貓咪主人究竟是在說“咪咪”還是“咕嚕”?你會非常肯定地從中選擇一個,並且對另外一個選項不屑一顧,認為這都能聽錯?我當初就是那麼想的,先在手機上反覆聽了十幾回,每一次都是清晰的“咪咪”。然後我換了電腦,結果播放出來是清晰的“咕嚕”。並且—
在聽到“咕嚕”之後,我回去再開啟手機聽,從此就只能聽到“咕嚕”,再也聽不見“咪咪”。你也可以試試,用不同的手機,或者用電腦和手機相互切換,看看你聽到的是什麼。還可以和其它人,尤其是不同年齡的人一起試試,彼此對一下答案,看看是否一致。在這裡,我預祝你們吵得開心。

之前我們在網上已經有過許多類似的經歷,比如說那條究竟是藍色還是金色的裙子,那個剪紙芭蕾舞女演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旋轉,那些小球究竟是在旋轉還是做單擺運動,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所有這些例子,除了好玩有趣,容易引發爭議,它們都指向同一件事:

我們的感知是一個人為生成的結果,它裡面包含了各種可能,而我們最後感知到什麼,全看我們在最初接觸外界刺激的那一個點上,我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接下去我們就可以從這一個點合成出對於事物的某種完整感知。

就像是這條影片,其實它同時包括了高頻的“咪咪”,和低頻的“咕嚕”。我在反覆播放的過程中,偶爾能聽到一開始是“咪”和“咕”兩個音同時出現的。年輕人對高頻聲音敏感,那麼多半聽到的是“咪咪”,中老年人對低頻聲音敏感,那麼聽到的多半是“咕嚕”。

我去找了對音訊進行拆分的影片,單獨聽影片的高頻部分,聽到的聲音接近於“timi”。當我反覆聽幾遍高頻的聲音之後,回去再播放原影片,聽到的就是“咪咪”。再過一會兒,我才又重新聽回了“咕嚕”。畢竟中老年,耳朵對低頻聲音更為敏感。

類似的小玩意兒我希望越多越好,因為每一次測試,每一次大家爭吵不休,都能提醒我們:其實我們自己並沒有那麼“客觀”,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並非就是“事實”。我們所聽到所見到的,不是客觀事實的真實表現,而是取決於我們想看想聽什麼,或者我們能看能聽什麼。

影片是同一段影片,影片裡的女生每一次都發出相同的聲音。這個聲音落在不同人的耳朵上一剎那,聲音和聽覺相結合,就形成了感知。然而在那結合的瞬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下也有不同的感知。我們能聽到“咪咪”還是“咕嚕”,取決於諸多元素的聚合,比如說什麼年齡的耳朵,什麼品質的喇叭,甚至周圍是什麼樣的牆壁。它們加在一起,共同作用,於是你聽到了某種特定的聲音,甚至是能明晰地聽到兩種聲音的混合。

那麼,真正有趣的問題來了:“咪咪”也好,“咕嚕”也罷,那個聲音的真實究竟是什麼?或者說那個不為耳朵、裝置、環境所左右所改變的實相究竟是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那麼你所見到的所有東西,所有你認為堅固不變的東西,都會突然開始搖搖欲墜。更不用說你和某個人,某件事之間你所認定的各種恩怨情仇愛恨糾葛了。
標題:《在海邊》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A Chinese young woman in a flowing dress at a serene beachr, low angle , Kodak Portra 400 style, –style 8YHZ0RGqm –ar 16:9 –V5.2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style D5u2S297
–style 8YHZ0RGqm
–style b7SDrORxyc24CLtaDb
–style 4yuG4HZyCHwGsXsx
–style 2dQJV5KAaXqo
–style 2dxwwxVFE3LC
《在海邊》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張《在海邊》送給你。–style 4G7sJvV0vQTb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