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網發表評論:一句“謝謝叔叔”,讓孩子的禮貌善良和網約車司機的冷漠無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一記重錘叩擊著成年人世界的社會倫理共識。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男孩暴雨中被網約車扔半路,一句“謝謝叔叔”衝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事情起因是下大暴雨,路面積水沒過腳踝,12歲男孩和朋友沒帶傘,平臺打車回家。僅10分鐘的路程,遇到不主動取消行程故意拒載的司機,起步2-3分鐘就把孩子丟在半路無助淋雨。

司機應該是並沒有點乘客已上車,對孩子說下一單要超時了要把他們放路邊,還信誓旦旦的告訴孩子“免費帶了你們一段也不收錢了,支付4元取消訂單,重新打吧。”

面對車外傾盆大雨,不願下車的孩子們被司機趕下了車。孩子下車還說了聲“謝謝叔叔”。在大雨裡淋成落湯雞,半小時後才打到計程車回到家。

孩子家長髮到平臺上,不少網友氣憤不已。




平臺稱司機確有因故取消訂單的操作,已對其賬號封禁處罰。
光明網發表評論:一句“謝謝叔叔”,讓孩子的禮貌善良和網約車司機的冷漠無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一記重錘叩擊著成年人世界的社會倫理共識。
封禁一個賬號可能只需幾秒,但修復孩子和社會被傷害的信任又將需要多久?

一句“謝謝叔叔”又刺痛多少父母心?
我才發現父母教出了乖孩子,
世界卻沒有獎賞他
我們一味教孩子不爭不搶、聽話、謙讓,卻讓孩子性子軟和、缺乏競爭意識。
兒童心理學曾有個觀點,過度規訓的孩子會逐漸喪失自我主張的能力,將自我需求和錯誤畫等號。
我們本意是想讓孩子謙和有禮,但生活中過度謙和,其實不利於建立平等關係。恰當的展示攻擊性,可能才是鮮活、有生命力的表現。
有一項調研發現,遭遇校園欺凌時68%的孩子選擇沉默,而那些敢於表達不滿的孩子,對自身人際關係滿意度高出41%。
所以除了謙和有禮,我們是不是也該教教孩子適當時釋放攻擊性,爭取自己合理利益?
攻擊性,不是為了讓他見誰懟誰去對抗世界,而是為了給孩子與世界平等對話的基礎。
又如何培養孩子適當的攻擊性呢?
記住兩點就好:自我主張+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出自我主張
讓孩子擁有敢說“不”的勇氣
你有沒有想過,當孩子被欺負時,教他說不許打我,遠比教他告老師更重要。
因為前者培養勇氣,而後者只會滋生依賴。
如果父母事事包辦,孩子日常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我主張”的機會。
孩子說“不”,如果不涉及原則性問題,父母儘量忍住直接否定和說教的衝動。
可以試著改成:“你有自己的想法挺好的,你能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嗎?”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想法,鼓勵他清晰表達自己主張,敢於被拒絕,敢於被否定,敢於直視別人的眼光,更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
這樣以後再面對其他衝突時,孩子才能有理有據地守護好他自己。
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把問題變雙贏
當教會孩子看見別人的同時,也要看見自己,將讓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有力量。
而生活中往往很多事情,是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彼此出發角度立場不同。
透過協商求同存異,有智慧地去解決問題,很多事情完全可以達到“合作共贏”。
我們可以啟發孩子深度思考,考慮對方需求和自身的需求,找到平衡點,探索更多可能性,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雙贏。
最後,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溫柔中有著自己的鋒芒,能自信堅定的和人相處,也能照顧好自己情緒。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透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