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傳播學 ·
在社交媒體上閱讀新聞兩週可提高知識水平和識別虛假新聞的能力

實驗設計概述。圖片來源:Nat Hum Behav (2025)。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206-5
社交媒體如今已成為人們網際網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人透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而不是關注傳統新聞頻道或報紙。這種趨勢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為社交媒體演算法通常優先考慮娛樂而非新聞,因此包含虛假資訊的聳人聽聞和誤導性內容獲得了過高的瀏覽量。一項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新聞機構,僅兩週就可以提高知識水平和識別虛假新聞的能力。
研究者設計了一項實驗,涉及1,700名德國參與者(平均年齡40.5歲)和1,695名法國參與者(平均年齡44.1歲),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中的一組。實驗組被要求關注Instagram或WhatsApp上的兩個新聞機構賬戶,而對照組的參與者被要求關注兩個非新聞賬戶。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保持關注兩週。之後,研究人員會對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以評估他們對時事的瞭解程度、對真假新聞的信任程度、對新聞的信任程度以及他們的政治傾向。結果表明,關注新聞渠道的參與者對時事更加敏感,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也更強。研究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有效的方法,以激勵人們參與社交媒體上可信的新聞內容。(Phys.org)
· 醫學 ·
大腦年輕的人更長壽
即使出生年份相同,不同人的生物老化年齡也可能有差異。相比皺紋、眼袋等表面的衰老跡象,人體內的器官也在以不同速度老化,但更難評估。近日,一項《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血液的器官年齡評估方法,並可據此預測日後患上老齡疾病的風險。其中,大腦的年輕程度與壽命長短顯著相關。
科學家們從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隨機選取了44498名年齡在40歲至70歲之間的參與者,分析了其血液樣本和17年間的健康監測資料。他們統計了不同年齡段血樣中與11個特定器官相關的蛋白質水平,並開發演算法,評估個體蛋白質特徵與同齡人平均值的差異。如果偏差大於1.5個標準差,該器官就被評為極度年輕或衰老。其中,各有6-7%的參與者擁有極度年輕或衰老的大腦。基於此演算法,科學家還預測了器官衰老與15種疾病,如阿茲海默、帕金森、糖尿病等之間的聯絡,發現衰老的器官患上相關疾病的風險更高。其中,極度衰老的大腦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基準的3.1倍,而極度年輕的大腦患病風險僅為基準的1/4。此外,大腦極度衰老者在15年內死亡的風險較基準高出182%,而極度年輕者的風險要少40%。這項技術或可用以輔助預測老年病,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STANFORD MEDICINE)
· 月球探索 ·嫦娥六號成果出爐

月球背面影像圖。製圖:李春來、劉建軍、楊蔚、地面應用系統、國家天文臺
月球觀測揭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在月殼厚度、火山活動、岩石化學組成上的差異。不過,這些差異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2024年,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了玄武岩樣品(熔岩冷卻後形成的岩石),讓科學家得以探索這兩個半球的差異。今天,基於嫦娥六號月壤的研究成果出爐,在《自然》(Nature)雜誌上連發4篇論文,分別涉及月球背面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資料,月幔含水量和月幔演化過程。
這些研究首次揭示月背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兩期不同的火山活動,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維持持久的火山活力;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資訊,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指示月球發電機磁場並非單調衰減而是存在波動;首次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顯著低於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內部水分佈也存在二分性;首次發現月球背面玄武岩來自極其虧損的源區,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極度虧損,或源於大型撞擊事件導致的熔體抽取,揭示SPA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中國科學報)
· 古生物學 ·
在古釉質中發現1800萬年前的蛋白質
在過去幾十年裡,研究人員越來越擅於從化石中提取古分子(如DNA和蛋白質)。但由於這些分子會隨時間而降解,給提取它們帶來了難度,溫暖環境還會加劇降解過程。《自然》(Nature)發表的兩篇論文的證據顯示,研究人員從犀牛屬和其他動物的化石近親中提取出了已有至少1800萬年曆史的古蛋白。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肯亞圖爾卡納盆地(Turkana Basin)發掘的大量化石中提取了蛋白質。他們對最早距今1800萬年的真犀(犀牛屬近親)和長鼻目(象的近親)進行了取樣。位於東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Rift Valley)的圖爾卡納盆地是地球上最溫暖的地方之一,古分子被認為無法在這裡儲存下來。該遺址具有重要的演化意義,因為許多非洲哺乳動物種群在這裡分化,包括古人類、犀牛和河馬。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從來自加拿大高北極的一個真犀提取了釉質蛋白的部分序列,年代可追溯至約2100萬-2400萬年前。作者指出,這些序列或能提供犀牛屬家譜的新資訊,但仍需開展進一步分析。他們還指出,寒冷的條件,如加拿大高北極的氣候,有利於生物分子儲存,從而推動動物演化的重建。
這兩項研究共同指出,蛋白質的存留時間比之前認為的更久,能儲存關於古代動物的分子資訊。
· 氣候 ·
鯨魚糞便記錄變暖相關的有毒藻華
過去20年間,北極經歷了海洋變暖和海冰損失,這改變了海洋的環境。這類改變可能為有害藻華提供了適宜生長條件,這些藻華產生的毒素對野生動物和人類可能造成不利影響。但關於北極地區這些有害毒素的暴露水平變化,相關資料還很有限。《自然》(Nature)本週發表的一篇論文分析了弓頭鯨的糞便樣本,發現食物鏈中藻華毒素增加與海洋溫度升高的關聯。
研究者調查了波弗特海205頭弓頭鯨腸道樣本,資料收集超過19年,然後進行了詳細的毒素定量分析,評估北極食物網中藻類毒素的存在情況。他們發現,藻類毒素濃度與海洋溫度變化明顯相關,其他相關因素還有開放水域面積(即無冰水域大小)、風速,以及大氣壓力。較高的毒素水平與海洋變暖加劇、海冰覆蓋減少有關。作者總結說,這些發現表明有更多毒素進入食物鏈,影響海洋生物,並潛在地影響那些依賴海洋來源食物的人類。他們建議持續監測海洋生物中有毒藻華情況,以保護依賴這些食物來源的北極社群。
撰寫:王昱、冬鳶、馬一瑗
編輯:王昱、冬鳶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