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沒人羨慕有哥哥的人了

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春風十里
來源: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 擺說 //
終於終於,擺渡人有新的個人微信了。久等了,擺粉。
快加我,一起聊撩吧~微訊號是:baiduren156
還可以關注我的微博 @擺渡人daily 。平常會分享一些我生活中的趣事哦。
等你們哦~
有哥哥的人,曾是多少女生羨慕的物件。
像黃亦玫的哥哥那樣,全方面寵愛她,受委屈了替她出頭,天黑了接她下班,給她各種生活建議,簡直是“寵妹狂魔”。
各位想擁有哥哥的女生也曾自動把這種“超級英雄”式的哥哥代入每一個有哥哥的家庭。
而現實生活中,“哥哥”的濾鏡在妹妹的視角里早已碎掉,甚至有的妹妹正在痛苦中掙扎。
小紅書有一篇帖子,是博主寫的與哥哥的故事,道出了“哥妹家庭”中的心酸與委屈。
帖子引起幾十萬的討論,點進留言區,幾乎全是當妹妹的人道出在家庭關係裡的委屈和讓步,只因為她有一個哥哥。
詼諧的是,女性不止在兄妹姐弟關係中被忽視,在擇偶上,也被男性挑剔。
山東某一場相親大會上,“女方不能有弟弟”、“最好是獨生女”,被很多男生寫進了擇偶條件裡。
他們的願望是娶一個賢妻良母,縱使不能得償所願,也拒絕接納一個揹負著沉重累贅的女生,作為人生的另一半。
這樣的觀念雖有偏狹自私之處,但也折射出一個社會痛點:有些嫁出去的女兒,沒有成為“潑出去的水”,反而成了孃家人用之不竭的源泉。
傳統的宗法觀念裡,女兒們出嫁後能否過上有底氣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要倚仗身後父兄撐起的家族。
可在時代洪流的沖刷和過濾下,兒女雙全湊成的“好”字家庭裡,好的通常是男孩,女孩更像是陪襯。
因為家庭定位和資源存在巨大的差異和傾斜,所以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女孩沒有和哥哥或弟弟形成影視劇裡共榮共損的命運共同體,反而像一碗半生不熟的夾生飯,既難以下嚥,又狠不下心丟棄一旁。
-1-
“我和親生哥哥不太熟”
小青和曉燕都是80後,兩人是高中同學。
曉燕一直很羨慕小青有一個哥哥,在曉燕的認知裡,作為家中老么的小青,在家有父母的寵愛,出門有哥哥的保駕護航,是公主般的待遇。
可事實上,因為5歲的年齡差,哥哥的世界裡,小青進不去;而小青的生活,哥哥亦不關心。
小時候,父母不在家,哥哥覺得無聊,就將小青一個人鎖在家裡,自己出門和同學玩。
為了“討好”哥哥,小青一度被哥哥當做“使喚自己”的砝碼,給他洗臭襪子,給他零花錢,幫他隱瞞去網咖打遊戲等一系列行為;做的不好,還時不時受到他的嘲笑。
初中時,小青被同班男生欺負,哥哥得知後在放學的路上教訓了那個男生。
曉燕說,你哥哥還是護著你這個妹妹的。但小青卻告訴曉燕,她寧可被外人欺負,也不想被哥哥欺負。兄妹自那時起雖親近了些,可吵架拌嘴仍是常態。
中考那年,小青以優異的成績過了當地重點高中的錄取線,但母親卻要她報考當地的中專院校。
小青質問母親,為什麼哥哥沒考上可以花錢找關係進重點高中,自己憑實力考上了還不讓讀。

母親的原話是,你是女孩子,沒必要有太高的學歷,以後如果走得太遠爸媽也不放心,但哥哥不一樣,男孩子要到外面歷練一番才能有本事,學有所成後也可以照顧你。
然而事實上,大學畢業後的哥哥留在了深圳工作生活;而從中專畢業的小青,守在父母身邊盡孝,還照料哥嫂無暇顧及的孩子。

小青30歲那年,父親突發心臟病,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醫生說需要進行心臟搭橋手術,費用大約20萬。
她打電話給哥哥,希望哥哥可以分擔一部分費用。但哥哥卻說自己有房貸要還,拿不出太多,只能拿出3萬塊。
小青很生氣,隔著電話和哥哥翻起了舊賬。
當初哥哥買房子的首付裡,有父母的養老金20萬,有自己的10萬塊積蓄,且多年來,小青除了要顧全自己的小家,還充當起了“德華”的角色,既照顧父母,又照顧侄子。

面對小青的控訴,哥哥歇斯底里:“沒人逼你做這些,自己走不出去沒本事,還來責怪別人!”
