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11 日,有報道指出,Manus 北京辦公區僅剩十餘名員工在崗,門口已無公司 logo,公司明確表示“不再招聘”。儘管招聘平臺仍顯示有二十餘崗位在招,但實際情況與之不符。多名離職員工透露,最初因看好 Manus AI 產品前景而加入,但工作數月後不得不離開。
同日,通用 AI 智慧體公司“Manus”的官方微博和小紅書賬號的內容均已清空,今年 3 月份與阿里通義千問合作的微博也已刪除。據藍鯨報道,對於 Manus 將與阿里通義千問合作開發中文版一事,員工稱“不會繼續推進”。此外,Manus 官網顯示在中國地區不可用。
近期,Manus(主體為“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對旗下部分國內業務進行裁員。社交平臺資訊顯示,目前 Manus 在中國區的員工總數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之後,其餘員工都將會進行裁員最佳化,給予 N+3 或者 2N 的賠償。對此,Manus 方面回應:“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而在今年 6 月,Manus AI 合夥人張濤在一場活動上表示,公司已把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據悉,Manus 近期已經在新加坡本地展開招聘,崗位包括 AI 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軟體開發經理等,薪資在每月 8000 美元 -16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11 萬元 / 月,年薪超過 130 萬元。
據報道,Manus AI 研發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提及,因無法及時獲取英偉達最新 AI 晶片,其智慧體的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此外,Manus AI 創始人和部分投資人還討論過,將中國業務和國際業務完全分開的可能性,近期完成 B 輪融資後,該公司計劃將資金用於開拓新市場,包括美國、日本和中東地區。
7 月 10 日,Manus AI 創始人兼 CEO 肖弘在社交平臺發文談及搬遷一事:
“今天仍舊在 AI 的早期,為了讓更多人用上而放棄短期的收入,甚至調整商業模式的,都是一件可以被做的事情。在這個基礎上,ARR 顯然不是正確的激勵函式。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場裡做好產品,有很多不是來自業務本身和使用者價值本身的煩惱,偶爾也會想起上大學時的偶像發飯否的那句話,「多少艱苦不可告人」。但這一切是值得的。一方面因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開心的、讓自己和團隊成長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如果最後有不錯的結果,證明作為中國出生的創始人,也能在新的環境下做好全球化的產品,那就太好了!”
7 月 11 日,新浪科技報道,智譜正同時準備港股和 A 股上市準備工作,且 A 股上市機率較高。訊息人士表示,“今年智譜接受了多地國資注資,最近一次包括獲得浦東創投集團和張江集團參投的 10 億元戰略融資,在 A 股上市的機率也非常大。”
上市輔導前夕,智譜密集收穫了多地國資的戰略投資。今年 3 月 3 日,智譜宣佈完成一筆超過 10 億元的戰略融資,參與者包括兩家來自 DeepSeek 總部所在地的杭州的國資——杭州城投產業基金及上城資本;3 月 12 日,珠海市政府控股的地方國企珠海華髮集團戰略投資了智譜,投資金額為 5 億元;3 月 19 日,成都高新區宣佈戰略投資智譜 3 億元。
據悉,百川智慧技術聯合創始人謝劍將離職。其離職原因尚未公開,下一步動向也暫無明確訊息。謝劍碩士畢業於武漢大學人工智慧方向,2012 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加入百度。在百度期間,謝劍深度參與並推動了鳳巢廣告、搜尋、智慧助手等核心 AI 業務的發展。2023 年 3 月,謝劍與王小川共同創立百川智慧,自公司成立之初便擔任技術聯合創始人。
