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人集體轉行!這場產業地震你躲得過嗎?

作者:林巖
來源:米筐投資
文章已獲授權
剛出爐了一個數據,略敏感,不展開講,只說一個結果,又高了。
說明什麼呢?
一個很扎心但也很真實的結論:當前的就業人數不僅能保障經濟基本運轉,甚至能促進經濟穩健發展。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看似只是數字變化,實則是就業市場的殘酷篩選——未被吸納的勞動力,其經濟價值正在趨近於零。
就像一臺高效運轉的機器,原本需要10個人維護,現在只需要5個人就能保證產出不變,剩下的5個人即便強行塞進車間,也只能做些擦機器、遞扳手的活,工資自然低到勉強餬口。
2024年某三線城市推出“公益崗位計劃”,讓45歲以上失業者去社群抄水錶、掃街道,月薪1800元。表面看是解決就業,實則是用財政資金購買社會安定。
這樣的崗位會越來越多,但收入天花板註定焊死在生存線之上。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一個著名論斷:
新技術摧毀舊崗位的同時,必然創造更多新崗位。
這個理論在過去兩百年屢試不爽——蒸汽機淘汰了馬車伕,卻催生出鐵路工人;電商擠垮了百貨大樓,卻養活了數百萬快遞員。
但現實給了我們一記耳光。
某頭部招聘平臺2023年報告顯示,客服崗位被AI替代後,僅4%的從業者成功轉型為AI訓練師或資料分析師;
江蘇某紡織廠關閉後,工人再就業追蹤顯示,僅12%進入外賣、快遞等新業態。
問題出在哪?
新崗位要的不是“人”,而是“特定的人”。
當自動駕駛取代司機時,它需要的是懂雷射雷達演算法的工程師,而不是握了二十年方向盤的老司機;
當智慧工廠淘汰流水線普工時,它需要的是會除錯機械臂的技術員,而不是擰了半輩子螺絲的女工。
這種技能斷層,讓“創造性毀滅”理論第一次在微觀層面失效。
更嚴峻的是,我們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產業遷徙——十億級人口同時升級。
這相當於讓整個歐洲+北美洲的勞動力,在十年內從紡織機跳進半導體車間。
面對技能鴻溝與產業鉅變,普通人如何突圍?
1、財富反哺:誰在悄悄為你的失業兜底?
產業升級本質是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讓利。
那被淘汰的怎麼辦呢?
舉個例子,過去農民種地要交公糧,後來國家取消農業稅,還給種糧補貼,這就是典型的財富反哺——把工業賺的錢反哺農業,讓農民不至於掉隊。
現在產業升級也一樣,比如晶片廠取代紡織廠,不是說紡織廠工人沒用,而是社會資源要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
這時候,政府透過稅收、社保、低保這些隱性手段,把高附加值產業賺的錢,悄悄補貼給被淘汰的群體。
但不是每個人都拿到,只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拿到。
比如近幾年推的“防返貧基金”,表面看是防止脫貧戶返貧,本質上就是給傳統行業下崗工人、偏遠地區勞動者兜底。這種兜底不是發大錢,而是保證基本生存線,讓人不至於徹底失去希望。
不過,想要真正破局,還需另闢蹊徑。
2、切蛋糕不如做大蛋糕
根據統計資料,中國第三產業佔比已達56%,但相比美國的80%,這裡藏著最大的就業蓄水池。
說到第三產業,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送外賣、開網約車,或者做家政。但這些只是“初級階段”。
第三產業真正的潛力,在於圍繞新產業構建服務生態。
比如新能源汽車崛起,帶動的不僅是電池廠和組裝線,還有充電樁安裝、二手車評估、電池回收、車載軟體服務等幾十個細分領域。
這些崗位門檻未必高,但需要針對性培訓。國家推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其實就是把傳統制造業工人,批次轉化成“新產業服務員”。
再比如養老行業。民政部《“十四五”養老規劃》中提到,國家計劃2025年前培養200萬名持證護理員,目前缺口仍超300萬。
這個行業不需要高學歷,但要懂醫療常識、心理學甚至智慧裝置操作。如果能把中年下崗工人培訓成“銀髮經濟服務者”,既能解決就業,又能緩解社會壓力。
分流的終極目標,是把人從“流水線螺絲釘”變成“服務生態參與者”。這條路雖然慢,卻是就業轉型的根基。
3、全球化下的“技術移民”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把淘汰的彩電生產線搬到中國,順便輸出了大量技術員和經理。這些人在日本可能面臨失業,但在中國成了“高階外援”,今天,同樣的劇情正在亞非拉上演。
中國在非洲建的工業園、東南亞修的高鐵、拉美鋪的5G基站,背後跟著浩浩蕩蕩的工程師、建築工甚至廚師。
舉個例子,東南亞某中資工業園招聘公告顯示,電工、焊工等技術工種月薪1.2萬-2萬元,遠超國內同類崗位。
商務部資料顯示,2023年外派勞務人員超60萬,建築、通訊、電商為三大主力領域。
當然,海外出徵不是毫無風險。政局動盪、文化差異、安全問題都是門檻。但國家近幾年推動的“領事保護進企業”“海外安保合作”,就是在給普通人兜底。
說白了,只要肯走出去,機會總比躺平多。
歷史從不重複,但總是押韻。
18世紀蒸汽機淘汰馬車伕,卻創造了鐵路工人;20世紀電腦淘汰打字員,卻養活了程式設計師。
今天的AI和自動化看似恐怖,但人類社會的適應能力遠超想象。
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技術革命,而是固守舊思維。
產業升級的車輪下,有人看到絕望,有人看到梯子。
普通人要做的,不是詛咒車輪,而是抓緊梯子。
畢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但時代托起你時,往往只需要一個微小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