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中國新聞網、新京報、澎湃新聞、大河報、極目新聞、介面新聞
近日,關於北京協和醫學院“4+4”學制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

4月30日上午,記者查詢北京協和醫學院“4+4”改革試點班招生網,發現已經打不開,顯示“502 Bad Gateway”。中午12時40分,該網站又恢復正常,不過開啟速度稍微慢一點。

北京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招生網無法開啟
隨後,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北京協和醫學院“4+4”招生處,電話一直未接通。

中國新聞網:
三問肖飛董襲瑩事件
01
監管之問:
“已麻醉患者晾在手術檯40分鐘”是否屬實?
在輿論聚焦的私德爭議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是網傳舉報信中關於“已麻醉患者晾在手術檯40分鐘”的指控。根據媒體報道,肖飛本人給出的解釋是,他因和護士爆發爭吵身體不適,無法進行手術。但院方通報未就此作出直接回應。
針對手術室管理,我國出臺了包括《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在內的一系列規定,主刀醫生如果擅自離崗涉嫌違規。若因個人糾紛影響手術程序,置被麻醉的患者於不顧,不僅暴露出個人職業倫理和醫德問題,更暴露出醫生行為規範約束與患者安全保障體系的缺陷。
02
規則之問:
規培如何抵禦“人情”侵蝕?
舉報信還指控,另外一位涉事規培住院醫師董襲瑩涉嫌透過非正常程式規避轉科安排,這暴露出醫療體系內潛藏的“特權運作空間”。
若查實“打招呼”現象,不僅有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管理的公平原則,也暴露出涉事醫院監管漏洞。並且該違規行為涉及的絕不止於肖、董二人,還涉及到究竟是誰打的“招呼”,誰開的綠燈?這種特例還有多少?
這不僅需要院方徹查個案,給出客觀公正的調查結果;更需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考慮如何建立健全可追溯的規培輪轉檔案系統,透過資訊化手段阻斷人為操作空間。
03
育才之問:
醫學教育如何守護公平?
受董襲瑩事件影響,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陷入輿論風波。這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本應體現“優中選優”原則。但洶湧的質疑聲,折射出社會對醫學人才選拔透明度的更高期待。
當前,公眾質疑的並不是制度創新本身,而是這些創新探索是否為少數人留下了“鑽空子”和“權力尋租”的機會?董襲瑩的學歷與素養是否嚴格符合選拔要求?又是否有人為她的“速成”提供了方便?
有媒體指出,本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女子學院經濟學專業的董襲瑩,父親疑似為某國企管理人員,母親疑似為高校副院長,家世顯赫。董襲瑩也因此被質疑憑藉家庭關係進入醫學領域。
官方資訊顯示,董襲瑩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執業醫師。據《揚子晚報》報道,董襲瑩在2016年接替董曉輝出任北京一家股權投資公司法人。董曉輝現任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而2017年的公開報道顯示,時任北京遠達國際工程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下屬企業)總經理的董曉輝參與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住院綜合樓工程的開工典禮,並與多方負責人共同為工程培土奠基。
董襲瑩能夠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執業,也成為網友質疑的焦點之一:是否是藉助董曉輝與腫瘤醫院的業務關係進入醫院執業的?腫瘤醫院是否有人為此開了綠燈?
肖飛和董襲瑩事件恰似造影劑,既照見個別醫務人員的職業失守,也暴露出醫療體系現代化治理的某些短板。
但事件不應止步於個體追責,而應成為醫療系統最佳化改革的契機。一個“肖醫生”被處理不是此事的終點,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出現更多“肖醫生”。在個案查處之後,公眾還在期待北京協和醫學院、中日友好醫院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一個回應。


婚內出軌多人的肖飛被開除!
董某某被曝經歷“魔幻”,也要給個交代!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被妻子舉報婚內出軌多人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肖飛妻子在舉報信中提到,肖飛出軌的規培住院醫師董某某本該去脊柱外科輪轉,為了維持不正當關係,利用職權違規將其留在胸外科規培,引發其他醫生不滿。
此事曝光後,董某某的學歷、家庭背景及“協和醫學院4+4”培養模式引發熱議。4月29日,記者發現,知網已搜不到董某某相關論文。
從肖飛妻子的舉報信,以及網友透過檢索公開資訊梳理出的脈絡來看,董某某的經歷可以說是相當“魔幻”,令人驚歎。
她本科在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女子學院讀經濟學,回國後轉為學醫,2019年,她透過選拔進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試點班”專案。要知道,醫學博士生的正常學制是“5+3+4”,即五年醫學本科、三年醫學碩士和五年醫學博士。而試點班的學生可以在無醫學本科的背景下,花“4+4”年的時間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董某某畢業後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之後進入中日友好醫院進行規培學習,遇上了事件的男主角肖飛。

肖飛

董某某
這樁醜聞已演變成一場關乎醫療公平、學術誠信、患者安全的信任危機。肖飛被開除了,但事件真相依然沒有詳細披露,公眾還在等一個關於董某某的答案,也還在等一個更關乎公眾利益的詳情。
醫學規培制度是否淪為了人情往來的遊戲場?
學術評價體系是否被特權腐蝕?
患者權益究竟有沒有被醫院放在第一位?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重要,也很沉重,遠不是中日友好醫院那一紙簡單的宣告所能承載,恐怕需要所涉相關學校、單位,秉持對醫療違規和學術不端零容忍的態度,聯合調查,積極回應,為真相點亮“無影燈”,給公眾一個交代。



行研君

你們怎麼看?底下留言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