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東亞小孩心裡,都有一扇壞掉的門

 01 
今天,我們想在全國尋找一扇破損的、屬於孩子的門。
可能是像這樣的,鎖芯被破壞了,
或者乾脆沒有鎖的門。
(圖片來源:@小宜)
可能是傷痕累累的,
有拳頭的痕跡、刀的痕跡、斧頭的痕跡。
(圖片來源:@迪迪)
(圖片來源:@理理)
可能已經變形,
門板斷裂,木頭碎屑裸露在外,
像一塊從來不被允許癒合的傷口。
(圖片來源:@日落)
之所以想要尋找這樣的門,是源於我最近的一個心碎的發現:
東亞小孩不愉快的童年裡,都有一扇壞掉的門。
為什麼這扇門如此重要?
對很多孩子來說,一扇為自己鎖上的門是他們第一次產生自我意識、自我邊界的地方,象徵著第一次意識到“我是誰”的時刻。
而這個“重要瞬間”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甚至被破壞了。
我們想要尋找那些壞掉的門,想將它們一一修補好。
如果你的身邊或記憶裡有這樣一扇門,請為它拍一張照片。然後,點選連結,向我們講述這扇門背後的故事。
我們邀請了藝術家葛宇路,作為共同行動人,和我們共同關注這個話題,並參與到我們的行動之中。
你也許不熟悉他,但你一定聽說過:北京有一條“葛宇路”。他用自己的名字給一條無名道路命名,“葛宇路”這塊路牌真實存在了三年。
他還做過許多出人意料的公共藝術實踐——比如將北京一塊寫著“東湖站”的公交站牌,搬到武漢東湖中央,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與監控攝像頭對視。
這一次,我們邀請他,是因為他同樣關心,那一扇“壞掉的門”背後,東亞小孩無法說出口的感受,關注東亞小孩,如何在規訓、期待與親密的夾縫中,捍衛一小塊屬於自己的空間。
後續,我們也會邀請到更多藝術家們,為一些壞掉的門提供創意性的修補方案。
需要被修補完好的,不只是一扇門而已。
 02 
我們找到了一些壞掉的門,想和你聊一聊這些門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扇不被允許關上的門。
@迪迪 的印象裡,小學的時候,她的門鎖就是壞的。她關不了門,也不被允許關門。她的門正對著書桌,這就意味著,她在房間裡做什麼,都會被看到。
許多人嘗試著關過這扇門。
首先是一張“有事請敲門”的貼紙,用粗字寫著,貼在門上。但幾乎都會被無視。有的會被撕下來,雙面膠的痕跡一直殘留在門上。

