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凱微電子」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將用於多維力感測器研發生產|36氪首發

智慧化生產線的搭建、落地必然需要精度足夠高的感測器,感測器需要像人類手臂的神經末梢一樣,輔助系統完成指令過程。
常敏瀟
編輯劉士武
封面來源Pexels
當前,自動化和智慧化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多維力感測器作為機器人與世界接觸的重要媒介,是提升機器人對環境感知的主要方式之一。
36氪獲悉,「航凱微電子」近日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峰瑞資本獨家投資,開源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所籌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市場拓展及團隊規模拓展等方面。

「航凱微電子」官網
「航凱微電子」專注於力相關感測器的研發,目前公司產品包括矽基mems加速度感測器、多維力感測器(六維力感測器)等。
「航凱微電子」創始人兼CEO蓋廣洪博士,曾有⼆⼗餘年航天研究所研發的工作經驗。蓋廣洪博士主持研發了空間機械臂全套力感測系統,其中金屬基的mems六維力感測器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正是這些工作經歷,培養了其嚴格的質量意識和嚴謹的科研態度。
蓋廣洪博士在採訪中講述了六維力感測器的應用場景。目前在智慧生產線領域,曲面打磨、自動裝配以及物件的精確取放都需要多維力感測器的參與,對感測器的精度、體積以及低成本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階段,六維力感測器也逐步用於人形機器人的研製及生產過程中,它的踝、腕關節都需要安裝六維力感測器,來測量載荷重量以及平穩控制運動過程,保證整個人形機器人的系統精度。「航凱微電子」具有成熟的矽基mems加速度設計及工藝經驗,下一步要研發的多維力感測器,是將金屬基的感測器與矽基mems技術進行有機結合,開發出體積小、精度高以及低成本的mems多維力感測器,適用於微力、微尺寸以及多感測器融合的智慧力控系統。
多維力感測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智慧系統柔性控制能力較弱、對力感知緯度單一、無法在複雜場景中完成動作的痛點。
「航凱微電子」創立於2021年10月,目前團隊有十餘位成員,其中90%以上均為技術研發人員,這也為公司獨立研發多維力感測器奠定了基礎。
根據MIR睿工業資料,2023年中國六維力感測器市場規模為2.35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2023-2026年受制於下游行業應用的不成熟,市場整體規模仍較小。在2026-2030年,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量產將顯著增加六維力感測器需求,並推動生產成本降低,市場規模有望迎來快速擴容期。
談及多維力感測器的未來發展,蓋廣洪博士認為工廠的智慧化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智慧化生產線的搭建、落地必然需要精度足夠高的感測器,感測器需要像人類手臂的神經末梢一樣,輔助系統完成指令過程。其次,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在未來,很多本應由人類完成的工作需要有人形機器人來完成。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在未來會經歷爆發性增長,這也對感測器提出了更多維度的要求。
峰瑞資本副總裁顏黔杭表示,機器人行業正在向通用智慧的未來探索和邁進。機器人“大小腦”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感測器作為“感官”對周圍環境和機器人工作狀態的感知。其中,感測器作為機器人互動基礎物理量-作用力的感知器件,是機器人實現力反饋控制能力的硬體基礎。過去,多維度力感測器受限於傳統機械式應變片的感測原理,有體積大、工藝依賴人工,以及成本高等問題,導致其在機器人行業的滲透進展緩慢。
蓋博士在航天領域的感測器行業有超過20年的資深研發經驗,航凱微電子不僅改進了機械式六維力感測器設計的降本,更基於對MEMS感測器的設計製造工藝理解,用MEMS工藝以“晶片化”的方式重構了全新形態的多維度力感測器。我們看好航凱微電子團隊推進力感測器賽道的晶片化程序,未來將高自動化工藝,高整合度與高性價比的力感測器產品落地到人形機器人,智慧製造,工業裝置的領域,推進各個場景的“力控”進化。

獨家、深度、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