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選上方“ZOOMiN特寫”關注本公眾號↑

想象一下,踏入全球頂尖的G5超級精英大學。它或許看起來光彩奪目,但你會驚訝地發現,校園裡的日常生活也沒那麼浮華。學生們帶著他們自己的視角,過著和我們想象中不太一樣的日子。學術壓力、社交、甚至那些關於“內卷”的傳聞,或許在他們眼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們和5位G5在讀生聊了聊,聽他們說說
真實的校園學習氛圍與生活
,也分享了一些在英國留學的小趣事。順便看看不同G5院校的學生畫像,真的有那麼大的區別嗎?

G5超級精英大學:
-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
倫敦大學學院(UCL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G5所在地圖
來聽聽Kerry學姐和她的朋友們,親自聊聊在校學習和生活如何:
圖書館永遠搶不到位置。
坐落於倫敦市中心,什麼都貴,宿舍離學校遠。
LSE的學生每天都穿得像去銀行上班,學校不算attendance,老師平均教學質量較低。大家經常不去上課,但是圖書館永遠搶不到位置;即使坐在教室裡也沒有人在聽課,一看電腦上都是在填某家公司的申請表。



所有人都在recruiting,所有的社團都關於金融和recruiting,新生周small talk更是大型finance bro networking現場:“申請spring week了嗎?申請了幾家?”所有人都在領英,所有人都在coffee chat,所有人都是淡淡的,獨自弄自己的事情,好像生活中也不會再有太多交集。IG上有一個抽象的賬號The LSE Marriage Pact,LSE的相親角,找物件也充滿了networking的味道:“你在四大做諮詢?我可以約你喝杯咖啡嗎?”
但在金融的卷生卷死背後,LSE也有其他學科的默默堅守。社會學的課堂上就充滿了學術氛圍,學生背景多元,氛圍自由包容。然而學生的精神狀態也是panic-panic-hope,焦慮與悲觀之中偶爾帶出一絲對社會的希望。
醫學系就是女生更多,engineering也是性別比例比較平衡。
這時就不得不提到帝國理工今年如何拳打牛津,腳踩劍橋,在QS排名中一騎絕塵居於第二,僅次於麻省理工。這時帝國理工的學生開啟ranking criteria一研究,發現在有兩項評分中帝國理工遠遠超過了哈佛: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與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分別比哈佛高出了30.6分及25.9分。仔細一琢磨,好像還得是咱們國際生給帝國理工貢獻了這個世界第二。



教學內容非常注重實踐,不止是注重就業的領域,學術相關的領域也有很多時間泡在實驗室,充分的實踐能力與經驗為找實習帶來了很多優勢;這樣豐富的實踐機會在英國的學校中是非常難得的。但值得吐槽的是建築太醜,唯一好看的建築女王塔現在因為維修不開放了。從學校周圍文雅的藝術館博物館建築走到帝國理工,就好像從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瞬間來到了工業革命衰退期。學校裡的一座形狀詭異的雕像也非常值得吐槽;由於是鋼鐵材質,歷經英國天氣的風吹雨打現在也已經嚴重生鏽,有學生靠近拍照的時候都得擔心會不會劃傷,是身體與心理健康(影響美觀)的雙重隱患。
學校i人e人都有,整體上就是倫敦留子的風格,意思就是要麼一棍子打不出一個悶屁,要麼就是花裡胡哨看起來不像正經人,當然也有沉默靠譜的存在但是真的很少;關於大家常會好奇理工院校會不會女生少,其實並不會,主要看哪個系,比如醫學系就是女生更多,engineering也是性別比例比較平衡。
新生周活動豐富,主校區有一個大舞臺每天都在表演。
位於倫敦市中心,什麼都貴,上課需要到處跑。有一個主校區,但教學樓散落在市中心各處,經常上一節課在主校區,下一節課就要走十幾分鍾到下一棟樓。老師教學質量還可以,但是很多人不去上課,尤其是快放假的時候教室都空了。很多圖書館,但考試期間和週末也搶不到位置。很多人傳言UCL很水,但其實並不是,看個人也看專業,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如何應用學校的資源,如何去探索。



