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霾”伏,“大氣汙染防治沒有捷徑”

▲ 2023年12月31日,上海空氣質量為中度汙染,徐匯濱江在霧霾中影影綽綽。(視覺中國/圖)
全文共4799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 湖南嶽陽、江西萍鄉、安徽淮北、山東泰安等地的景區,都取消了跨年夜的煙花表演,原因與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氣重汙染預警。
  • “我們還需要做什麼,有什麼妙招能一下子把汙染降下來?”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在多個城市調研時常被問到這種問題,“但大氣汙染防治沒有捷徑,更沒有靈丹妙藥。”
  • 2023年12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面世,一大特點是更加兼顧空氣質量改善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南方週末記者 林方舟
責任編輯|汪韜
2023年12月31日,等待跨年煙花的迪士尼“在逃公主”們成了“大冤種”。
晚7點,距離煙花秀只有約一小時,上海迪士尼的遊客突然收到通知,“跨年煙花秀臨時取消”。已在城堡前佔位幾個小時的人大失所望。為了這場煙花,他們付出了比平時更高的成本——719元門票早早售罄,黃牛票被炒到一千多元一張,機票酒店也紛紛漲價。
霧霾是煙花秀取消的罪魁禍首。30日晚間,上海市釋出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並採取響應措施。
據南方週末記者搜尋,自2023年12月25日起,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多個城市陸續拉響空氣重汙染預警,霧霾波及近半個中國。
“跨年霾”並非首次,2014-2015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2022-2023年的新年之交,四川、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地都曾遭遇“霾”伏。
但這場始於2023年底的汙染過程面積如此之大,已多年未見。中央氣象臺連發11天大霧預警,直到1月6日18時才取消。
無論是越來越多的藍天還是不斷降低的環境監測資料,公眾感覺,霧霾似乎已離去,連N95口罩也忘記戴了。但取消的煙花和出行的不便均在提醒,霧霾並未徹底走遠。
1

煙花遇冷

煙花是跨年夜的儀式感。與上海相隔一千公里的湖南瀏陽,在2023年12月31日一早也釋出了霾黃色預警。與由地方政府牽頭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不同,霾預警是氣象部門單獨釋出的預警。
縣級市瀏陽由長沙市代管,當日長沙正處於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世界之窗景區收到長沙市政府相關部門的緊急來信,取消了零點跨年煙花活動。即便如此,瀏陽的跨年煙花秀仍照常舉行。
煙花對於瀏陽有著特別的意義,這座小城是全國煙花爆竹的主產地,正在借煙花發展文旅。2023年2月份以來,瀏陽每週六推出沉浸式焰火秀,累計吸引遊客逾百萬人次。跨年夜,4萬名線下和2000萬人次線上觀眾觀看了長達4小時的盛大煙花秀。
煙花的美麗不是沒有代價。集納了各地環境監測即時資料的蔚藍地圖App顯示,1月1日0-4時,瀏陽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爆表”,屬嚴重汙染。5點之後,資料才回落。
大霧瀰漫,擴散條件不利,更易造成汙染。霧霾面前,類似瀏陽的堅持只是少數。湖南嶽陽、江西萍鄉、安徽淮北、山東泰安等地的景區,也取消了跨年夜的煙花表演,原因與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氣重汙染預警。
不過,跨年夜煙花表演後的2024年1月2日,瀏陽創意焰火燃放活動指導中心釋出了通知,2024年春節前後將暫停舉辦週末焰火秀活動,原因是“因夜間氣溫較低,出於安全考慮”,據當地媒體報道,暫停時間為2024年1月1日至2月23日。
煙花爆竹燃放對PM2.5的貢獻超出許多人的預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曾在2021年作過分析,北京、石家莊、保定等城市,在除夕夜至初一上午,煙花爆竹對PM2.5貢獻比例高達50%-70%,最高可達80%。
迪士尼宣佈,給跨年當天入園的遊客補償一張下午場門票。而藍天在2024年的第一天重回上海,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解除。當晚,似童話一般的煙花秀光彩奪目。
2

