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抱團養老”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雁養老
退休後約上幾位好友,搬到一處搭夥過日子,平日裡一起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生活上互幫互助……這是讓很多人都向往的養老生活。
這種養老方式又叫“抱團養老”一種老年人主動相伴養老,離開傳統家庭,不依靠子女養老,與一群朋友共同承擔生活成本,彼此照顧、互相扶持的養老方式。
前幾日,#如何看待抱團養老#話題再登微博熱搜,一時間獲得幾百萬的閱讀量。而此時,距離國內首個抱團養老實驗暫停已經過去三年
👆

圖源微博截圖

近年來,我國各地相繼曝出抱團養老的例項,受到一些老年群體的追捧。然而,真實情況卻不如人們想象中樂觀。
“抱團養老是否真的可行”也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討論之中,“不現實、不長久”成了人們提起抱團養老時的第一印象。這個很多人心中理想的養老烏托邦,或許並不如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
選擇抱團養老的人,
現在都怎麼樣了?
2017年,一則抱團養老的招募資訊走紅於網路:
家住杭州的退休老師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芬在當地報紙刊文,想出租自家500㎡的別墅,招募幾位老人一起抱團養老。
👆圖源微博截圖
出乎這對老夫妻的意料,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他們就收到了100多條申請。在經過仔細篩選後,最終有10位左右的老人入選,和朱榮林夫婦一起住進別墅,開啟抱團養老的新生活。平日裡清冷的別墅一時間變得熱熱鬧鬧,最多的時候,共有13個老人住在一起。
這也被媒體稱為國內首個抱團養老案例。在這之後的幾年裡,前後共有30餘位老人在此生活過。有人因不適應而退出,有人因家中變故而離開,但一個離開後,很快就會有其他人前來補位。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朱榮林夫婦家的“抱團養老停止了”,雖然中途也曾短暫重啟,但很快又再次停擺,一直到今天。過去的三年裡,曾經共處一室的老人們四散各處,但對這個小團體的關注從未間斷。
為什麼選擇抱團養老?對老人們來說原因簡單而直接——“就是想著和大家一起熱鬧一點,養老不那麼孤單”,發起者朱榮林這樣說。
排遣孤獨是選擇抱團養老的主要原因。像朱榮林一樣,很多老人退休後生活比較枯燥,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獨。比如,在朱榮林的招募中,前來報名的大多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

近年來,抱團養老的現象時有發生

抱團養老能幫助老人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社交、參與集體活動,日常生活有人陪伴,也能彼此慰藉精神上的孤獨。另一方面,抱團養老可以緩解養老的經濟壓力,透過共同分擔生活費用,降低個人的生活成本。像是朱榮林組織的抱團養老,入住老人每月只需付1500元的房費,水電食宿平攤。
價格比高階養老院低,但也能滿足老年人對吃喝玩樂的需求,抱團養老模式可以說解決了老年人經濟、精神等方面的許多問題。調查顯示,有抱團養老意願的老人將近七成。這也是儘管“抱團養老失敗”的新聞層出不窮,仍然不斷有人嘗試的原因。
那麼,這種看似“完美”的養老方式,為什麼頻頻以失敗告終呢?
抱團養老,行不通嗎?
抱團養老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在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的國家一直比較流行。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再加上養老觀念日漸多元和開放,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將之付諸實踐。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烏托邦走入現實,面臨的將是一系列真實而具體的問題。

NHK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 

在朱榮林家,最初十幾位老人的生活確實十分和諧,充滿快樂,有人說“我已經把這裡當成家了”。然而日子久了,矛盾也一一顯現,摩擦難以避免,小到生活習慣、飲食口味、性格差異,大到日常開銷、經濟糾紛,都可能成為平靜生活的導火索。
比如在吃飯問題上,每個人口味不同,有人愛甜,有人愛鹹;一日三餐吃什麼,誰做飯、誰洗碗,都需要好好規劃。在朱榮林家,妻子王桂芬負責安排值日表分配買菜工作,但也會有人以“沒去過菜場、不會買菜”為由逃避賣菜的工作……
更讓人頭疼的是如何算好經濟賬,有老人覺得平攤電費不公平,自己用得沒其他人多;有人覺得日常開銷太大,應該在消費上更節約些。即便是朋友之間搭夥過日子都會產生矛盾,更何況一群原本不相識的陌生人呢?“真是矛盾無處不在”,一位參與抱團養老的老人這樣形容。
而這還只是在相對理想的情況下可能會遇到的“小麻煩”。當前抱團養老的群體中,基本都是自理老人,日常行動靠自己就能完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對醫療的需求會逐漸增多,未來如果有老人生病,甚至失能、失智,依賴照護時,問題可能就更大了。看似穩定的小團體,隨時都可能因此而搖搖欲墜。
比如,NHK的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中7位單身女性一起相約抱團養老,她們特意在一起生活前就彼此約定了“不提供護理幫助”原則,避免出現因某個人重病,而導致其他人生活質量下降的情況。

