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最早關於圍產期心理學的理論,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精神分析學派,儘管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歇斯底里症(Hysteria)等女性心理障礙上。弗洛伊德與夏爾科的研究首次關注女性心理與生殖健康的關係,但其解釋框架仍受到時代的侷限。
20世紀中葉,隨著兒童心理學的發展,Donald Winnicott提出的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概念,主要用於描述母親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母親不需要完美,只要“足夠好”就能支援孩子的健康成長。
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強調了兒童與其主要照護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絡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的影響,為圍產期母嬰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框架。

1994年,DSM-IV在重度抑鬱障礙(MDD)診斷中增加了圍產期發作(With Peripartum Onset)標註,使得產後抑鬱的臨床識別更加系統化,標誌著圍產期心理健康正式進入主流精神病學的診斷體系。

在1994年之前,研究人員必須應用自己定義的標準,因為在DSM-IV之前,DSM中沒有包含任何產後指示符或診斷。MD:重度抑鬱;MDE:重度抑鬱發作;PD:圍產期抑鬱;DSM:《診斷與統計手冊》。
如今,圍產期心理學已發展為涵蓋神經生物學、發展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社會心理學及文化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關注孕產期母親的心理健康、母嬰互動、社會支援及文化背景對圍產期心理的影響。
成為母親:圍產期心理學
圍產期心理學(Perinatal Psychology)是研究孕期、分娩和產後階段(圍產期)母親及嬰兒心理狀態、情緒變化、行為特徵及其相互影響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圍產期身體的生物學變化
隨著懷孕的進行,女性的身體會經歷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例如,子宮增大、乳腺發育、血液量增加等,以支援胎兒的成長和發育。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也會發生變化,以應對懷孕期間的需求。
懷孕期間,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巨大變化,最重要的激素包括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和雌激素。這些激素不僅維持懷孕,還對母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產生深遠影響。
懷孕可能引發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變化,例如焦慮、情緒低落等,這與生理激素變化密切相關。
產後,女性的身體需要時間恢復到孕前狀態。這包括子宮收縮、乳腺分泌乳汁、盆底肌肉恢復等。身體的激素水平也會恢復,尤其是分娩後激素的急劇變化,如催乳素和雌激素水平的變化。
許多女性在產後會經歷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挑戰。例如,產後可能會有體重變化、睡眠問題、產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這些都與身體的變化和新的母職角色壓力密切相關。

