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神奇小鎮:盛產寶石但暴熱,居民只能挖地洞生活!但,僅限富人….

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後不“失聯”~

話說我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在澳大利亞有一個名叫庫伯佩迪(Coober Pedy)的神奇小鎮。

(庫伯佩迪)
幾萬年前,庫伯佩迪被海洋覆蓋,後來大海退去,露出了大量的蛋白石礦產,因此這裡也被譽為“世界蛋白石之都”。
而對於來到這的採礦者來說,庫伯佩迪哪都好,就有一個問題——這裡太熱了。
大海退去後,這裡成了一片乾旱的沙漠。
每年夏天,這裡的最高溫度能達到52攝氏度,哪怕最陰涼的地方也有35度。

(庫伯佩迪炎熱的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當地人難越來越生存下去了。
11月是庫伯佩迪最熱的時候,60歲的克倫比一家今年有點難熬,因為她家空調都被熱壞了。
當氣溫達到38攝氏度時,克倫比終於扛不住了,她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症狀,急救人員將她送到800多公里外的醫院,可算是保住了她的命。
她說:“我差點就死了,這種溫度真要命啊……”

(透過一所廢棄房屋的破窗戶看到的景色)
但即便如此,克倫比也從來沒想過搬出庫伯佩迪。
因為她是庫伯佩迪的原住民,祖祖輩輩都定居在這裡,她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
更現實的原因是,她沒錢了。
使用已經熱壞了的空調給她帶來了高昂的電費,她已經欠了當地政府11000美元的電費了,哪還有錢在外頭找房搬家呢?
負責管理克倫比所在社群住房的南澳大利亞住房信託基金會表示,他們正在盡最大努力修復空調,但由於承包商短缺,他們也沒有辦法。

(來到這的遊客正躲在樹蔭下,往身上澆水以保持涼爽)
事實上,克倫比的經歷屬於所有庫伯佩迪原住民。
庫伯佩迪的原住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了5萬多年,如今他們真的快住不下去了。
當地目前的氣溫比上個世紀同期高出了3攝氏度,僅僅在今年的前兩個月,庫伯佩迪就已經有27天超過了40攝氏度,其中有一天甚至達到了48度。
科學家估計,如果環境問題沒有得到遏制,到了2050年,這裡的溫度會再上升4攝氏度左右,到時候原住民們恐怕真的沒法在這生存了。

(庫伯佩迪的原住民正在喂寵物袋鼠)
而與這些原住民相對應的,是來這裡定居的白人淘金者們。
1915年,白人殖民者來到了這裡開採蛋白石(也就是歐珀)。
後來為了躲避酷暑,這些殖民者選擇在礦井、山洞和地下安家。
隨著這些地下住宅的不斷擴建、打通,如今這些地下房屋甚至形成了街道,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購買、裝修、擴建和出售這些地下房產。
這裡的生活裝置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商店。溫度宜人,只有21攝氏度左右,電費也很便宜。

(庫伯佩迪地下住宅的環境)
當然,這麼好的居住環境價錢自然也不便宜了,根本不是那些貧窮的原住民能買得起的。
地面把這裡分成了兩個世界——住在地下的富有的白人殖民者和住在地面上的貧窮的原住民。
也正因為這樣,這裡才有了“庫伯佩迪”這個名字,用原住民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白人洞”

(庫伯佩迪的地下教堂)
托馬斯就是一個住在洞裡的白人。
托馬斯出生於德國,他的父母在20世紀60年代末移民到澳大利亞。他的父親是一位狂熱的蛋白石礦工,後來他們在庫伯佩迪買了一個小礦坑採集礦石。
如今托馬斯已經60歲了,他早已適應了在庫伯佩迪的生活。

(庫伯佩迪地下住宅的環境)
每天上午,他都會頂著沒那麼熱的太陽工作,時間臨近下午,氣溫即將上升到40度之前,他就會停下手裡的活,回到自己的洞穴之家,感受涼爽的風拂在他的臉上,然後開啟一瓶涼啤酒,舒服地在沙發上度過一個下午。
他現在住的是一套16室的大套間,位於地下10米深的地方,要說這裡有什麼不好的,就是有時候家裡有點冷……

(托馬斯在自己地下的家中)
誰能想到,地上地下不到10米的距離,居然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呢?
當地官員表示,庫伯佩迪乾熱的天氣並不像溼熱天氣那麼危險,但動輒40度以上的高溫仍然可能致命。
貧窮的原住民只能住在地面上的房子裡,這些房子都是用混凝土造的,混凝土牆會吸收熱量,然後向室內排放,整個房子就好像烤箱一樣。
劣質的居住環境又加劇了原住民的健康問題,還可能導致諸如風溼性心臟病等疾病,幾十年來,原住民的平均壽命已經縮短了八年。

(庫伯佩迪的環境)
更可怕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住民們還要受電力公司的剝削。
和澳大利亞許多偏遠城鎮一樣,庫伯佩迪沒有接入澳大利亞的國家電網,當地政府只能透過一傢俬營公司購買電力,然後再賣給當地居民。
而電力一旦變成剛需,電費價格就會自然而然地增長。
可當地政府卻從未幫助過居民,反而以不正當的手段向原住民施壓,要求他們支付不斷上漲的電費。
該地區議會的執行長表示,該鎮已經負債超過600萬美元,他們無力降低水電費或免除貧困者的債務。
這位住在涼爽的地下洞穴中的執行長表示,窮人們在使用水電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水電費的成本是多少,然後有計劃的使用。
可在這樣一個地方,沒有電是萬萬不行的,空調可是保命的傢伙。
原住民大衛·卡羅爾家裡有一臺好的空調。
每天晚上,至少有七個親戚朋友會睡在他家,享受著空調的涼爽,而這樣的生活讓他欠下了5000多美元的電費債務。

(左邊是大衛·卡羅爾)
原住民喬安妮靠著政府救濟生活,當地政府每個月都會從她的福利金中扣除200-300美元作為電費支出,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這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但即便如此,喬安妮的電費債務仍然慢慢攀升到了10000多美元,喬安妮說,如今她幾乎所有的錢都被扣給了電費,她每週只能靠幾美元生活。

(喬安妮正在檢查賬單)
根據當地政府部門的資料顯示,共有近80位居民欠了政府35萬美元的電費,他們幾乎全都是貧窮且只能生活在地上的原住民。
可這些原住民也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克倫比在炎熱的天氣下患上了肺氣腫、糖尿病和心臟病,她說她很早之前就投訴過家裡空調壞了,可三個月後,空調仍未修好,還讓她差點被熱死。
如今她和女兒住在一起,女兒家的空調最近才剛剛壞掉,克倫比8歲的孫子患有自閉症和哮喘,在高溫下,他的癲癇發作得越來越頻繁了。
隔著幾戶就是克里斯托弗家,他家的空調也壞了一年多了。
天氣熱的時候,他只能帶著狗睡在院子裡的床墊上,他的妻子患有哮喘,不得不跟他分居,跑去親戚家裡蹭空調……

(克里斯托弗和他的狗)
每天天一亮,克里斯托弗就會面無表情地從院子裡的床墊上做起來,然後帶著狗冒著酷暑出發,尋找一個能夠吹得到空調的地方。
相比於住在地下的白人,這樣的生活辛苦又沒有意義,但原住民們只能這樣活下去……
ref: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5/03/19/climate-change-australia-aboriginal-people/
——————–
各位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
事兒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
希望大家多多點選“在看
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與大家繼續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