謝劍的離開是百川智慧近期高管動盪中的又一幕。商業化負責人洪濤早在 2023 年便已悄然離職。進入 2024 年 3 月,醫療業務負責人李施政與金融業務負責人鄧江相繼離開。據瞭解,李施政目前去向尚未披露,而鄧江已經加入 AI 基礎設施企業北電數智,擔任行業副總裁。同月,聯合創始人焦可也正式離開公司。另一位核心技術骨幹陳煒鵬則於 3 月啟動離職流程,籌備以 AI Coding 為核心方向的新專案。截至目前,創始團隊中僅王小川與茹立雲仍在公司任職。
7 月 12 日訊息,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 X 平臺釋出推文,表示為進一步測試模型安全,將推遲釋出其首個開源 AI 模型。
OpenAI 公司的首個開源 AI 模型上月已延期 1 次,原計劃下週釋出該模式,不過奧爾特曼表示為進一步的安全測試,選擇再次延期,但並未公佈新的釋出時間點。

此外,7 月 12 日訊息,據外媒報道,OpenAI 以 30 億美元收購 AI 編碼初創公司 Windsurf 的交易於週五宣告失敗,與此同時,谷歌 DeepMind 正著手招聘 Windsurf 執行長 Varun Mohan、聯合創始人 Douglas Chen 及該公司部分頂尖研究人員,谷歌發言人已向媒體證實了這一訊息。
谷歌發言人克里斯·帕帕斯表示,“很高興歡迎 Windsurf 團隊的一些頂尖 AI 編碼人才加入 Google DeepMind,以推進在編碼方面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谷歌不會入股 Windsurf,也不會對該公司擁有任何控制權,但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谷歌將獲得 Windsurf 部分技術的非獨家許可,這意味著這家人工智慧程式設計初創公司仍可自由地將其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Windsurf 的業務主管 Jeff Wang 已在社交媒體上宣佈,自週五起接任該初創公司的臨時執行長。Windsurf 250 人的團隊中,大多數人不會轉投谷歌 DeepMind,而是將繼續為企業客戶提供 AI 編碼工具。
據悉,OpenAI 收購 Windsurf 的交易已成為其與微軟重新談判合同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點。《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微軟目前擁有 OpenAI 的所有智慧財產權,而 OpenAI 不希望其最大支持者獲得 Windsurf 的 AI 編碼技術。週五早些時候,《財富》雜誌報道,OpenAI 收購 Windsurf 的排他性期限已過,Windsurf 可自由探索其他收購要約,此次與谷歌的合作便是其後續行動之一。
大廠日爆報道,阿里副總裁、前釘釘 CEO 葉軍(花名:不窮)即將離職。據內部人士介紹,不窮已經走完了離職的審批流程,但是 last day 還未到。
在 2025 年 3 月底,阿里宣佈收購陳航(花名:無招)的創業公司“兩氫一氧”(HHO),宣佈釘釘創始人無招回歸出任釘釘 CEO,不窮則被調回阿里集團“另有任用”。當時就有內部人士解讀,官方措辭雖為“調回集團”,但結合戰略調整背景及後續動向,不窮實際已離開釘釘核心管理層,而在“另用任用”後的 3-4 個月時間後,已傳出不窮離職的訊息。
公開資料顯示,不窮 2007 年加入阿里巴巴,歷任阿里軟體、跨境電商、企業智慧、政務釘釘等多個部門負責人。2020 年 2 月,不窮曾帶隊研發了全國第一張健康碼並運營上線;同年 7 月,不窮又主導了浙政釘的開發,功績顯赫。
據《俄勒岡人報》,英特爾 CEO 陳立武本週向全球員工發表內部講話時表示,英特爾已不再屬於晶片行業領導者之列。“二三十年前,我們確實是行業領導者。可如今的世界已經變了,我們已不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之中。”