每一次關門和落鎖的努力,都會引來更多的爭吵。
讀者@沙沙說,她只要回到房間,關上門,門就會以各種理由被敲開——吃飯了洗澡了遞水果了催促睡覺了……每隔五分鐘,她的思路就會被打斷一次。
有時,質問也會更直接:
——你關門幹嘛?
——有什麼秘密不能讓我看?
——你是在防著誰?
她感到憤怒,我連一點隱私都沒有嗎?
結果被理直氣壯地反問:小孩子有什麼隱私。
直到某一刻,門會被暴力地砸開。
我問了許多人,發現事情的起因都很小。
在學校被孤立、被排擠,想要休息一兩天再去上學。@元一
因為回家沒有打招呼,悶聲走進房間。被要求出門一個個喊人。@沙沙
焦慮發作沒去上學,沒有按照要求立馬起床洗漱。@日落
有一些,甚至是不清的小事,只是遲了一兩秒,沒有及時開啟房門。
他們向我講起,在持續不斷的砸門聲裡的,那一份恐懼。
我不讓他進來,一直抵著門。他去找鑰匙,擰開鎖,我反鎖回去,他一直開,我就一直鎖。他一直髮火,發火完之後,在門口大罵,拿刀砍我的門。@迪迪
刀片落在把手上,一聲一聲的。我在房間裡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如果我開門,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什麼。如果我不開門,我知道鎖就會壞掉,那我以後再也沒有鎖門的機會了。@沙沙
我爸生氣了,直接拿斧頭砍我的門,門被砸了一個洞。他伸手把我反鎖的地方開啟。進來打我,逼我去上學。@元一
最後,在一片混亂中,門被打開了。
在和許多人的聊天中,每當談到這一刻,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
有位讀者以文字的形式告訴我之後的故事,
“門被破開的時候,我完全的無助、害怕、崩潰,我清楚以我的身體素質和年齡無法與他正面抗衡,我盯著有四分之一個門大的洞,看到門外怒氣衝衝的他衝我隔空揮著拳頭。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當時的感受。或許是想跳樓的心都有了。”@日落
一扇壞掉的門背後,是一個孩子難以修復的不安。
 03 
當一扇門被破壞後,很多東西消失了。
首先是安全感。一種隨時隨地可能闖入的危險。
在新門沒到之前,@日落 一直都提心吊膽,生怕有人突然掀開簾子,她的心理症狀也更加嚴重。
消失的還有信任。
@迪迪 不想時時刻刻都被別人盯著,關起門,父母總認為她在房間裡偷懶。
這樣的恐懼會一直蔓延到他們人生的其他時刻。
讀者@沙沙 28歲了,仍對聲音敏感,有人開門,她總會受到驚嚇。聽到樓道里有聲音,耳朵就會緊繃著追隨聲音消失。
一個人在家時,@元一 會鎖門,睡覺時,臥室門也會鎖。鑰匙不能放在玄關,一定要放在臥室裡。她總無緣由地擔心有壞人會進來。因此,在衣櫃的抽屜裡,放了一把刀。
在這些故事裡,和解的時刻少有。在那扇門的另一側是,是不知如何溝通、無法理解孩子的父母。
鎖門的動作被理解成,自己和他們生分了。
長大之後,@元一 重新解讀她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父母更需要孩子,而不是孩子更需要父母。他們在精神上沒有獨立。
“父母要想開啟門,得經過我同意、我去開鎖,他們才能進來,增加了一層層屏障,父母就感到不適應了。”
還有父母的不安全感。
面對孩子長大,開始需要獨立的空間,他們不知如何應對這樣“失控”的狀況。
這扇壞掉的門隔開的,不只是“東亞小孩”個人的傷痕,還有另一代人未完成的課題。
 04 
每一次採訪時,我總想和他們說抱歉,抱歉讓他們回想起這段受到傷害的經歷。
他們總對我說,沒關係,都過去了”,答案和語氣都很溫柔。
很難想象世界上最溫柔、最有共情力的小孩,去面對如此激烈的衝突。
我問他們,後來家長有修好你們的門嗎?
許多人的答案是,沒有。
但他們告訴我,他們自己修好了門。
在高考之後的兩三年,@元一 終於有機會換了門鎖。
她去網上重新買了鎖,安裝上去。用快遞紙箱將被砸爛的門洞補上。

最後在門的兩側都掛上了梵高的畫。

她發現,一切都沒有想象中難。
她說,她不想再處於一種受害者的位置了。她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從原生家庭的創傷中走出來,自己給自己當一次爸爸媽媽,把自己養一遍。
另一個故事來自 @理理
她的弟弟和父母起了一次衝突,弟弟躲進她的房間。父親砸開臥室的門,在門板上留下一個洞,之後用一張白紙蓋住。
她回家後看見那扇門,雖然洞口被遮住了,但每次路過,那個瞬間仍會回到眼前,是每一個人的傷痕。
後來她決定自己動手修補。 她查了很多牆洞裝飾的設計,買來了奶油膠、小雕塑和裝飾品,一點一點把那扇門修整好。讓那個糟糕的時刻,有一個新的記憶和開始。
她還裝了小夜燈,晚上開啟也很美。
她說,修補之前,只會想起爭吵,後來路過,竟平添幾分暖意。
這些照片給了我很多力量。我很確信那些親手修好門的人,是可以捍衛、並重建好自己的生活的。
 05 
為什麼我們想要找到更多的門,修補更多的門?
我們想讓這些過去的傷口被看到——
東亞小孩的沉默、恐懼、欲言又止。
我們也想告訴你,你足夠堅韌,足夠勇敢,有決心、有能力去修復自己的生活。那些被暴力拆毀的部分,都可以重新建立。
我們也想提出一種新的期待:期待一種更健康、更有理解與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我們也在期待一種溝通的可能,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去建立共識、建立信任、建立邊界。
我們也想對父母們做一次呼籲:不要隨意地推開那一扇門。
如何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如何正視自己的焦慮和期待,以及如何應對將這份焦慮和期待投射給孩子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課題。
是需要在推門之前學習的課題。
最後,我想再一次發出邀請。你可以點選連結,和我們分享屬於“這一扇門”的故事。你也可以聊一聊,你想如何修補它。

修補這扇門,就是在修補傷口,修補遺憾,修補關係。修補被打破的邊界、失去的信任,以及動搖的安全感。
期待這一扇門的傷口,
被修復的那一天。
你心裡的傷口也是。
撰文:又延
設計:路遙
責編:梁珂
 晚禱時刻 
理解一個東亞孩子,
從退出TA的門開始。
 東亞小孩,
 需要一扇可以鎖上的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