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碩士&加州伯克利本科,聯合創立AI教育平臺,登上TEDx與“最強大腦”舞臺的她有著怎樣的高能人生

【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正文 
 從社會學到“最強大腦”:策略的力量 
Cassie目前是一名AI教育領域的創業者,致力於研發AI賦能的教育產品。而在此之前,她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社會學,本科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深造,攻讀教育學碩士。
從社會學到教育學,再到AI,她的求學與職業軌跡看似跨度巨大,但在她看來,這一切始終圍繞著同一個核心——探索人類及社會的潛力邊界
“我從高中開始就對哲學和社會學特別感興趣。哲學、心理學往往關注個體的道德、價值觀與行為模式,而社會學則站在更高的維度,研究所有個體的認知與行為如何共同塑造社會。我之所以選擇社會學,是因為它能讓我理解人是如何做決策的,以及這些決策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她回憶道。
然而,在研究社會學的過程中,Cassie逐漸意識到,這門學科的研究範疇主要集中在歷史與現實,它分析的是人類社會如何演變至今,而非如何塑造未來。
“我一直在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的變革動力究竟來自何處?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教育。教育是影響個體成長和社會結構變遷的核心變數。”因此,她在研究生階段轉向教育學,希望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探討教育如何塑造未來。
至於為什麼最終選擇了AI與教育的結合,Cassie認為,AI是技術變革的下一個時代,就像網際網路曾經帶來的革新一樣。而教育則是塑造未來個體的關鍵。“AI改變的是科技,教育改變的是人類個體,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影響力將是巨大的。”
許多觀眾認識Cassie,或許是透過《最強大腦》這個舞臺。社會學背景的她,如何在一場以邏輯和計算為核心的競賽中突圍?Cassie的答案是:策略、訓練與認知的結合。
人的智力並不僅僅取決於天生的聰明程度、反應速度或記憶力,更關鍵的是策略。”她解釋道
在大學階段,她曾認真考慮申請法學院,並接受了大量邏輯訓練,而這種訓練幫助她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迅速找到最佳解法。“雖然我沒有數學或計算機背景,但我可以透過策略彌補知識層面的劣勢。”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輪線下比賽的經歷。當時,她人在國外上網課,受時差影響,常常凌晨四五點才下課,而比賽在早上九點開始。
“那天我的狀態很差,幾乎一夜未眠,但因為多年的訓練,我的思維已經形成了慣性,即使精力極低,依然能快速找到解題策略。”
整場比賽持續到下午四點,經過四五輪不同形式的競賽,她仍能保持高效的思維輸出。這讓我意識到,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表現,並不只是由天賦或即時狀態決定的,長久積累的訓練,才是關鍵。”
在Cassie看來,《最強大腦》雖然是一場競賽,但歸根結底,它仍然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它不是單純的考試或能力測試,而是一個需要亮點、需要選手之間互動的節目。”
在參與的過程中,她對節目環節的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這不僅僅是對智力的考驗,更是對人性的挖掘。“它的趣味性遠大於一場普通的學術競賽。”
事實上,Cassie最初決定參加節目時,曾遭到朋友的勸阻。面對外界的質疑,她有自己的一套心態調整方式。
“首先,我不會盲目接受別人的判斷,而是會理性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例如,我的策略能力強,記憶力不錯,但數學和空間感可能不是優勢。如果經過評估,我認為自己至少有30%的機會能走到最後一輪,那我就會去嘗試。”
其次,她從小在一個充滿支援和鼓勵的環境中成長,父母給予了她足夠的心理能量,讓她形成了對自己的無條件認可。
“18歲以後,我意識到正面的激勵對於心理能量的重要性,所以我開始刻意培養‘誇誇自己’的習慣。”她曾經每週記錄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讓自己保持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今,她把這個任務交給了GPT,每週讓AI幫她總結自己的成就,並給予正面的反饋。
正是這種自我認可,讓她在面對挑戰和挫敗時,能夠迅速調整心態。“在《最強大腦》的比賽中,我雖然比其他選手更早被淘汰,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對自己的評價。在那個環境下,我可能還不夠強,但這不意味著我不夠好。”她的語氣平靜而堅定,“無論如何,我始終相信自己。”
 勇敢選擇,塑造未來 
在一次難忘的晚宴上,Cassie有機會與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Dr. Sharpless交流。那天夜色已深,天空飄著細雨,她在路上偶然遇到這位科學家和他的夫人。兩位年邁的老人步履緩慢,她便和同伴一起扶著他們走向車子。在這段短暫的旅程中,她聽到了他們的人生故事,令她深受觸動。
“他們並不是出身名門,反而來自美國中部一個普通的小城市。在他們的年代,考上大學的人很少,甚至很多人對大學沒有概念。”
Cassie回憶道,“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斯坦福,覺得這個學校看起來不錯,就決定申請,最終跨越了幾千公里,從未踏足過的美國西海岸。”
後來,Dr. Sharpless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甚至收到了來自世界頂級大學的教授邀請。然而,他卻毅然選擇留在自己的學校,堅持在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工作,而非追逐名聲或名校的光環。
“在當時的環境下,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去哈佛、MIT、普林斯頓做教授是最正確的決定,可他卻相信自己的判斷,選擇了一條更不被理解的路。”Cassie感慨道。
這個故事給她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勇敢地做決定,並且相信自己的判斷,往往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