非常貴,交通貴,吃住貴;倫敦地鐵髒、沒訊號、經常罷工。學校有宿舍不過只開放給大一學生。西區看劇很方便,但注意小偷。
林子大鳥多,什麼人都有;課程包容性強,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新生周活動豐富,新生周主校區有一個大舞臺每天都在表演。社團選擇多,戲劇社、中國學生的春晚等活動多姿多彩。有很多small talk,但好像也聽過即忘,沒有什麼靈魂。雖然看起來都還算doing well,但也有不少人內心比較迷茫、空洞。但從UCL的歷史上來說,它是英國第一個宗教自由的大學,不分種族階層,也是第一個招收女性的英國大學。
每次Easter term出成績的時候朋友圈總是出現大家拿一等學位的截圖。
今年QS全球第五,自己勤勤懇懇學習,可惜學校不努力。對於劍橋的印象就是好老、好舊、好傳統,就像學院門口固執的老porter。學院制校園帶來的是選學院填坑,學院選得好四年不愁吃穿;學院選得不好連選宿舍的順序都按成績排。



學習氛圍很好,很卷。每次Easter term出成績的時候朋友圈總是出現大家拿一等學位的截圖。最值得一談的還是學期設定,至今搞不懂週四開學的意義在哪:上兩天學,放兩天假,再上三天學,週三is the end of the week。一學期只有八週,但學習壓力太大,半程的時候大家已經非常emo,於是有了week 5 blue的傳統。雖說有百年學術殿堂的美譽,但有些教授資歷太深,一把年紀了還在講課;雖然教授本人很nice,但大家還是很難聽清講了什麼。至於就業,career service不太發達,仔細一看學校提供的公司申請時間表還是LSE出的。
大家愛吃formal(正式晚宴)拍照po在朋友圈,不計成本通宵參加May Ball。Itsu, wasabi等亞洲菜快餐店晚上九點打折,總是有很多人在排隊。不同人體驗著不同的劍橋,在市中心常常看到正在拍攝的劍橋博主。有人用鼻孔看人,有人圈地自萌;儘管不乏ego很大的人,但總體上來說留子們還是比較團結,逢年過節都會一起慶祝、辦活動、修煉廚藝。
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學院和中國學生會都會呼籲大家組建family,大二的同學收養大一的同學。
縮小版劍橋,除了不是週四開學以及有更多的喝酒蹦迪。學院設定、小班制tutorial(劍橋叫supervision)、formal和ball、中國留學生的各色活動、學生家庭制、學術環境…一切皆可與劍橋對應,畢竟劍橋是由牛津跑出去的學者成立的。



學習氛圍很好,很卷(復讀ing)。理科一週被lecture, tutorial和實驗排滿,文科一週沒幾節課但是一週的reading比自己私下一年看的都多。經常感受到優秀同輩帶來的壓力,有時候看到大家社交軟體上po的各式各樣光鮮亮麗的活動和學術成就,懷疑自己讀的到底是不是同一個牛津。專科教育和學術高壓導致很多人質疑自己的選擇,emo之餘轉向了人文藝術的慰藉、學院門口賣的kebab夜宵還有一小時以內到達倫敦的火車。
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學院和中國學生會都會呼籲大家組建family,大二的同學收養大一的同學,在接下來的week 5 blue和新生prelims考試中作為家長給孩子送溫暖,當然也不乏孩子被遺忘的情況。就業氛圍和劍橋一樣稀薄,在申請過程中被美本流放的同學表面坦然,心中卻從未真正放下拒絕自己的ED舊愛。不過中國留學生一樣比較團結,除了逢年過節與冬令時三點天黑時的抱團取暖,也有在莫言來Sheldonian Theatre做對談時的排隊長龍。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