陳立武稱客戶對英特爾評價是“不及格”(公司發言人後續解釋稱其所指為 "市值" 而非技術),並承認英特爾在 AI 領域落後英偉達太多。“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他將英特爾的轉型稱為“馬拉松”,稱本週啟動的裁員旨在使公司更接近英偉達、博通和 AMD 等競爭對手。
英特爾是否在晶片行業仍具備技術領先地位暫無定論,但該公司的市值現在只有 52 周高點的 64%,約 1039.03 億美元(現匯率約合 7463.22 億元人民幣),而英偉達週三市值首破 4 萬億美元。
7 月 12 日訊息,英特爾上個月宣佈計劃在加州裁員 271 人,又宣佈在亞利桑那州裁員 107 人,另外本週二又在俄勒岡州裁員 529 人,其中工程師佔比 57%。
在 Reddit 上關於英特爾裁員的條目下面,@ Demian52 週四表示他之前曾參過英特爾旗艦級產品 Diamond Rapids 的開發,但最近跟大批同事被裁。他認為“這對工程師來說是一場大屠殺”。
據《俄勒岡人報》,英特爾本週按法律規定向當地政府通報了裁員計劃,顯示該公司將於 7 月 15 日起永久性裁減俄勒岡州阿洛哈與希爾斯伯勒工廠共 529 名員工,包含近 300 名工程師,還包括 104 名經理及 7 名副總裁。
當地時間週一,英特爾在一份關於本週裁員的宣告中表示:“消除組織複雜性,並賦予我們的工程師(更多)權力,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並加強我們的執行力。”
7 月 10 日訊息,針對網傳“廣州美團滿員,歷史上第一次,本科率接近 30%”“7 萬碩士,30 萬本科生在美團送外賣”等訊息,美團回應稱,任何關於騎手學歷的總量資料都沒有事實依據,是為博流量而隨意推理並傳播的虛假資訊。
據瞭解,此事源於短影片賬號“丁 X 昭頻道”。影片中,丁 X 昭自述今年 39 歲,2004 年參加高考,是清華本科、北大與牛津雙碩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在送外賣。諸多名校光環與“騎手”身份形成反差,引發“丁 X 昭為什麼送外賣”等高熱話題。
對此,美團回應稱,“關於學歷資訊,必須透過學信網、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以及海外高校等官方正規渠道才能查詢到最準確的資訊,小團無法查證丁 X 昭所說是否真實。”美團還表示,在丁 X 昭的影片爆火後,不少自媒體開始擴散“廣州美團滿員,歷史上第一次,本科率接近 30%”“7 萬碩士,30 萬本科生在美團送外賣”等不實資訊。
7 月 8 日,據外媒報道,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著名工程師龐若鳴即將跳槽 Meta,這對蘋果本已舉步維艱的 AI 發展而言又是一次打擊。
根據公開資訊,2021 年,龐若鳴從 Alphabet 加入蘋果。據悉,在蘋果公司,龐若明曾領導一個約百人的團隊,負責開發支撐“Apple Intelligence”及裝置其他 AI 功能的大語言模型。知情人士稱,為了招募龐若鳴,Meta 為其開出了每年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薪酬待遇。報道稱,龐若明的離職可能引發蘋果 AFM 團隊一系列人員流失,多名工程師已向同事表示計劃近期跳槽至 Meta 或其他公司。龐若明的核心副手湯姆·岡特已於上月離職。
7 月 9 日訊息,據媒體報道,原本預計今年 5 月就會更新換代的 DeepSeek-R2,其更新時間卻一拖再拖,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據悉,DeepSeek 的使用率從年初的 50% 暴跌至目前的 3%,下滑態勢明顯。
對於 DeepSeek-R2 一直未能更新這一問題,業內人士給出了相關解釋。主要原因在於,R1 是基於 OpenAI 已有的、來自全球且經過認證的訓練資料生成的,而 R2 對訓練資料的需求量更大。然而,國內可供 R2 訓練的資料質量不高,這使得 R2 在使用過程中幻覺體驗問題十分嚴重。另一個制約因素是,高階 GPU 嚴重不足,這導致 DeepSeek 的訓練效率大幅降低,進而拖累了 R2 的更新進度。
