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裡,比貧窮、無性更沉重的是這件事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快過年了,媒體廣告已經提前預演了團圓的畫面:滿桌佳餚、歡聲笑語,還有老少三代人共敘天倫。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回家的路上還揹負著一份心理賬單:「孝順」。尤其在春節期間,這個詞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親友聚會時,常常會有類似的對話:「你陪我爸媽多聊聊天吧,他們孤單得很。」「我們都在忙,你過年就多待幾天吧,爺爺奶奶需要人照顧。」 看似溫情的語氣下,責任卻悄然轉移到另一半或孩子身上。

這類情節被網友們稱為「孝心外包」

,一種頗具諷刺意味的社會現象。

這在現實中並不是個別現象。脫口秀演員唐香玉吐槽過,「這年頭,好不容易有個男人願意把心掏給我了,結果一看是孝心。」
為什麼會出現「孝心外包」
《慾望的演化》一書提到,人類解決適應問題時,要麼靠自己的勞動,要麼依賴別人的勞動。在家庭關係中,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一些人會覺得,「我安排了人(伴侶或者孩子)照顧父母,這就等於完成了孝順任務。」 既可以在親友面前展示自己是個好兒女,又能把責任悄悄轉移,自己省心省力。
這樣的的行為,更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害怕被說「不孝」,在春節這種強調團圓的場合,這種恐懼被不斷放大了。
正如社會心理學中的「道德補償」理論描述的,人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時,會透過其他行為來彌補。不願意親自照顧父母的人,會努力找一個特別「賢惠」的伴侶代勞,在緩解愧疚感的同時,又能繼續維持孝順人設。甚至還可能冠冕堂皇地說:「我找到的另一半就是特別懂事。」
當然,這並不總是夫妻伴侶間的內部矛盾。
一些父母也會主動「轉移」孝順任務,比如要求自己的孩子在過年時必須去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很忙,顧不上,你懂事點,多陪陪老人。」
聽上去有道理,其實也是一種「責任轉嫁」。大多數父母沒有養成尊重邊界的習慣,在他們的觀念裡,自己永遠都是父母的身份。相比於個體,孩子對他們而言更像是附屬品,而這便是特定文化情境下的「邊界不清」。
春節期間,「孝心外包」的橋段幾乎無處不在。餐桌上,ta 讓伴侶給爸媽夾菜;手機前,ta 喊著孩子給爺爺奶奶拜年;甚至連給爸媽選禮物這種「小事」,也可以外包給電商客服。
而真正需要花時間的陪伴,卻很少是 ta 本人在做。
《做飯的女人和吃飯的女人》裡,女主逃出重男輕女的家裡10年,父親主動打電話聯絡的動機卻是讓她回來接替母親照顧奶奶。
錯位的角色期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根深蒂固,這讓孝道責任往往轉移到妻子或女性成員身上。這種模式被稱為「代際性別責任轉移」,影響著家庭中的權力結構。
李銀河在《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中指出:「家庭中,男性往往透過經濟上的貢獻來為自己規避情感勞動和照料責任,而女性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感管理者。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長期處於次要甚至弱勢的境地」。
這種「孝心來電轉接」的操作,背後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法律認知的碰撞:在法律上,兒媳與公婆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贍養義務,而是協助性質;但在現實中,很多人把協助理解成外包,把「孝心」演變成「他人的勞動」。
西方研究對此也有類似的觀察。阿爾莉·霍克希爾德在其著作《管理心靈:情感勞動的商品化》中提到,
女性在家庭中承擔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和「照料勞動」(care work)通常被忽視,卻對家庭運轉至關重要。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不僅管理自己的情緒,還管理他人的情緒。這種勞動往往不被察覺,但它對於家庭生活和職場的順利運轉至關重要。
當丈夫的父母因為身體不適而需要特別照顧時,第一反應往往是由妻子來承擔這些任務。而丈夫可能覺得,自己只需要參與某些關鍵時刻,比如每天抽空陪父母說說話,便已經盡了孝順之責。
更進一步,這種不平衡分配往往被包裝成一種美德——「賢妻良母」。在春節聚會上,常能聽到親戚這樣評價:「某某家的媳婦真懂事,對公婆特別孝順。」
這些話背後隱藏著對女性勞動的不對等期待
《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 梅莉篇》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進一步指出,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關係是以「差序格局」為核心的,這意味著家庭中的責任分配並非平等,而是按照親疏遠近逐級分攤。在這種結構中,女性往往被視為外人,但卻被要求承擔內部家庭的主要勞動責任。
這種錯位的角色期待,加劇了伴侶被逼著「盡孝」的現象。‍‍‍
孝心接力棒:
為什麼壓力總傳到最小的肩膀上
在家庭中,贍養老人、履行孝道往往成為一項時間、經濟和情感上的高壓力任務。而當壓力超過了承擔者的能力範圍時,「踢貓效應」(Kick the Cat Effect)便會出現。
踢貓效應是指個體在面對上級或外部壓力時,將這種壓力轉移到更弱勢或更方便的物件身上。具體到「孝心外包」中,這種轉移的路徑往往非常清晰:當丈夫覺得贍養父母的責任過於沉重,他可能會將這一負擔推給妻子;如果妻子無法承受,則可能轉嫁給孩子。最終,家庭中最年輕、最弱勢的一方——子女,成為了無形的責任承接者
中國社會學研究中提出的代際支援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現象。
根據這一模型,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支援可以分為經濟支援、情感支援和生活照料支援三種。在多子女或多代家庭中,這種支援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平衡:經濟支援由父母承擔,而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的責任則被轉移給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年輕一代。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描述中國的代際關係為「反饋模式」,即子女在成年後有責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贍養父母被視為一種義務。
一些家庭中,父母為了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會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孝順長輩,甚至提前分攤責任:「以後長大了要多照顧爺爺奶奶。」
看似無害的提醒,卻可能讓孩子從小揹負與年齡不符的心理壓力。
《天道》