在哈佛畢業後,Cassie選擇裸辭創業,進入AI教育領域,獲得了微軟加速器的支援。這一決定並非偶然,而是她長期思考的結果。
“18歲時,我最想要的是成為一個受人喜愛的明星,所有人討論我的妝容、穿搭,甚至模仿我的一舉一動。”她坦言,“我還認真去學了表演,希望成為那樣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並不是被關注,而是能夠影響他人的價值觀。
這種認知的轉變發生在她參加《最強大腦》之後。比賽結束後,她持續在自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見解。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私信——一個高中生告訴她,從高一到高二,他一直關注她的內容,並受到觸動,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學習狀態。
我當時特別開心,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影響力——不是被人討論,而是能夠切實改變另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她由此堅定了自己的方向,創業成為她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
她一直知道自己要進入AI領域,但方向並不明確。於是,在研究生畢業後,她先加入了一家AI硬體公司,從事戰略規劃工作,同時尋找最適合自己的AI創業方向。
“我很快發現,AI賦能的應用比純技術開發更適合我。”在幾次機緣巧合下,她加入了一個AI教育創業團隊,正式開啟了這條道路。
然而,創業並不只是一個理想的實現過程,更是一場現實與未來的平衡Cassie最深刻的挑戰,就是如何找到一個既能賺錢、又能長期發展的商業模式,同時緊跟AI技術的演進節奏。
“你要確保你的產品既能滿足現階段的市場需求,又能適應未來三五年技術發展帶來的使用者習慣變化。”她舉例說,現在國內的高考志願填報需求很大,但幾年後,AI或許已經能夠精準匹配適合每個人的專業,到那時,使用者需求會完全改變。
“創業最難的地方,是要兩條線並行——既要腳踏實地,把產品、市場、使用者體驗做好,同時還要不斷預測未來趨勢,並及時調整方向。”她坦言,這種挑戰既複雜,又極具吸引力。
在一次AI創新大會上,Cassie獲得了許多評委的認可,同時也收到了不少建議。面對外界的反饋,她有一套清晰的篩選標準。
“首先,我絕對不會聽那些對我的產品模式、未來需求或商業路徑的否定。”她堅定地說,“因為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產品,都是在無數質疑聲中誕生的。”
在她看來,即便是行業內的大牛或頂級投資機構,也無法精準預測十年後的市場,所以真正的創業者必須足夠相信自己的判斷
但她也認為,有些反饋是極其寶貴的。“那些來自更有經驗的創業者、企業家對個人能力的評價,往往是值得深思的。”
比如,他們可能會指出,她是否更擅長投融資,還是更擅長產品打磨或市場運營。“這些建議往往能幫你更好地認清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創業,是對碌碌無為的反抗 
Cassie形容自己喜歡“戰鬥”的感覺,渴望在學業和事業上開闢屬於自己的領地。她的職業目標曾幾度改變,但願景始終如一——創造長期的影響力。
“大學時,我讀社會學,有一段時間想成為一名教授,寫出像那些偉大的社會學家一樣的著作,讓後世拜讀。後來,我想出名,想成為明星,被人關注、討論。再後來,我想成為創業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偉大作品。”她回憶道。
目標可以不斷調整,但她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想要影響他人的初心“過去的十年裡,我一直在思考,影響力究竟應該以什麼形式展現?是讓很多人關注、模仿,還是讓他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改變?”這個問題,最終將她引向了創業。
對Cassie而言,真正促使她決心創業的,是一個關於“失敗”與“碌碌無為”的思考過程。
“我曾經也糾結,創業意味著失敗的可能,意味著時間、金錢的投入,甚至可能斷送職業發展。但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過去二十多年,雖然足夠優秀,卻從未真正創造過價值。我只是走在前人鋪好的模板上,按照既定的道路前進,本質上是碌碌無為的。”她直言。
她開始問自己:“有什麼比忍受二十年碌碌無為的人生更可怕?沒有。”她意識到,只要邁出一步,無論創業的程序如何,哪怕只是向前推進一點點,都會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我已經經歷了最痛苦的狀態,那還怕什麼?只要我去創業,去創造,總會比現在更幸福。”
對仍在猶豫是否創業的年輕人,Cassie的建議直截了當——不要恐懼,任何行動都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步。
你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可能會走彎路,但只要在路上,就不會比現在更糟。”她強調,比失敗更可怕的,是停滯不前,是嘗試幾個月、一年半載後便放棄。創業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試錯的過程,你唯一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始終在向前走。”
如果要給五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Cassie希望告訴自己:“謝謝你一直保持勇敢和好奇。”
她始終相信,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感性主義者”,希望去體驗世界上最極致的事情,而創造價值和影響力,是她所能想象的最極致的體驗之一。
無論你現在走在怎樣的道路上,都一定經歷了五年前的自己未曾見過的風景,遇見了新的挑戰、新的人。這些經歷,無論好壞,都是你人生傳奇的一部分。”她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為自己的經歷感到驕傲,始終相信自己在創造的價值。
從哈佛的課堂,到創業的戰場,Cassie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卻始終未曾改變初心。她知道,比失敗更令人恐懼的,是一生都沒有嘗試去創造真正的影響力。她相信,每一次行動,都是對碌碌無為的反抗,每一次選擇,都是對自己信念的堅持。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