此外,DeepSeek 近日在 LinkedIn 上大幅加碼招聘,釋放出可能正試圖吸引海外人才的訊號。DeepSeek 在過去一週內在微軟旗下的招聘與社交平臺上釋出了 10 個職位,這是其數月來首次在 LinkedIn 上活躍。其中包括三個與“通用人工智慧”(AGI)相關的崗位,工作地點設在北京和杭州,職位描述均為中文。
另外,當地時間 7 月 10 日,英偉達成為全球首家收盤市值突破 4 萬億美元大關的公司。隨著英偉達股價上漲,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截至週四美股收盤,黃仁勳的淨資產已升至約 1430 億美元,今年以來他的身家已累計增長逾 287 億美元。黃仁勳在億萬富豪榜單中的排名躍居全球第十位。此前“DeepSeek 重創英偉達股價”的說法再被提起。
7 月 10 日訊息,羅馬仕 6 月 18 日宣佈召回近 50 萬臺移動電源,引發關於自燃風險充電寶的熱議,該公司也在 7 月 7 日停工停產,多個電商平臺店鋪關門。
據報道,一位來自羅馬仕的中層透露,現在出問題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幾年前開發立項的,那時候老闆深度參與公司,完全以毛利為導向。他表示:“其實,我很早就隱約覺得安普瑞斯的電芯有問題,我在其他廠商工作的同事告訴我,安普瑞斯產能有問題,因為產線是固定的,但是給出了超過產能的電芯數量。”
目前,羅馬仕在京東、淘寶、拼多多的官方旗艦店均已關閉。此外,羅馬仕京東自營旗艦店也已經下架了所有充電寶產品,僅剩下資料線、充電頭品類在售。
7 月 7 日,清華系具身智慧企業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完成近 5 億元 A 輪融資,本輪融資將用於人形機器人軟硬技術的研發與量產落地。星動紀元成立於 2023 年 8 月,是清華大學唯一持股的具身智慧企業。星動紀元的技術路線是軟硬一體,目前的產品是輪式人形機器人星動 Q5 和麵向工業領域的全尺寸雙足機器人星動 SRAR 1,以及五指靈巧手 XHAND1。截至 6 月,星動紀元今年已累計交付超 200 臺產品,另有上百個訂單在量產交付中。在全球市值 TOP 10 的科技巨頭中,9 家為星動紀元客戶,目前所有訂單中,50% 以上來自海外客戶。
TikTok 釋出公告稱,外媒最近釋出的一篇基於匿名、不知情信源的“獨家”報道與事實不符。上述報道稱,TikTok 正在開發一款僅面向美國使用者的獨立應用程式,將“使用與全球版本不同的演算法和資料系統”。TikTok 沒有在回應中做詳細說明。
此前,有外媒報道稱,TikTok 正為美國使用者開發一款新應用程式,並計劃於 9 月 5 日在美國應用商店上線。根據目前的時間表,舊款應用將於 2026 年 3 月停止服務。TikTok 的美國使用者必須下載新應用才能繼續使用其服務。
7 月 10 日訊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訓練出一個能利用人工智慧自主完成膽囊切除手術的機器人。這標誌著人類向自動化醫療邁出一大步。這一系統不僅能完成特定手術任務,更能“理解”手術流程,具備自主決策和應變能力。
研究團隊將該機器人系統命名為 SRT-H,並透過一種名為“語言引導模仿學習”的人工智慧框架進行訓練。儘管 SRT-H 在手術中實現了 100% 的準確率,但其完成手術所需的時間仍略長於人類外科醫生。研究人員指出,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最佳化,這一差距有望縮小。
7 月 12 日宣佈,正式釋出 Kimi K2 模型,並同步開源。Kimi K2 是一款具備更強程式碼能力、更擅長通用 Agent 任務的 MoE 架構基礎模型,總引數 1T,啟用引數 32B。定價方面,K2 每百萬輸入 tokens/4 元;每百萬輸出 tokens/16 元。
Kimi K2 在 SWE Bench Verified(程式設計)、Tau2(智慧體)、AceBench(工具呼叫)這三項基準測試中,這一模型取得開源模型中的 SOTA 成績。Agent 能力方面,月之暗面表示 Kimi K2 現已可穩定拆解複雜指令,尤其展示了在長上下文能力(13 萬行原始資料)支撐下,對冗雜內容的準確分析能力。
Kimi K2 系列中的兩個模型版本現已開源,包括未經過指令微調的基礎預訓練模型 Kimi-K2-Base 和通用指令微調版本 Kimi-K2-Instruct(非思考模型)。前者適合科研與自定義場景,後者則可用於大多數問答與 Agent 任務。