NHK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

此外,抱團養老的群體很難穩定下來,有人因相處得不愉快而離開,有人真正體驗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群居生活而放棄,還有種種個人原因。老人們來來去去,流動性和隨意性很大,“高興就一起生活,不高興就散夥”也是常態。
當前我國出現的抱團養老大多處於嘗試階段,欠缺規範和社會支援,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在所難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學者殷駿就曾指出,“抱團養老不是聯誼活動,不能僅靠舊情維繫,而是需要明確的契約來釐清界限、分清職責。”

朱榮林家擬定的結伴養老協議書 

抱團養老,
是否還有新的可能?
一方面,傳統的抱團養老模式尚不成熟,存在著種種問題和漏洞。另一方面,抱團養老提供的情感價值又對老年群體格外具有吸引力,也能帶來實際的方便。
在抱團養老的模式之上,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抱團旅居養老
在疫情放開之後,旅居養老再度火了起來,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退休的長輩分享自己在外旅居的“神仙生活”,抱團旅居養老也成為了一些人的新選擇。
約上一群夥伴四處旅居養老,體會不同的風土民情,旅行的過程中既能感受新的生活方式,也有熟悉的人相伴左右。而且時常換換環境,也能減少長期共處一室時容易產生的摩擦。

社交媒體上旅居抱團養老備受歡迎

到養老社群裡抱團養老
和好友們抱團住進養老社群。區別於傳統的抱團養老,在養老社群裡不用吃住都在一起,各自都有獨立空間,而且住得近隨時都能串門見面,既不用為了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也能避免孤單,遇事互相照應。
相較家裡,養老社群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居住空間裡都進行適老化改造,適宜老年人居住;社群裡往往配備很多娛樂設施,平時可以約上好友一起參加老年大學的課程和活動;社群裡有餐廳,很多菜品可以選擇,不必為吃什麼而彼此糾結……
最為重要的是,養老社群配備醫療資源,生病隨時能夠就醫,也能解決護理和照護的難題。
抱團養老,還需這些支援
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雖然尚且存在諸多問題,但也不應該將抱團養老“一棒子打死”。我們正在步入日益加深的老齡化社會,無論是對社會還是老人自身,這種養老模式都為我們打開了更多可能。
以抱團養老發展得較為成熟的瑞典為例,針對抱團養老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規則,比如所住房子的選定要在政府監管下完成,還要有專門的機構對入住的人進行評估,社群也須提供相關支援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借鑑意義。
今年53歲的湯大姐,最近正在為自己在招募抱團養老的夥伴。雖然也曾在網路上看到抱團養老失敗的新聞,但湯大姐仍然很堅定,她說:
“我也知道首個抱團養老實驗暫停的訊息,但我一直覺得抱團養老切中當下不少老年人養老的心理需求,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我還是想試試,老年人該有自己的生活,也應該有自己選擇怎麼養老的權利。”
養老看似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問題,但其實是社會所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如何回應和滿足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能迎來一個讓老人能過上理想養老生活的社會。
果仁媽
插播
本條影片評論區正在進行“我和大海有個約定”徵集活動,我們準備了驚喜禮物,就等大家大顯身手、勇奪大獎啦!
感興趣的朋友戳進影片檢視詳細規則!另外也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本影片,將海洋的蔚藍和美好傳遞給身邊的人。

來源丨大雁養老
題圖丨來源自微博截圖
 相關閱讀 
  • 她的養老觀點震驚東亞:既不該去養老院,也不要指望兒女!
  • 80後獨生子女為父母養老的三條路,每條都讓人犯愁
  • 80、90後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
  • 小紅書上的幸福小孩:花1000萬富養,拿5千塊工資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