與家人建立真實的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孝心外包」可能會造成家庭關係的裂痕。孩子在成年後可能因為年幼時的壓力,對長輩感到疏離甚至反感;妻子因為長期被迫承擔贍養任務,可能對丈夫和家庭產生不滿。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這個惡性迴圈?
明確責任的邊界
德國哲學家漢斯·喬納斯在其「責任倫理學」(Ethics of Responsibility)理論中提出,責任需要有明確的主體界定。他認為:「責任不僅僅是可以轉移的負擔;它是一種倫理義務,要求對主體及其界限進行明確的界定。在現代背景下,責任的轉移尤其可能導致問責性的削弱以及道德義務的不均衡分配」。
有時候,我們遇到被伴侶或者家人逼著盡孝的情況,雖然心裡感覺不舒服,但礙於情面卻很難直接拒絕。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及時劃清邊界。明確告訴對方哪些責任屬於自己範圍,哪些責任應該由對方承擔。
《做飯的女人和吃飯的女人》
比如,當家庭中有人試圖將孝道責任轉嫁時,可以溫和但堅定地表達:「我可以幫忙,但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擔。」
適當的幫忙是可以的,但絕不是無限制的付出。這樣既可以減少自身的心理內耗,又能維護公平的關係。
建立平等的關係
博主 papi 醬曾在一檔節目裡坦言,自己和老公過年「各回各家」。她回家陪伴父母,老公也回家陪伴公婆,確保「兩碗水端平」。這一「分居式結婚」的生活方式一度引發網路熱議,讓人們重新思考家庭責任的分配:是否每個人都在關係中找到了平衡?
《慾望的演化》中有一個觀點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親密關係中越來越追求平等。當夫妻雙方被賦予差不多的權利,兩個人的相處方式就從「一方制衡」變成了「雙方平衡」
你對我父母好,我也對你父母好;我可以照顧老人,但你也得出力。平等和合作,才能實現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大衛·巴斯在《慾望的演化》中所言:
在現代關係中,互惠利他主義——伴侶雙方在彼此福祉中投入同等的精力和資源——已成為長期伴侶關係的重要基石。這種資源與支援的相互交換不僅確保了關係的穩定性,還能使參與的雙方獲得最大利益。
必須承認,「孝順」在現實中意味著沉重且複雜的期待,這份期待重到像是一種由血緣關係催生出的新型權力關係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更重要的課題在於,學會如何與家人建立真實的情感連結。
李安在拍攝完《喜宴》說過這樣一段話:
「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非要讓小的服從大的。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在我的思想裡,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了,只要 ta 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那就夠了」。

安利時刻

【2025社沒共讀會】基本上籌備完備,

將在本週跟大家見面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參與2025年共讀主題和書單建議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四月
來源:簡單心理
封面:《姥姥的外孫》
編輯:KK
我知道你也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