介面報道,過去一段時間,Kimi 工作人員多次表示近期會有“大動作”。在 Kimi K2 釋出的當晚,其聯合創始人張宇韜在朋友圈轉發文章時直言,“Make Kimi Great Again”。
7 月 10 日訊息,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宣佈推出最新的 Grok-4 系列 AI 模型。據馬斯克介紹,該模型幾乎在所有學科領域都比人類研究生更聰明。據悉,Grok-4 能夠進行超人級別的推理,並且在 MMLU-Pro、LiveCodeBench 等多項高難度基準測試上,實現了對現有頂尖模型的超越。下一步還將推出程式碼編寫、多模態 Agent、影片生成等多項能力。
釋出會現場,馬斯克與 xAI 研究人員展示了 Grok-4 的語音對話能力,相較於上代 Grok-3 模型對話速度快了 2 倍,端到端延遲更低,並且支援 5 種語音。據悉,新增的 Grok 角色 Eve 和 Sal 現在已經可以在 iOS 端 Grok 中使用。在更側重於評估智慧體在真實物理世界中複雜操作任務能力的 Vending-Bench 基準測試中,Grok-4 較 Claude Opus 4、Human、Gemini 2.5 Pro、o3 等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績。據悉,Grok-4 支援 256K tokens 的上下文視窗,目前已經開放使用,價格與 Grok-3 一致。
7 月 10 日訊息,谷歌今天在 Gemini 應用中上線了基於 Veo 3 模型的影像轉影片功能,使用者可以將照片變成帶有背景音效、環境聲、語音的 8 秒鐘短影片。谷歌表示,這項影片功能現已在部分地區向 AI Ultra 和 AI Pro 使用者開放,今起先在網頁版推出,移動端將在本週逐步上線。
使用時,Gemini 使用者只需點選提示欄的“工具”,選擇“影片”,上傳照片並新增提示詞,描述希望照片如何動起來。使用者還可以加入對白、音效或環境聲等音訊描述,谷歌表示音訊和畫面會實現“完美同步”。最終影片為 720p、16:9 橫屏的 MP4 格式。
7 月 10 日訊息,據報道,OpenAI 正計劃推出一款瀏覽器產品,透過各項專屬 AI 功能,從而挑戰谷歌 Chrome 瀏覽器的市場主導地位。據悉,這款瀏覽器目前已初具雛形,OpenAI 計劃在未來幾周內推出。在介面上,該瀏覽器不再採用點選進入網站的傳統方式,而是將部分使用者互動保留在一個類似 ChatGPT 的原生聊天介面中,但目前尚不清楚具體細節。功能上,這款瀏覽器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整合 Operator 等 AI 智慧體,可以代表使用者執行任務。透過直接在瀏覽器的核心中構建人工智慧,OpenAI 也能提供一些第三方瀏覽器擴充套件無法實現的獨特功能。
7 月 8 日訊息,近期,一些 ChatGPT 的訂閱使用者發現,在其工具列表的下拉選單中出現了一個名為“一起學習”(Study Together)的新功能。據使用者反饋,“一起學習”模式與傳統的問答形式有所不同。它不再直接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透過提出更多問題,引導使用者自行思考並作答。這種互動方式類似於谷歌的 LearnLM。此外,一些使用者還猜測該功能是否會推出支援多人加入的“學習小組”模式,以便於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學習。不過,OpenAI 對此尚未作出官方回應。ChatGPT 本身也表示:OpenAI 尚未正式宣佈“一起學習”是否會向所有使用者開放,以及是否會需要 ChatGPT Plus 訂閱。
7 月 7 日,阿里雲宣佈,通義正式開源網路智慧體 WebSailor。目前 WebSailor 的構建方案及部分資料集已在 Github 開源。據阿里雲介紹,英文版和中文版 BrowseComp 評測集的實測結果顯示,WebSailor-32B、WebSailor-72B 不僅在開源模型和 Agent 陣營裡實現了斷層領先,甚至超越了 DeepSeek R1、Grok-3 等閉源模型,僅次於閉源的 OpenAI DeepResearch。