那一年春節團聚的飯桌上,小青和丈夫沒有出現,小青說自己和丈夫都要值班,不回去吃飯,也沒時間請哥嫂吃飯。
父母不明所以,還責備小青和兄嫂處不好關係。
小青沒再說什麼,只是自那以後,無論父母生病,還是小青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她寧可請同事朋友幫忙,都沒再主動聯絡過哥哥。
因為這件事,兄妹之間的關係降到冰點,不但不聯絡,就是逢年過節哥哥回來,兄妹之間也幾乎沒有交流。
曉燕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有性別優勢,哥哥心安理得地,並已經習慣了享受一切來自家庭的優質資源,一旦小青不肯默默付出,不再低頭包容,關係自然淡薄,甚至惡化。
而曉燕之所以得出如此深刻又絕望的生活感悟,是因為她的經歷遠比小青要慘痛。至少小青是家裡么女,父母對小青的寵愛是真的,但曉燕,就沒那麼幸運了。
-2-
“好”字家庭,“好”了誰?
曉燕自有了記憶後,就發現自己和姐姐弟弟在家中的處境是不一樣的。
姐姐長自己歲,是家族裡的第一個孩子而小自己一歲的弟弟,是家唯一的男孩,更是家族的長孫。
作為家中的長女,姐姐備受長輩疼愛,姑姑們會給姐姐買漂亮的小裙子,父親會在送姐姐上學的路上,到小賣部給姐姐買上一袋旺仔小饅頭當作零嘴
而母親會在兩個女兒不在家時,給弟弟單獨開小灶,春節的時候,爺爺奶奶包給弟弟的壓歲錢,也永遠比自己和姐姐的多出一半。
而曉燕呢?
穿姐姐的舊衣服,玩弟弟不要的玩具,眼巴巴地看著姐姐和弟弟不必付出任何東西,就可以擁有的一切優質資源。
那時被所有人冷落的曉燕,並不知道這叫“偏心”,更不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這個生存法則。
所以她一直沒有學會主動張口去要,也一直在莫名地不開心中漸漸長大。
更讓她困惑的是,姐姐和弟弟似乎形成了天然的同盟,不僅孤立曉燕,甚至會像小青的哥哥一樣,將父母交代給姐弟的家務活都丟給曉燕。
起初曉燕會向爸媽告狀,但父母並不覺得是什麼大事,只是不痛不癢地說了姐弟幾句了事,後來再發生這樣的事,母親會非常不耐煩地說曉燕:“多大點事兒,不願意幹就別幹,不指望你!”
母親說出這樣的話後,姐姐和弟弟得意洋洋地留給曉燕兩個字:“活該!”
日久天長,曉燕漸漸沉默寡言,同時,她也學會了察言觀色。
後來得遇良師益友,曉燕順利考上大學。
家裡並非拿不出學雜費,父母也沒打算讓曉燕輟學,但曉燕還是默默申請了助學貸款,並靠著獎學金、助學金還有勤工儉學,獨自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大學期間,曉燕接觸到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有人是獨生女,有人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也有人和自己一樣,是家裡不被看見的那一個。
在相互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曉燕的認知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尤其大三時選修了心理學後,讓曉燕更深刻地領悟到,多子女家庭裡,兄弟姐妹的數量、性別與出生順序,會直接影響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更決定了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處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對一個孩子的態度,決定了親朋好友對這個孩子的態度。
而姐弟三人中,曉燕排行老二,又是女孩,無論是性別還是出生順序,曉燕都處於劣勢。
曉燕無法改變這樣的現實,因為“養兒防老”“男孩傳宗接代”等重男輕女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地紮根在小鎮上千年,從那個社會里走來的奶奶、母親和姑姑們,是被矇在鼓裡的受害者,而她和小青也同樣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
但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洗禮,曉燕不想永遠困在他人慾望的漩渦裡。
姐弟三人相繼參加工作後,母親想提前給弟弟置辦婚房,於是在佔用了姐姐的公積金後,母親希望曉燕來承擔首付。
但令母親意外地是,一向寡言少語,有求必應,最讓自己省心的女兒,不僅和自己翻了臉,還指責弟弟啃老,是“媽寶男”。
弟弟質問曉燕:“咱們姐仨屬你掙得多,你幫我一把怎麼了?我又不是不還你!”
但曉燕歷數弟弟有借無還的歷史,痛斥弟弟:“我掙再多的錢那也是我自己的錢,和你沒半毛錢關係!你用我的錢買名錶時心疼過我嗎?我幫了你這麼多次,你有過一句感謝嗎?我把你當弟,你有當我是姐姐嗎?”
