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角度看,為什麼大多數散戶是賠錢的

我上一篇文章《果然軟了,今年還得看銀行股!》再次吹噓銀行股,並說第一個利好是蘇州銀行近期肯定上漲。果然,1月16日蘇州銀行上漲2.66%收盤8.09元,已經超過了8.05元的強贖價。
如果早盤買入,這幾天吃三個點的利潤是沒問題的。
可惜啊,我不能買。因為我早已超槓桿,如果賣出手裡的其他銀行股買入蘇州銀行,總金額就會減少,所以我只能持股不動。
1月16日大盤總體表現尚可,七三行情,銀行板塊又漲了0.83%,比上證的0.28%漲幅要高,挺好。老鄧堅持認為至少春節以前銀行不會差,這意味著除非普漲,否則其他板塊恐怕不會太好。
好了,今天談一個重要話題:從管理角度看,為什麼大多數散戶是賠錢的。
請注意,我說的是散戶整體。都知道A股基本上是一賺二平七虧,往往是從漲跌本身來研究。但我近期學習管理學,發現從管理角度也可以解釋這個問題,而且更深刻。
本文很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我們對決策的洞察

買入賣出股票,屬於不確定型決策。因為你不知道以後是漲是跌,誰都沒有100%的把握。
在管理學中,對於不確定型決策,有悲觀決策法、樂觀決策法、折中決策法、最大最小後悔值法、同等機率法等多種方法。我介紹其中兩個,因為這對炒股很有意義。

為避免枯燥,我還是舉例說明吧。比如某個工廠,現在有三套方案:

1、改進原有的生產線。此時有三種可能的結果:(1)銷路好,未來可掙1000萬元。(2)銷路一般,未來可掙600萬。(3)銷路差,未來虧損300萬。
2、新建全新的先進生產線。此時也有三種可能的結果:(1)銷路好,未來可掙1500萬元。(2)銷路一般,未來可掙400萬。(3)銷路差,未來虧損600萬。
請注意,新建全新的生產線,在最好的情況下,利潤肯定更多;而如果銷量一般或者很差,利潤將更少,或者虧損更多。這也正常,因為新建生產線的“沉沒成本一般高於改進原有的生產線,所以如果銷量好的話,由於可變成本相對較少,所以利潤更高,但如果銷量不行,利潤就會更少,或者虧的更多。
3、生產外包。也就是當二道販子,完全不承擔生產線成本。此時也有三種可能的結果:(1)銷路好,未來可掙500萬元。(2)銷路一般,未來可掙200萬。(3)銷路差,也能掙100萬。

如果你是廠長,你該如何決策呢?

也就是說,你是改進生產線,還是新建生產線,抑或完全外包?

如果你對未來很悲觀的話,大概會外包吧。因為無論未來怎樣,你最差也能掙100萬,完全沒有虧損的可能。就讓別人虧損去吧。
這就是“悲觀決策”:你不圖多賺,只求穩賺,能賺錢就行。缺點是你看錯了未來,別人賺得盆滿缽滿,你可能後悔不迭。
但如果你對未來極為樂觀,肯定會新建生產線,因為如果未來銷量不錯,你將獲得最大利潤:1500萬元。
這就是“樂觀決策”:你總想賺得更多。
因為絕大多數人總想多賺錢,所以在決策中,就會偏於樂觀決策。
或者說,人性中的貪婪或者“雄心”,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決策,讓我們偏於大膽或樂觀。
設想一下,假如上面那個工廠處於某個行業,這個行業中有100家這種工廠。那麼,100個廠長從總體上看,會怎麼決策呢?
肯定是偏樂觀的吧。

如果整個社會,對這個行業的產品非常需要,未來供不應求,或者非常不錯,那麼,當大多數廠長做出偏於樂觀的決策時,他們也將賺得更多。

但很遺憾,長期來看,這種情況就算有,也往往是曇花一現。供給和需求將保持動態平衡,因此當大多數廠長做出偏向樂觀的決策時,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比如,當絕大多數廠長都做出“新建生產線”的決策後,未來的結果很可能是虧損600萬元 —- 這導致了最大虧損。
因為大家都在新建生產線,都在投入新技術並擴大產能,導致市場供大於求,最後只能打價格戰或者根本賣不出去。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偏於樂觀的決策,會導致虧損,或者利潤減少。
瞭解了這個管理學的知識以及人性,這要求我們在對未來進行決策時,一定要適當偏保守。
可惜的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40年,很多老闆的決策,至少是在五年或十年前吧,仍然偏於樂觀,這就導致後來的虧損甚至破產倒閉。
在股市上,散戶也總是容易做出更加大膽、追求最大收益的決策,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追強勢股,或者高槓杆買股票。但長期來看,越是這樣,虧損就越多。
簡單來說就是:越大膽的決策,虧得就越多。
最極端的就是高槓杆買強勢股。比如,五倍槓桿買入已經大漲的股票,為什麼散戶會這樣呢?因為股票趨勢看起來不錯,貌似還會繼續大漲。所以短線高槓杆追強勢股,貌似可以賺得更多。
但從統計角度來看,已經大漲的票,未來的漲幅,從機率上說,肯定是小的。相反,未來下跌反而是大機率事件。
於是,高槓杆追強勢股的散戶將虧損累累,甚至爆倉清盤。
就算不爆倉,在不斷下跌的壓力下,散戶的心態容易崩潰。臨近爆倉之前,散戶為了避免爆倉,就會低位賣出股票,相當於割肉。這時,就算還能買入其他股票,總金額也少多了。這意味著未來必須獲得大得多的漲幅才能回本。可這從機率上看本來就極小。

這麼幾輪下來,虧得一塌糊塗。

自從引入了融資融券機制,大多數散戶就是槓桿鉅虧的。
而主力或者莊家,以及其他極少數散戶,吃的就是這些鉅虧散戶的肉。

大家知道“二八定律”吧,這裡我說一個:

雖然70%的散戶是虧損的,但是,80%的虧損,是20%的散戶貢獻的。
這20%的散戶,就是決策極為大膽、樂觀的散戶。
我在《A股真的要瘋?精彩的故事真叫多!

