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博物館,無非為個儀式感

中國孩子很可憐,大人們去KTV、麻將館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中國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通常都是學習知識。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遠舉

現在的博物館越來越熱,想要參觀都要預約。這當中熊孩子大鬧博物館的新聞也越來越多。孩子哭,家長惱、遊客怒,幾方不討好。
帶著七八歲、十來歲的孩子去博物館,是一件沒有太大意義的事。
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到處翻書看,其中包括《父母必讀》。這本雜誌現在還在,它創刊於1980年,是一本普及優生優育觀念的雜誌。而優生優育,是一個獨生子女政策之後才在中國流傳的概念。
記得裡面有篇文章,介紹了一對夫妻怎麼帶孩子的——現在想來就編的。有個場景就是,晚上教育完孩子,孩子睡了,夫妻倆還不睡,打開臺燈準備備課,因為明天要去動物園。父親拿出一張卡片,上面畫了一個獅子,原來這一次去動物園,重點是看獅子,獅子的習性,產地,怎麼介紹,相關知識都要準備一遍。

那是80年代第一代面對獨生子女的家長,他們張皇無措,又開始有了點額外的錢。那時的家長,精力和錢,還沒有被鋼琴、培訓班佔滿,他們又不能多生孩子,家長總要做點什麼來彌補損失感。
知識階層的父母開始尋找專業指導,而那個時代的作者也只能編出:去動物園,一定不能為玩而玩,一定需要邏輯,有重點,要備課。貧窮和時代限制了他們的想象,他們還不能想出遊學、程式設計、博物館、藝術、冰雪運動。但這個精髓流傳下來了,不管是遊學巴黎,還是去清華朝聖本質仍然是一樣的,那就是獨子時代的精養觀。
對於七八歲、十來歲的孩子,極少數情況,是孩子本身有足夠的知識,也有興趣;少數情況,是父母喜歡,自己想去看,順便帶著孩子去看,捎帶講解一些,為他以後理解這些東西提供種子。大多數情況,家長也不喜歡,孩子也不喜歡,強迫孩子去,只因為“大家都去,可以學知識”。
中國孩子很可憐。中國的大人們去KTV、打麻將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中國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通常都是學習知識。凡是能學習知識的事情,才是能做的,否則就不能做。
中國的孩子打遊戲,也要找一個理由,80年代是可以開發智力,現在是可以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如果說僅僅是玩、娛樂,那是萬萬不可以的。那麼作為一個可以學習知識的典型,博物館就成了家長旅遊必然打卡之地。於是乎博物館人山人海,哭鬧與講解同沸,文物與玩具同展。
去博物館,家長的目的是讓孩子瞭解古人的生活。但孩子對那些器皿、紋路沒有興趣。博物館本就不是一個吸引孩子,讓孩子有心流有興趣的地方,所以他覺得無聊、找碴、哭鬧的機率更大。
博物館是一個需要知識的地方,要看了書,有一定了解,再見到博物館的實物,才會產生“哦,原來是這樣的”。這是一種自我認可的過程。
即便聽到講解,聽到新的知識,自己的知識框架也一定能夠理解這些東西。所以與其說參觀博物館是去學知識,不如說是去檢驗、啟用自己的已有知識。所以博物館的知識是一種塑造自我,自我實現的知識,但孩子沒有這個需要。
有人會反駁,說我帶孩子去博物館,就是看看漂亮的、美的東西,去博物館,未必是學習歷史,而是審美情趣的培養。有些文物非常精美,皇家的奢侈品,不進博物館,他們一輩子都看不到。
再好的古代陶瓷,都比不上現代工業的技術;再好的古代工匠,都無法比擬數字機床加工出來的精度。對藝術、古董審美,獲得愉悅,這不是單純的審美,它仍然是一個基於知識的學習、理解、印證、進而獲得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
這是高階理性活動,不是小孩子能懂的,即便他們能懂,他們也不感興趣。你讓小孩子去看維納斯,小孩子肯定說,維納斯有啥好看,手都沒有,恐怖。
其實,家長又何嘗又能欣賞?看到博物館裡的永樂大典,可能有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西方科技,相對論都是這本書裡寫的,然後被外國人偷去了。
陳丹青說“藝術就是裝逼”,這種說法很辛辣,甚至可以說偏激。但作為一個個體,透過自我審美提升,以達成自我實現,將自己與他人區別開,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某種程度上,用一個裝字形容,也不無道理。
以中國人的文化結構來說,去博物館這樣的地方,會有那麼熱嗎?以前博物館沒那麼熱。現在的熱潮無非是走馬觀花,擠進去,單手咔一張就走,完成一種文化朝聖、觀念朝聖的儀式。但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需要。孩子沒有用自己來實現自己的需要。這些儀式對孩子來說就沒有意義。
可能有人會反問,一個文化不高的家庭,是不是不能培養,培養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他們從小帶孩子去博物館,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這也是錯嗎?這當然不是錯。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強迫,而且並不能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對於他們的功利性的目標來說幾乎沒有效果。
其實,很多時候和家長美好的願望恰好相反,小時候進去了,在哭鬧和反抗中強制進行了教育,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長大了,初中高中有了歷史和地理知識,能確立自己人生興趣的時候反而不去了,因為“去過了”,甚至因為童年不好的印記。
相比以歷史為主的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天文館、軍事博物館就更好。因為更鮮活、更動態,更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孩子自然也更喜歡。
在西安停留一天,我會選擇帶孩子去華山,而不會去西安博物館。去華山她可能記一輩子,想起來都是快樂的。去博物館,對於完全看不懂的東西,她肯定會忘記。如果她以後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她多的是機會去看,博物館就在那裡,不會有遺憾。
手機上可以看博物館,但手機上不能爬華山,不能體會那種努力之後,大汗淋漓,看到日出的感覺。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更珍貴。多年之後,當孩子成年了,到一個城市出差,閒暇時間順便走到博物館看看展品。一邊看,一邊不斷說,哦,原來這個東西是這個樣子的。這才是一個正常的和博物館互動的過程。
有人會說,這不矛盾,我既去省博又去爬山。“要不要”的是非題,總是好回答的:都要。但選擇題不容易回答。實際上這個選擇題背後是:什麼對一個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是文化朝聖、歷史知識,還是健全的人格。
回顧:
作請新增微信:bdd666555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