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道主義是能夠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識。
——習近平 2023年9月5日
戰火紛飛的中東
她輾轉約旦、伊拉克、葉門、利比亞
用自己的雙手和愛心
為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帶去溫暖
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北京大學法語系
2007級本科校友趙雅婷
走了五年
今天
我們想為您講述一段
北大校友在難民營“點火柴”的故事

趙雅婷
“國際組織是一個廣闊而多元的平臺,同時也對你的生活方式挺有挑戰,這種職業特性可能某種意義上跟北大的精神也挺契合的。”
2007年,懷揣著對未知的憧憬,趙雅婷來到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就讀,並同時輔修了社會學雙學位。彼時,她對於未來的規劃還略顯模糊,命運的齒輪卻早已悄然開始轉動。
家國天下的使命感在師長的言傳身教中得到傳遞,推動趙雅婷不斷思考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在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中,她與同學們共同探討“人的尊嚴與價值”、“社會公平正義”等深刻議題。這些討論不僅激發了趙雅婷對減貧、人權等全球性問題的關注,更埋下了她投身聯合國工作的種子。
她在北大的專業學習與聯合國工作的要求不謀而合。法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也是眾多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北大,趙雅婷不僅掌握了流利的法語,更透過社會學學習,對全球治理、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從北大畢業後,趙雅婷首先進入一家企業工作。但她並不滿足於朝九晚五的日常,想去探索與追尋不同的發展路徑。兩年後,她毅然決定辭職,遠渡重洋到紐約大學修讀公共管理國際發展政策方向的碩士學位,並進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紐約總部實習。
碩士畢業後,趙雅婷成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辦事處的一名正式員工。4年間,趙雅婷充分發揮自己的國際專業優勢,深度參與了中國與開發署的合作專案。

2019年,趙雅婷透過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青年聯合國專業人員的JPO(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專案選拔,正式進入聯合國難民署(UNHCR)工作。
Professional Officer)專案選拔,正式進入聯合國難民署(UNHCR)工作。
從象牙塔一路走到難民署,過往的每一段經歷都不斷淬鍊著趙雅婷的個人能力,培養了她的全球視野和投身人道主義事業的勇氣。
趙雅婷在聯合國難民署的第一個工作地點在約旦,她也是聯合國難民署駐約旦辦事處的第一位中國籍職員。一踏上約旦這片土地,便被漫天黃沙所震撼。這片“沙漠之國”的真實面貌,遠比她想象中更為嚴峻。
在距離敘利亞邊境僅10公里的扎塔裡小鎮上,數以萬計的敘利亞人擠在臨時搭建的應急避難營中。自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裡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難民營。他們的家園就在十公里之外,卻又遙不可及。營地裡的難民面臨著相似的困境:男人們努力尋找工作,卻總是無果而終;女人們在漏水的棚屋中艱難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孩子忍受病痛,卻難以獲得及時的治療。一位在難民營生活了近十年的母親,獨自撫養著四個孩子,她絕望地說:“我的家在戰爭中被摧毀,什麼都沒有剩下”。
在難民營裡,冰冷的統計數字無法衡量戰爭帶來的傷痛。每一張飽經風霜的面孔之後,都有一段被戰爭顛覆的人生。這兒就像一座孤島,牢牢困住他們。這種困境,深深觸動著趙雅婷的心,也更堅定了她從事這項工作的決心。“難民危機”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但她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具體而鮮活的個體身上,關注每一個正在承受創痛的人,從解決基本生存需求入手,努力為他們做“最簡單的小事”。

芒果TV、共青團中央聯合制作的網路專題節目《約旦:難民營裡的希望之光》記錄了趙雅婷和同事們工作的日常,獲得聯合國難民署點贊
趙雅婷不僅是一名救助工作者,更是一位傾聽者、陪伴者。她穿梭於難民營中,透過一次次難民家庭的探訪,傾聽難民的故事、瞭解他們的需求。在那些簡陋的帳篷裡,她看到絕望與迷茫,也看到其中微弱的希望。她不斷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飽經風霜的人們帶來一絲溫暖。每當看到難民們露出笑容時,她都會感到無比欣慰,她便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趙雅婷在做家訪(圖:聯合國難民署)
避難與安置支援只是最基礎的人道主義應急措施,想從根本上改善難民的生活,還需建立系統的解決方案。物資分配計劃、城鎮規劃建設,其中任何一個數據,都需要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以確保資金得到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滿足難民需求。
“除了提供現金支援,我們還會發放物資購買的建議清單,根據這一家庭的情況提出物品數量和種類上的建議。這不僅是我們專案專業性的體現,還能夠尊重難民們的個人選擇,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
基於實地探訪與先前積累的經驗,趙雅婷嘗試融入難民的真實世界,關照難民家庭的真實需求,用最實用的方案製造解決問題的“火柴”。
2020年1月8日凌晨,震耳欲聾的炮彈爆炸聲撕裂了埃爾比勒地區的夜空,也將正駐紮在此的趙雅婷從熟睡中驚醒。這天晚上,伊朗方襲擊了美國在伊拉克埃爾比勒的軍事駐地,而她所處的位置距爆炸地點僅有五公里。
雖然突發事件不斷,趙雅婷卻顯得格外冷靜。她對這樣的險境早已習以為常。駐紮葉門時,她的辦公室在胡塞武裝控制區中,與頻繁發生的空襲和槍戰僅有一牆之隔。一次定點清除行動就曾發生在距離聯合國大院外不到百米之處。自2014年9月胡塞武裝攻佔葉門首都薩那後,這個位於阿拉伯半島南端的國家便飽受戰火、民生凋敝,和平程序進展緩慢。