-
產後抑鬱、精神病與生育創傷
產後抑鬱(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產後抑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發生在分娩後幾周到幾個月之間。可能包括疲倦、食慾喪失、失眠、對嬰兒的興趣減少,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產後抑鬱的成因複雜,可能與荷爾蒙變化、社會支援不足、生活方式變化以及個人歷史等因素有關。儘管這種情況在產後初期較為常見,但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對母嬰關係和母親的整體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PPP):產後精神病是一種較為罕見但嚴重的精神障礙,通常發生在產後幾天或幾周。它的症狀可能包括幻覺、妄想、極度焦慮、混亂甚至暴力行為。
產後精神病通常需要緊急醫療干預,常常需要住院治療。它通常與更為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如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的病史。產後精神病是產後精神健康中最嚴重的一種表現,且對母親和嬰兒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生育創傷:
生育創傷是指母親在分娩過程中經歷的身體或心理上的創傷。身體上的創傷可能包括分娩過程中的劇烈疼痛、撕裂傷或產後恢復困難。心理上的創傷則包括分娩過程中的恐懼、焦慮或對分娩經歷的負面回憶。
這種創傷不僅限於分娩過程,還可能對母親的情感和心理產生持久影響,如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生育創傷可能導致母親對分娩產生恐懼,甚至影響她對新生兒的照顧和母嬰關係的建立。
-
一個全新的概念:產後繁榮
近年來,圍產期心理學研究也開始將關注點從不良適應的方向,擴充套件到母性中的積極方面,主要目標是識別可能展現轉變性自我成長和正向發展的母親。
研究邀請了467位初產婦和經產婦填寫一些關於幸福感、情緒、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功能的調查表。研究發現,媽媽們在育兒上期望得到更多獎勵,而不是付出更多代價。
此外,研究發現了一群特別的“高度滿意”媽媽,她們無論是產前還是產後,情緒都非常積極,而且負面情緒逐漸減少,積極情緒則逐步上升。
這些“繁榮”的媽媽們,把育兒壓力看成了成長的機會,她們不僅積累了更多的正能量,也減少了負面情緒,甚至在面對挑戰時,往往採用更積極的應對方式。
這個研究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產後繁榮”(Postpartum Flourishing),強調了母親如何在育兒過程中實現積極適應和成長,是一項將積極心理學與母性視角相結合的獨特探索。
-
圍產期的危機干預與心理支援
妊娠終止:無論是因醫學原因(如胎兒重大畸形或母體健康問題)還是因其他因素(如選擇性墮胎),妊娠終止可能帶來情緒上的巨大沖擊,如悲傷、罪惡感、焦慮等。圍產期心理學幫助母親和家庭處理這些情感反應,並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預。
新生兒早夭:當新生兒因早產、疾病或其他原因早夭時,父母可能會經歷深刻的哀傷、愧疚、焦慮等情緒。圍產期心理學著重於如何幫助父母應對失去孩子的痛苦,並提供相應的心理輔導。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對於許多夫妻來說是一個長期的心理壓力源,可能帶來沮喪、焦慮、沮喪等情緒反應。圍產期心理學研究如何幫助夫妻在面對不孕問題時保持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導和支援。
輔助生殖:雖然輔助生殖技術(如試管嬰兒、人工授精等)為無法自然受孕的夫妻提供了生育的機會,但其過程可能帶來不確定性、焦慮、壓力等心理困擾。
在生理方面,輔助生殖常伴隨著激素治療、卵巢刺激和卵子採集等過程,可能導致激素波動、水腫、體重增加,甚至引發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OHSS)。多次取卵還可能對卵巢造成損害,增加未來卵巢問題的風險。
圍產期心理學關注如何在輔助生殖過程中提供心理支援,幫助應對治療中的情感起伏。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職角色
母職角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顯著的差異,受到文化價值觀、社會規範、歷史背景、經濟條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每個文化對於母親的期望、責任、行為模式和母嬰關係的構建都有其獨特的理解和要求。
在許多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地區,母職角色往往強調個人主義、獨立性和家庭的平等。母親被期望既能在家庭中履行養育責任,也能在職場中有所建樹。
許多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提倡“積極育兒”(active parenting)理念,鼓勵父母(包括母親和父親)參與孩子的各個方面的成長和教育。同時,現代西方社會越來越強調母親的自我實現與職業發展,認為母親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目標不應因育兒而被限制。
然而,這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例如,母親在職業和家庭之間往往面臨雙重壓力,需要在事業成功與育兒責任之間找到平衡。此外,西方國家的母職角色通常受到性別平等理念的影響,逐漸看到更多男性在家庭責任中的積極參與,如共享育兒和家務。
在許多東方文化中,母親的角色通常與家庭的傳統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緊密相關。比如在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國家,母親被看作是家庭的中心,肩負著養育子女、照顧家庭成員、維護家庭和諧的責任。傳統上,母親往往是無條件奉獻的象徵,家庭和孩子的福祉優先於她自己的需求。
在這些文化中,母職角色通常受到較高的社會期待,特別是在孩子教育和家庭責任方面。許多文化強調母親的“犧牲精神”,認為母親應該以家庭為重,個人成就較少被看作重要。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尤其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職業機會的增加,母親的角色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年輕一代中,越來越多的母親開始尋求職業與家庭之間的平衡,傳統的母職角色正逐步被現代育兒理念所挑戰。
相關書籍推薦
No.1

Finding Your Way with Your Baby:
The emotional life of parents and babies
一本深入探討父母與寶寶情感生活的書,極具啟發性和實用性。書中不僅分析了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情感挑戰,還幫助父母理解嬰兒的情感需求及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作者透過豐富的案例和理論框架,讓父母們更加意識到嬰兒情感發展的重要性,強調早期關係對寶寶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
No.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erinatal Psychology
(Oxford Library of Psychology)
一本深入且全面的學術資源,適合學者、學生和臨床工作者,專注於分娩過程中的情感和心理體驗。這本手冊詳細描述了與生育相關的典型生物學、情感和社會心理變化,同時也探討了各類病理現象。
書中的章節提供了有關生育過程中的正常心理和生物學變化的基礎知識,幫助讀者理解情感和心理適應不良的研究。特別的章節探討了影響新父母在過渡到育兒角色時的各種情境因素,全面涵蓋了圍產期心理學領域的研究。
No.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erinatal Distress
一本專為孕產期女性的情緒困擾提供了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應用策略的實用指南。作者Amy Wenzel和Kleiman打破了CBT僵硬和侵入性的常見誤解,詳細闡述瞭如何靈活地將CBT技術應用於孕期和產後女性的情緒調節。
書中結合了大量實際案例,讓從事產後心理支援的專業人員能夠輕鬆理解並迅速上手。無論是治療抑鬱、焦慮,還是其他情感困擾,這本書都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並幫助他們在支援性環境中有效地整合CBT的結構和策略。
本書不僅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寶貴資源,也為希望瞭解產期情緒管理的讀者提供了深入的見解。對任何想要掌握如何在孕產期支援女性情感健康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對圍產期心理學感興趣?快來預約諮詢iWanna導師吧~全網垂直心理學:80+節免費好課,25000+小夥伴正在關注!
Schaffir, J. (2016). B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In A. Wenzel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erinatal psychology (pp. 26–3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
iWanna也為正在申請的大家提供1v1心理留學生涯規劃諮詢課時包服務。最後祝大家可以順利度過申請季,收到自己心儀的off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