這次“掀桌兒”後,以前被家裡人“圍獵”的曉燕,竟讓父母姐弟都畏懼了幾分。
而這樣的轉變裡,曉燕和弟弟陌生了,和父母疏遠了,但她自己,卻舒適自洽了許多。
-3-
懂事的女兒們
有人說,一個家庭突然變得不親了,是因為原本懂事的那個人,不願意吃虧了。
在很多兒女雙全的家庭中,懂事的那個人,往往是像小青和曉燕一樣的女孩。
學者陳皆明在《投資與贍養——關於城市居民代際交換的因果分析》一文中指出,相比兒子,女兒為父母提供生活照料、承擔家務的可能性顯著更高。
即便如此,在重男輕女巨大歷史慣性面前,男孩天然地便佔據了家庭的C位”,而女孩,如果幸運,是錦上添花,就像小青;如果不幸,就像曉燕,成了家裡被忽視冷落的那一個。
可無論幸與不幸,兩者在多子女家庭中似乎都承擔著一個共同的使命:成為一個懂事的女孩,照顧好家裡的男孩。
綜藝《暖暖的新家》裡,來自湖南蔣家的四胞胎男孩,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中會吹葫蘆絲,會跳拉丁舞,會唱京劇,還會打快板……但因為家庭成員多,房屋空間有限,欄目組打算幫助這個多子家庭改造房屋。
但在設計師爆改“四胞胎之家”時,姐姐作為“不速之客”,驚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和多才多藝的弟弟們不同,娜娜12歲就開始打工掙錢,她在承擔自己學費的同時還補貼家用。
對此次房屋設計,娜娜唯一的要求就是有一個可以放得下一張床的獨立空間,哪怕是一個儲物間。
最終在設計師的規劃下,父母有寬敞的臥室,弟弟們的房間裡也充滿了巧思,唯獨娜娜睡覺的地方,從之前只有5平米的雜物間,轉移到了廚房裡裝有吸油煙機的隔間裡:開啟是一張床,收起就是一面牆。
這個美其名曰的“隱藏設計”,讓娜娜瞬間失控:“換做是你,會睡在廚房嗎?”
所有人都知道問題的答案,卻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
張楚有一首歌叫《姐姐》,裡面有一句歌詞:“姐姐,我看見你眼裡的淚水”。
可在多子女家庭裡,女兒們的淚水,如同“娜娜們”的質問,往往掀不起任何漣漪,也聽不到任何迴響。
有人說,與其內耗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裡,不如早早斷親,可斷親,並不是一部可以手起刀落的“爽劇”。
樊勝美在江邊痛哭發洩後,還是會看在父母可憐的份上,回家收拾哥哥留下的爛攤子;朱喆罵走了前來吸血的弟弟,後來明裡暗裡地也會接濟埋怨她的弟弟;而被全家人欺負的蘇明玉,最終也還是選擇原諒將她毆打致重傷的哥哥;和全家翻了臉的房似錦,在弟弟投奔自己時,也無法做到視而不見。
劇情沒有按照大眾心理預期的那般和原生家庭做徹底切割,並不是因為劇情爛尾,編劇有聖母心,而是因為現實生活裡,“斷親”不是一刀兩斷,而是藕斷絲連。
-4-
有邊界感的手足情
調解類節目《杭州和事佬》曾播出過這樣一個故事19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因在錢塘江邊散心時遇到漲潮,最終被捲入江水,意外離世。
洛洛身亡後,其父母要為給兒子買房子,向其公司索賠41萬。
三聯生活週刊報道,洛洛生前就曾表示過親情對她來說是負擔,她寧願花錢買斷親情,從此兩不相欠。
但直到她離開,不僅沒能徹底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還被當成了“人血饅頭”。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父母與孩子之間就算斷絕了關係也還是親子,這絕對是命運般的關係了。所以在家庭之中,同時存在著無論何時都可以離開與絕對無法分離兩個方面的矛盾,我稱之為家庭的十字架。”
而被固定在十字架上的,通常是像娜娜、洛洛一樣的女孩們。
女孩們並非不願意幫扶兄弟,只是當懂事不被珍惜,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後,她們開始嘗試從“家庭的十字架”上鬆綁自己。
既然血緣關係沒有催生出溫情脈脈的手足情,那麼就要像小青和曉燕一樣,以建立邊界感的方式,重塑更合理、更有秩序的關係。
《人世間》中,周家三兄妹在父母離世後仍彼此扶持;《喬家的兒女》裡,母親早逝,父親失職,大哥喬一成託舉弟妹們的未來,弟妹們也在大哥重病時傾囊相助。
好的手足情從不是單方面的犧牲,而是雙向的照亮,誰都無需折斷自己的羽翼,忍痛去成全別人的飛翔。
因為真正的親情,會讓我們在風雨中並肩而立,更會在各自生長中,始終根脈相連。
-End-
作者簡介:春風十里。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轉載請聯絡授權。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親愛的
在兵荒馬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卻能為我而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