在炮火無情的摧殘下,難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和穩定的生活,過上了背井離鄉、“無法計劃未來”的日子。“在中東地區,大多數女性沒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力,普遍遭受家庭暴力。”在本就弱勢的難民中,女性、兒童等群體的處境更為艱難。
正是因為親眼目睹與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她才更深刻地理解到難民工作的意義和和平的可貴,並竭盡所能去關照更多“遠方的哭聲”。
作為聯合國難民署的一員,她深懷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作為一名北大人,她也肩負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相較於個人生活的安逸,她還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去完成,在聯合國難民署這個國際大家庭中,她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為流離失所的人們提供溫暖和希望。

趙雅婷(右)和難民署的同事在一起
事實上,難民工作最大的“攔路虎”並非物理空間上的阻隔,而是如何跨越文化、語言的隔閡,走進他們的內心。這也是趙雅婷做難民工作以來感觸最深的一點:“難民救助最大的困難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近年來,對難民的汙名化和各種偏見甚囂塵上,難民群體一直遭受著不公正的對待和誤解。拋開外界的偏見,在趙雅婷眼中,難民只是一些普通人,懷揣著最樸實、最基本的願望——“他們的訴求都很簡單,他們只是想活下去”。
而難民署的工作,就是在平等、尊重的態度下,與難民建立信任,為他們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有尊嚴地活著。這是人道主義援助的初衷,也是趙雅婷一直以來的心願。
難民援助絕非易事,而需要無數次對話、協商與行動的不斷累積——正是趙雅婷和同事在難民營管理的每一個專案、運營的每一個社群,用一點一滴的時間與心血點燃了人們重建家園、迴歸正常生活那一刻的希望。
難民救助的性質決定了趙雅婷工作的複雜性與流動性,約旦、伊拉克、葉門……她的足跡已輾轉多國。當下,趙雅婷正身處利比亞,面臨新的挑戰:利比亞政府沒有簽署國際難民公約,人道主義援助通道受阻,需要與當地政府進行繁複協商,工作開展困難重重。但趙雅婷始終堅信,涓滴微小的進步能夠匯成和平的洪流,微弱的光熱亦能溫暖遠方,和平必將、也終將屬於所有人。
“1.2億”,這是聯合國難民署今年釋出的《全球趨勢報告》中全球流離失所人數的最新資料,難民數量連續第12年攀升。由於戰爭、迫害、氣候危機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被迫逃離家園。難民問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也是共同的責任”。
親眼目睹戰爭的惡果之後,趙雅婷心中和平的根基愈發堅實。“所有的傷害都是無法用寥寥幾句進行總結的。戰爭只會增加創傷,讓彌合變得更加困難。任何支援戰爭、仇視他人的言論最終都會反噬自身”。戰爭製造的創傷與隔閡,不僅僅在國家、地區之間製造了對立,更具象化為難民身上難以癒合的傷痛和他對未來的無盡恐慌。
趙雅婷深信,解決難民危機的根本在於建立持久的和平。
“無論是聯合國、其他國際組織,還是政府間的多邊協議等等,都是透過和平對話與協商來解決爭端,而不是訴諸暴力。這一套邏輯不僅在理論上站得住腳,也在我多年的工作經歷中得到驗證。”
“中國力量每增長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作為聯合國少見的中國面孔,趙雅婷為中國在世界和平與人權事業中的積極作為而自豪。“中國在中東努力進行斡旋、促進衝突的和平解決,塑造了很正面的形象……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對中國的措施都是認可和肯定的態度,對中國寄予厚望。”她特別提到了2023年的“世紀和解”。北京時間2023年3月10日晚,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簽訂恢復外交協議,兩國在北京的斡旋下結束了長達七年的敵對狀態和幾十年的政治對立。這是解決“中東之問”的中國答案,為地區和全球和平發展提供了積極示範,得到了國際輿論的廣泛讚譽。

圖:新華社
世界本應如一張織網般緊密相連,和平與發展不應當遺棄任何一個人。各個國家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必須同舟共濟。2024年,恰好是中國和難民署攜手合作的45週年,雙方透過各種方式的人道主義合作,不斷踐行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難民問題的全球治理上,中國高度關切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權益,並積極透過勸和促談、支援減貧事業等方式來幫助解決難民危機的深層次問題。
近些年,聯合國的中國工作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工作領域逐漸多元化。在聯合國中,她也常遇到北大的校友。這位在聯合國的優秀青年,正與更多胸懷全球視野與中國情懷的北大人一道,讓“世界大同”的陽光照進現實。

生命平等,人道主義無國界,和平與尊嚴是每個人的權利。無論是約旦的黃沙戈壁,還是伊拉克的槍林彈雨中,難民們所渴望的,不過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家。這份對歸屬感與安全感的需求,是人類最樸素的情感。
趙雅婷在接受難民署採訪時曾說道:“有一則寓言叫‘這條小魚在乎’。哪怕沙灘上擱淺了再多的小魚,但只要挽救了一條生命,對於作為個體的它來講,就有意義。我們無法阻止戰爭、疫病與嚴寒,但能從對個體的救助中,讓一位母親、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活下來,重拾生活的希望與尊嚴,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在行動,希望就常在。

(部分內容參考聯合國難民署官方)
統 籌:邱 放
文 字:崔雨佳、金姝含
編 輯:唐儒雅
責 編:張 張
審 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