避霾計劃失敗

跨年旅遊的浪漫不只是去迪士尼看煙花。文旅部資料顯示,2024年元旦假期,國內旅遊出遊達1.35億人次,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長5.6%。
逃離霧霾也可以是旅行的原因。秋冬季是霧霾的高發期,生活在北京的陳修吉看到2023年12月30日空氣重汙染預報,決定利用假期短暫“逃離”。
12月29日,她搭乘高鐵南下,路過河北、山東、江蘇,一路天色灰暗,十面霾伏,沒想到目的地蘇州也是如此,到了晚上,甚至連摩天大樓都隱匿在視線中。
這是一次失敗的避霾計劃。陳修吉不得不戴上熟悉的N95口罩。隨後三天,蘇州被灰色籠罩,直至到了最後要返程那天,天空才出現些許藍色。相較而言,那天北京的天空其實更藍一些。
氣象條件是南北方同陷霧霾的原因之一。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偉躍介紹,華北、黃淮到江漢、江淮等地受均壓場控制,大氣比較靜穩,空氣汙染物擴散條件較差,同時近地面溼度較大,高溼、小風、靜穩的天氣條件有利於大霧天氣的出現和維持。
當陳修吉坐在開往蘇州的高鐵時,她同在“包郵區”的朋友正駕車從湖州前往杭州。29日,杭州空氣質量接近重度汙染,部分高速封閉,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路程開了三個小時。

2023年12月29日早晨,杭州市大運河拱宸橋段籠罩在濃霧中。(視覺中國/圖)

不僅陸上,水路和天上的交通也受到霧和霾的影響。29日清晨,上海外高橋港區江面及碼頭上,數十艘國際航行船舶推遲或取消了原定的靠泊和開航計劃。上海虹橋機場、無錫蘇南碩放機場、合肥新橋機場等多個機場航班大範圍延誤和取消,28日的航班延誤率曾一度高達百分百。
天氣現象觀測圖用“∞”符號代表“霾”,從12月27日起,“∞”幾乎遍佈浙江全省,就連全國空氣質量時常排名第一的舟山也未能倖免。數學上“∞”表示“無窮大”,當朦朧的霧霾將景物隱去,置身其中,的確有種“寄蜉蝣於天地”的世界無窮之感。
2023年最後一週,沒有遠行計劃的人也因霧霾感到不便。
12月25日,河北石家莊的空氣重汙染預警由橙色升級為紅色。重汙染天氣Ⅰ級應急響應也同步啟動,車輛開始單雙號限行,給李琰一家人的逛商場、下館子計劃造成麻煩。
社交媒體平臺上對單雙號限行的抱怨不在少數。市民不太瞭解的資料是,在工廠外遷後,交通排放是城市中的最大排放源,例如北京最新PM2.5來源解析顯示,移動車輛貢獻了45%的本地排放。
為了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陝西咸陽、山東臨沂、四川成都等多地宣佈,重汙染預警期間,公交免費乘坐,其中成都地鐵還打八折。
12月27日起,西安啟動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並開始單雙號限行。雖然地面不堵車了,但地下開始“堵人”,生活在西安的趙亮拍了照片,早晚高峰時2、3號線地鐵“擠爆了”,一些車站甚至開始限流,排隊半個小時才能進站。
2024年1月4日,上海空氣依然汙染,有人在微信群說上司建議員工居家辦公,引群友一陣羨慕。
3

被遺忘的N95

石家莊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這天,雖然官方不建議戶外運動,但李琰的母親依然戴上口罩,出門跳操。
“不管霧霾有多嚴重我也不太在意。”23歲的李琰對於這場跨年霾內心波瀾不驚。生活總歸要繼續,許多石家莊人都已經與霧霾“和解”。
李琰一家練就了在霧霾中生活的心態,而實際上,霧霾也越來越少。2013-2021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62.7%,重汙染天數由73天減少到9天。
過去幾年,病毒取代了霧霾,成為人類在秋冬季的最大公敵。甚至不少人已經忘記了,N95口罩不僅能防病毒,也是與霧霾纏鬥的武器。

2023年12月30日,天津,市中心被霧霾籠罩。(視覺中國/圖)

