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一場小規模的開發者評測局悄悄展開,評測的物件是一個連中文名都還沒有,只有英文代號ModelScope的新平臺。
那時候連大模型都不流行,更別提模型開源社群。但就是這樣一個沒做什麼傳播的評測,卻在不到三週時間裡迅速吸引來了四五十萬的瀏覽量——雖然這些開發者水平“參差不齊”,但他們對開源AI模型的渴望,成為了社群爆發的第一個訊號。
2025年6月30日,首屆魔搭開發者大會現場人頭攢動,這個曾經只有英文代號的“冷門”平臺,如今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AI開源社群。
在接近3年的時間裡,伴隨著AI技術、生態、應用的飛速發展,魔搭社群託管模型數量從最初的300個激增到超過7萬個,增長超200倍;開發者數量從2023年4月的100萬擴充套件至如今的1600萬,增長16倍;貢獻機構從最初的100多個發展到超過500家。

但更深層的變化在於,魔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阿里的專案”。
有意思的是,在這場萬人矚目的開發者大會中,周靖人不再以阿里雲CTO的身份出現,而是以魔搭社群發起人的身份與開發者對話。這種身份標籤的微妙變化,折射出魔搭三年來的改變。
走進大會現場的展區,比主會場內還要熱鬧,展區幾乎集齊了當下所有主流模型廠商——騰訊混元、位元組Seed、百度飛槳、MiniMax、階躍星辰、DeepSeek等,以及谷歌、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巨頭。這些原本可能是競爭對手的企業,如今都成為了魔搭社群的重要貢獻者。
“今天不管是我們阿里,還是騰訊,還是其他主流公司,包括DeepSeek等,都是魔搭社群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周靖人對矽星人說道。當被追問這些模型是如何上傳時,他的回答很直接:
“都是機構自己上傳的。”
在這三年的時間裡,魔搭不僅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壯大,更重要的是從“阿里的魔搭”轉向“開發者的魔搭”,努力變成一個開放、中立、非盈利的開發者社群,想成為所有人的魔搭。
1
從“叫好”到“叫座”
魔搭剛剛成立的時候,更像是一個精英技術的集中展示平臺。
當時達摩院將300多個經過驗證的優質AI模型徹底開源——這些曾經被嚴格保護的頂尖演算法,其中包括150多個SOTA模型,突然間變得可以自由使用。那時候的魔搭主要在解決一個技術門檻問題:讓開發者能夠透過簡單的操作直接體驗AI模型效果,讓複雜的模型呼叫和最佳化過程變得簡單易行。
但這種模式本質上仍然是單向的技術輸出。達摩院拿出自己五年多來投入巨資研發的核心技術資產,開發者們獲得前所未有的技術使用許可權,然後根據各自需求進行應用。魔搭更像是一個頂尖模型的匯聚平臺,一個由技術專家主導的專業社群。開發者與平臺之間的關係相對簡單:下載、使用、各取所需。

隨著AI應用需求的複雜化,魔搭在服務範圍上全面擴張。從單純的模型託管,魔搭逐步發展成了覆蓋模型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體系——資料處理、模型開發、應用構建、推理最佳化、部署運維,每一個環節都配套了相應的工具鏈。
這種擴張背後是被開發者需求的改變推動的。
早期的魔搭主要解決模型訪問問題,讓開發者能夠快速下載和體驗模型。但隨著AI應用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開發者的需求開始呈現多元化特徵:他們需要高質量的資料集來訓練模型,需要便捷的調優工具來改進效能,需要穩定的推理服務來支撐應用執行,也需要可靠的部署方案來實現商業化落地。單純的模型下載已經無法滿足這種全流程的技術需求。
技術覆蓋面也在變化。
從最初主要聚焦語言模型,魔搭的技術版圖逐步擴充套件到LLM、對話、語音、文生圖、圖生影片、AI作曲等多個垂直領域。這種擴張緊跟AI技術發展的時代脈絡——當AIGC成為行業熱點時,平臺迅速增加了AIGC專區;當多模態應用興起時,相關工具鏈得到系統性完善;當端雲協同成為技術趨勢時,開始提供專門的端側模型支援。開發者需要啥,這個平臺就會趕快提供啥。
進入2025年,一個重要的動作是MCP廣場的推出。
當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成為AI應用開發的新技術標準時,魔搭不再只是等待內容上傳的被動角色,而是主動構建相關的服務生態。平臺不僅提供MCP服務託管,還為第三方平臺整合提供開放介面,並積極推動新型MCP應用的孵化開發。目前MCP廣場匯聚了數千款服務,包括支付寶、MiniMax等知名廠商的獨家首發服務。
魔搭的社群文化在這個過程裡也建立起來。從魔搭內部試運營時期就開始萌芽的評測文化,如今已經成為這個社群最重要的特點。
在上線最初,就有開發者為一個模型撰寫萬字長文的深度評測,讓開發它的演算法工程師深受鼓舞——這在過往的技術生態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只有那些最具明星效應的演算法模型,才可能享受如此熱烈而深入的專業討論。
三年後,這種評測文化已經演化成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評判體系。開發者們不僅使用模型,更會主動分享使用心得,提供改進建議,甚至基於原有模型進行二次創新和深度定製。這種從被動使用到主動評價的轉變,反映了開發者群體專業能力的提升,也體現了社群生態的成熟。
正如周靖人所觀察到的現象:“模型的釋出往往會講到今天我模型的某一項能力怎麼怎麼強,但今天大家要關注的不是我們釋出時模型能力怎麼樣,而是要在模型使用過程中是不是更加魯棒,是不是能解決實際問題。”
魔搭開始從“叫好”變得“叫座”了。
1
中立成為一種必然
從結果來看,魔搭走向中立也是發展過程中自然演進的結果。背後是AI產品的創新從由平臺主導,變成了由開發者發起。
最明顯的訊號來自創新生態的自我迴圈。周靖人在交流時稱:
"我們建議一些投資圈的朋友也可以積極在魔搭上看到一些新的可投資的專案,正因為今天有大量新穎的想法,很多的產品技術創新也在魔搭社群上發展起來了。"

開發者們在這裡不再滿足於簡單地呼叫現有模型,而是透過模型的組合、微調、二次開發,創造新的應用場景。從基礎模型到實際應用之間存在的巨大創新空間,正在被廣大開發者的創造力系統性地填補。每一天都有新的想法、新的產品技術創新在這裡湧現,這種活躍度已經不再依賴於某個明星模型的釋出,而是來自於整個生態內部的自驅動力。
在現場,我們發現了一個細節:一位開發者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著另一位開發者,他要感謝對方——因為他使用了那位開發者上傳的資料集參加比賽,並最終獲獎。這種開發者之間的直接互動和價值創造,是魔搭魅力所在。

平臺不再是創新的主導者,而是創新的激勵者和支持者。真正的創新主體,已經轉移到了開發者身上。當平臺的價值不再取決於自身投入了多少資源,而是取決於開發者能夠在這裡創造多少價值時,中立就成了維持生態平衡的必然選擇。
這種轉變也清晰地反映在參與者構成的變化上。從最初的達摩院主導,到如今騰訊、位元組、百度、DeepSeek等各大廠商的主動參與,魔搭正在成為一個多方共建的開放平臺。各方的加入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貢獻,這種多元化參與本身就要求平臺保持中立立場。
當然,從阿里起源的魔搭社群能否真正走向中立,如今只是個開始。HuggingFace本身就是中立機構,而魔搭如何處理自己原有的“企業屬性”,可能不僅需要技術和運營層面的努力,更需要不停建立整個生態對其中立性的認可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