》中舉的幾個例子,屬於20%散戶中更加瘋狂的少數人,但他們絕不罕見。

但很遺憾,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等這些散戶認識到這一點時,往往已經虧完了。

而下一次帶著新進資金重新入場時,由於想翻本的心理,導致他們做決策時同樣傾向於大膽。於是,就會不斷虧損。
所以這個市場上,總有那麼20%的散戶,貢獻給別人絕大部分利潤。
他們在不斷往這個市場裡扔錢,養活其他機構和散戶。

早知如此,當初做決策時,就不能保守一點嗎?

我甚至覺得,自從引入了融資融券機制以後,股市中的贏家,賺的就是這幫“傻大膽”的錢。
一隻股票為什麼短期衝高然後回落?因為“傻大膽”們覺得這是強勢股,於是紛紛買入,導致幾分鐘脈衝上漲。於是主力或量化就大量賣出,把“傻大膽”們套在高位。以後再不斷大跌或陰跌,逼“傻大膽”們割肉。如此迴圈往復。
比如,請注意是比如,大家都覺得銀行股漲得慢,每天經常不到一個點的漲跌實在沒勁,大多數時候像死魚一樣。都知道銀行股分紅高,但很多人瞧不上這些分紅,總想在別的股票上賺更多。
但長期來看,長拿銀行股不僅可以吃到豐厚的分紅,而且股價也會慢慢上漲。
當你瞧不上銀行股每天極小幅度的漲跌時,摸摸你的心口,你是不是傾向於做出更大膽、更樂觀、但實際上會導致更大虧損的決策?
這裡我只是拿銀行股來舉例,沒別的意思哈。
回到巴菲特。很多人還是沒有充分理解巴菲特的三條建議:
1、保住本金。
2、保住本金
3、記住前兩條。
巴菲特就是告訴散戶,一定要充分保守:保住本金是第一位,賺錢是第二位的!
可惜很多人進入股市,想的就是怎麼多賺錢。不知不覺中,決策越發大膽,最後連本金都保不住了,甚至傾家蕩產。
長期來看,相對保守的散戶,可以享受長久而穩定的盈利。
但做出更加保守的決策,和人性確實是衝突的。
就像上面那個工廠。我覺得廠長如果做出“新建生產線”的決定,一定要必須保證以下兩條:
1、未來市場前景看好。
2、這個行業的其他絕大多數企業,還看不到這一點。也就是說,敢新建生產線的工廠,是極少數。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是,當市場前景看好時,絕大多數工廠都會擴大或新建產能,就像過去的彩電、光伏,以及現在的新能源車行業一樣。
所以這些老闆們,其實仍然是散戶思維。
樓市也是一樣。政府總想著多賣地。但當土地被一塊塊賣出,市場上的房子越來越多時,房地產老闆們如果在幾年前就有充分的預見性,早就該及時收手,甚至退出這個行業了。
回到股市。老鄧能給出的建議是:股市中的決策一定要偏保守。在今天的大環境下,決策更要偏保守。
記住巴菲特的話吧:保住本金是第一位的。
兵聖孫武早就說過: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也就是先保證自己不可戰勝,然後等待敵人露出破綻。
孫武打仗,其實是很保守的。可惜他留下來的精彩戰例不多,當時楚國太差了。後來出了個“兵仙”韓信,韓信喜歡露出破綻,引誘敵人來攻,期待敵人露出更大的破綻,然後擊敗敵人。
韓信是牛逼,但幾千年來只有一個韓信。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先守穩自己,再等待敵人出破綻的,只是白起、李牧更重視殲滅戰。尤其是白起,膽子更大,但他的奇襲都是在穩操勝券的基礎上,而不是豪賭。白起並不是賭徒,他後來不想去打邯鄲就是這樣,因為他覺得根本沒有把握。只是白起的殲滅戰太多,讓人們覺得他好像只是膽大狠辣而已。相比之下,廉頗、王翦顯得更保守,其實本質上他們差不多,廉頗、王翦在進攻時同樣摧枯拉朽。
說遠了說遠了
回到股市,天天研究強勢股的散戶,從整體來看,戰略上已經輸了。
因為強勢股的未來就是大幅下跌。散戶研究並買入強勢股,無非是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這種刀口舔血的策略,其實是最差的策略。
多少個做短線的散戶,才能養出一個北京炒家?而北炒是有渠道優勢的。散戶研究強勢股去和北炒這種人或機構去搏殺,輸面之大,不可想象,等於不斷拿肉去餵養北炒這種人。
一聲嘆息。
老鄧文章,幾天一篇。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