田紀原人生中第一次戴N95口罩是2017年來到北京上學後,當時是為了防霧霾。2021年他離開北京來到成都。與北京街頭不同,雖然成都有時候霧霾同樣嚴重,但幾乎看不到佩戴N95口罩的行人,時而久之,他也隨了大流。
“霧霾天大街上為什麼就我一個人戴口罩?”一位成都的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出疑問。他曬出一個佩戴了一週的N95口罩,呼吸區域染上大片黃色汙漬,湊近鼻子,能聞到空氣中煙塵的味道。
北京市民也放鬆了對霧霾的警惕。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提前訂好環球影城門票和酒店的松琦一家,在臨行之際不幸遭遇霧霾。松琦不是沒糾結過,但繁忙工作之餘的全家出遊機會是如此寶貴,他們依然如約而至。其他遊客可能也抱著相似想法,雖然天冷空氣又差,但熱門專案還是要排隊半小時起步。
“還是太草率了。”松琦事後開始後悔。回家後,女兒得了中耳炎,松琦患上感冒,一週過去還沒好。她不知道疾病是否與霧霾有關。
環球影城的合影中,松琦一家戴著厚厚的N95口罩。她觀察到,除了他們一家,很少見到其他遊客也佩戴N95口罩。而幾年前,它還是京城冬日“基本款”。
另一項城市女性的“基本款”——瑜伽褲,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被調侃可以測霧霾。有人拍影片,在外面走一圈後,褲子被揪起再回彈時揚起一大團灰塵,與彈一個雞毛撣子的效果類似。
與李琰一家類似,鬆懈的背後是改善的空氣。2023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2微克, 實現連續三年穩達國標。北京“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聯合國環境署這樣提到。
然而,對待霧霾態度不能輕易鬆懈。
2022年,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文章稱,空氣汙染是對人類健康最大和最直接的環境威脅之一,影響心血管、呼吸系統、癌症、神經系統和生育等健康狀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暴露於空氣汙染可造成700萬人過早死亡。
除了N95口罩,空氣清淨機、新風系統等也是應對霧霾的有效裝備。一位成都人展示了家裡新風系統的兩張照片,經歷一個冬天後,濾網由白變黑。
4

“拐點還沒有到來”

汙染來襲,不少公務人員的元旦假期泡湯了。
年底這幾日的汙染應急效果如何,決定了一年的空氣質量成績單。詹良在某省生態環境廳工作,元旦假期一天都沒能休息。
加班的不只是環保部門。元旦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詹良所在的省生態環境廳根據省政府要求,緊急召開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專題排程會。隨後各市再開會、再部署、再動員,經信、公安、生態環境、住建、商務、交通運輸、氣象等多部門共同參與。
一市分管副市長表態稱,“嚴禁‘一刀切’對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造成過度不利影響”。
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拉響,省生態環境廳派出十幾個幫扶組,分赴地市,協助各地落實部分企業停產、工地停工等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有些地方覺得,反正重汙染了,趁機多排放點,(PM2.5)500 μg/m³也是爆表,700 μg/m³也是爆表,沒有差別。”詹良說,省裡的幫扶組就是為制止地方的這種傾向。
重汙染應急響應需要跨部門合作,幫扶組還要發揮協調員職能。一個建築工地仍在土方作業、大量土方未覆蓋,縣生態環境部門和住建部門互相踢皮球,經幫扶組協調後,縣分管領導答應立即辦理,舉一反三。
應急響應中,城市的主戰場是工廠、工地和公路,而農村的重點是農田。
在陝西寶雞麟遊縣,冬季農閒是處理玉米秸稈的時節。大規模焚燒秸稈的威力不容小覷。每年9月,印尼“燒芭”導致鄰國新加坡全境籠罩在嗆人的煙霾中;國內東北地區每年3、4月焚燒秸稈,也是導致空氣汙染的主因。
從2018年起,麟遊縣開始禁燒秸稈,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21年,村民王格堂曾因焚燒秸稈被罰款300元。但2023年底,他發現管法跟之前不一樣了。村裡統一行動,粉碎機開進村裡的四百多畝地,將秸稈粉碎後打包、統一運走,加工為牲畜飼料。
短短幾天,所有農田的秸稈全部處理完成,沒有發生一起焚燒現象。效果立竿見影。往年12月底,霧霾常常在焚燒秸稈後光臨。但當2023年底,一百多公里以外的西安陷於重汙染時,村裡沒有出現霧霾。
1月6日,小寒,如約而至的冷空氣吹散黃淮、江淮等地盤踞多日的霧霾,應急減排響應取消。
對於這場跨年霾,業內專家並不意外。
“我們還需要做什麼,有什麼妙招能一下子把汙染降下來?”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在多個城市調研時常被問到這種問題,“但大氣汙染防治沒有捷徑,更沒有靈丹妙藥。”短期應急減排不能代替常態汙染防治工作,重汙染應對十分重要,但應處理好應急工作與長期的日常汙染防治工作的關係。
2013年-2022年,十年間我國的GDP總量增長了69%,PM2.5濃度下降了57%,重汙染天數下降了92%,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治理越到後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越大。”馮銀廠表示,減排空間越來越窄,後續措施更應考慮如何平衡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比之前的措施困難得多。
2023年12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面世,要求到2025年,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相較於前面兩部國家級大氣汙染治理行動計劃,最新計劃的一大特點是更加兼顧空氣質量改善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曾多次公開警示,“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部總工劉炳江: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 》)。
經歷了這場跨年霾後,公眾應該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受。
(陳修吉、李琰、松琦、詹良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