7 月 9 日訊息,位元組首個 AI 醫療助手獨立 App“小荷 AI 醫生”已於近日上線,從產品定位看,這是一個健康管家,能夠實現健康問題諮詢和報告解讀等服務。據實測表現,透過手機註冊登入“小荷 AI 醫生”後,會直接進入到對話介面,使用模式類似於市面上的 AI 助手,使用者可以向其詢問相關的醫療健康問題,小荷 AI 醫生會在思考後做出回覆。
小荷 AI 醫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健康諮詢,覆蓋疾病自查、用藥參考、健康建議等眾多場景,同時會主動收集使用者提供的關鍵資訊(如症狀持續時間、過敏史等)。據官方透露,其 AI 模型融合臨床指南與前沿研究成果,結論經多輪醫學驗證;此外,使用者資料加密儲存,守護使用者的健康隱私;最後是極簡介面設計,拍照 – 上傳 – 獲取結果,3 步完成專業解讀。
在 2025 飛書未來無限大會上,飛書釋出了業界首個 AI 應用成熟度模型。飛書將 AI 應用分四個等級:其中,M3 和 M4 分別對應“成熟應用,可以大規模使用”和“完全成熟,在適合的任何場景都可使用”,成為飛書為市場提供 AI 產品的標準。根據該標準,飛書知識問答已達 M3 標準。另一款 AI 產品飛書會議達到 M4 標準。據瞭解,飛書智慧會議紀要目前不僅能夠透過文件傳送總結、生成待辦,也能在會中即時實現總結,並保持相當的準確性與邏輯概括能力。
飛渡科技推出“崢嶸大模型”。在 City3D 等國際評測中,其建模精度與語義理解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可應用於災害模擬、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推動數字孿生向認知智慧升級。飛渡科技將開放 Demo 及 API。
-
7 月 10 日,“WOOHOO”餐廳稱提供“未來餐飲體驗”,定於 9 月在迪拜市中心開業。目前,WOOHOO 的食物仍由人工製作,但從選單設計、氛圍營造到服務流程,其餘所有環節都將由名為 Chef Aiman 的烹飪大語言模型負責。
-
7 月 9 日,英國政府宣佈與谷歌 Google Cloud 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計劃在 2030 年前幫助 10 萬名公務員提升數字與 AI 技能,並推進傳統 IT 系統的現代化改造。
-
7 月 9 日,蘋果公司正悄然為其 Apple Support 應用開發一款 AI“支援助手”,據悉,該功能將允許使用者透過聊天方式輸入問題,並在真正聯絡人工客服前,先獲得由生成式 AI 提供的答案。
-
7 月 8 日,嗶哩嗶哩(B 站)正加速推進其影片播客戰略,伴隨著內部代號為“代號 H”的 AI 創作工具同步研發。“代號 H”主打極致高效的內容轉換,支援文字和音訊輸入,並能在 6 分鐘內自動生成完整的影片播客內容。
-
7 月 8 日,英偉達支援的 Perplexity AI 表示,該公司已經推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慧搜尋功能的新瀏覽器 Comet,希望挑戰市場領導者谷歌 (GOOG.O) 的主導地位。
-
7 月 7 日,DeepMind 旗下的藥物研發公司 Isomorphic Labs 準備開始在人體上測試其人工智慧設計的藥物。Isomorphic Labs 一直處於將 AI 融入藥物研發的前沿,該公司利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海量生物資料,識別潛在的藥物靶點,並設計出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疾病的新型化合物。
首屆 AICon 全球人工智慧開發與應用大會(深圳站)將於 8 月 22-23 日正式舉行!本次大會以 “探索 AI 應用邊界” 為主題,聚焦 Agent、多模態、AI 產品設計等熱門方向,圍繞企業如何透過大模型降低成本、提升經營效率的實際應用案例,邀請來自頭部企業、大廠以及明星創業公司的專家,帶來一線的大模型實踐經驗和前沿洞察。一起探索 AI 應用的更多可能,發掘 AI 驅動業務增長的新路徑!

今日薦文

你也「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