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孫欣
編輯|米娜
紅磚黑瓦,工字形佈局的建築,後牆佈滿翠綠的爬山虎。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寫著楷書體的“綠源”二字,這便是綠源電動車總部的辦公大樓——紅樓。
這棟樓不只與北京大學紅樓同名,建築風格也頗為相似。樓內陳列著不少國風畫作、書法作品。這裡是綠源的“大腦”——創始人辦公室、財務、人力資源等部門都坐落於此。
紅樓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西南的工業園區,園內大多是材料、汽修等公司的現代工業風格建築,這讓綠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從牆外看,它更像一所大學,而這或許正是綠源創始人、CEO胡繼紅想要達到的效果。

在創立綠源之前,創始人倪捷、胡繼紅夫婦曾是寧波大學的老師。對二人來說,雖已告別了教師的角色,但大學校園仍是兩人心中的“聖地”。不只公司裝修酷似高校,2016年,綠源成立即將20週年之際,為員工及合作伙伴打造了培訓機構,並將其命名為“綠源大學”。
熱衷當教育者,從倪捷的創業初期也能看得出來。綠源成立於1997年,當時業內少有國產電動車品牌——愛瑪成立於1999年,雅迪成立於2001年。空白的市場急需傳播與開拓,或是老師職業使然,也或許是為了生存下去,倪捷自動擔起了遊說者的角色。
到處參加論壇、發表文章,倪捷的重心幾乎都撲在了推動行業發展上。那時,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接受度並不高,電動車還數次面臨被封禁的危險。倪捷告訴《中國企業家》,有時為了讓觀點更具備說服力,他會刻意在演講中隱去綠源,還表示很歡迎新對手加入。
然而,就在這期間,雅迪、愛瑪開始步入快速軌道。最新財報資料顯示,綠源2024年的營收約為50.72億元,淨利潤1.16億元。但它的對手雅迪、愛瑪在2019年便雙雙突破了百億營收大關。
“我也反思,當時自己做的這些,對企業來說沒啥好處。”顯然,倪捷這樣的創始人,對綠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此外,高校老師出身既是優勢,也是桎梏。有技術傍身,讓綠源在液冷電機、電池等方面的技術保持領先。但胡繼紅明白,隨著企業的成長,對管理者的要求變高,自己存在的管理方面的短板,愈發顯現。
2010年春節,綠源山東沂蒙工廠因排班、請假事項,管理者與員工出現分歧。由於當時的胡繼紅沒有太多相關經驗,她顧不上過年,立馬趕到山東,花兩天時間和50多個人一一談話,一條條將問題寫在筆記本上,再和管理人員覆盤。
2012年,胡繼紅在中歐商學院進修了EMBA,系統地學習了管理學。或許,在老師的眼中,學習才是補足短板的最好路徑。
胡繼紅坦言,二十多年前,綠源誕生時,那個年代創業靠的是技術,自己對商業邏輯並不瞭解,“讓我繪製線路圖、焊接電線、打孔,我行;做個PPT慷慨激昂地演講,我確實不擅長。”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倪捷曾在採訪中這樣表示,他清楚綠源的財務表現在行業中算不上頭部。作為行業鼻祖,綠源選擇在成立26年後才在港股上市。而無論是老品牌雅迪、愛瑪,還是新銳品牌小牛、九號,都先於綠源登陸資本市場。
相較於營收超百億元的老對手、打著智慧高階化的後來者,創立28年的綠源仍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目前,綠源賣的產品包括電動車、電動腳踏車及電助力車等,也在近期嘗試了聯名Loopy等年輕化舉措。
2025年9月1起,電動車新國標將正式落地,此後所有新生產的電動腳踏車都必須符合新標準要求,這對綠源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除此之外,電動車行業日趨“內卷”,市場正從增量轉向存量博弈。對於腹背夾擊的綠源來說,該如何重返昔日巔峰?

下海:兩個書生的艱難創業路
“我心裡一直都有個教育夢。”胡繼紅說。至今,倪捷、胡繼紅仍對教師這個職業有著難捨的情結。
胡繼紅碩士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倪捷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二人同在寧波大學任教。因是雙職工家庭,所以才用兩年多時間,他們便以高積分拿到了寧波大學分配的房子:三室兩廳,位於東戶。1989年,房子鑰匙到手,但還未住進去,倪捷就把房子還了回去,這是因為發生在那年春節的一件事。
大年初二,倪捷與胡繼紅去他叔叔家拜年。而叔叔家的焊接裝置廠由於缺乏技術人員,在電線線路方面陷入困境,而這正是他們最擅長的。僅3天,二人就解決了最關鍵的電路問題,這種“手到病除”的能力,不僅讓叔叔對他們丟擲了橄欖枝,也成為二人下海的起點。
那時,民營企業的春風吹得正濃。1984年,被稱為中國“現代企業元年”。
透過接觸叔叔的焊接裝置廠,倪捷、胡繼紅也感知到,鄉鎮企業目前正處於火熱發展的階段。再加上自己為一家公司解決了生死存亡的問題,這種被需求的驅動力,讓倪捷和胡繼紅毅然決然地辭掉了“鐵飯碗”,他們回到了家鄉浙江金華,成為叔叔企業的技術研發人員。

胡繼紅
“年輕時,我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這是很魯莽的。”胡繼紅說,從學校離開時,自己感覺到熱血沸騰,上刀山下火海都願意去做。
在叔叔的裝置廠做了8年的研發,幫助企業獲得幾十項國家技術專利,倪捷和胡繼紅也從工作中積攢了一定積蓄與經驗。然而,由於企業經營出現了問題,兩人不得已選擇離開。
為了生計,倪捷跳槽進入風投行業,而胡繼紅則一邊帶孩子一邊跑保險。那時,胡繼紅騎著腳踏車上下班。
從家裡到公司,胡繼紅每天都會經過全長43.4米、拱矢高8.4米的通濟橋,橋面的青石板路給腳踏車行駛增加了難度。上橋、下橋,後座帶著5歲的孩子,這座橋既是那時胡繼紅上班路上最大的障礙,更成為她心中的一道坎。
“從小到大,我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沒有我不會的事情,但跑保險我真的不行,到現在,我都不想再跑保險。”胡繼紅告訴《中國企業家》。這段兩年多的工作經歷讓她明白,銷售非技術類的產品是她的弱項。上下班路坎坷,一天還開不了幾單,這讓她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
職業大跨度的轉變,讓胡繼紅無所適從,即使已經過去近30年,再回憶起,她依舊未能釋懷,用“痛苦”來形容這段經歷。
於是,1996年,倪捷在所就職的風投公司瞭解到電動車行業的概念,發起了電動車專案組後,胡繼紅便毫不猶豫選擇加入,成為1號研發人員。
12平方米的地下車庫,成為二人未來新事業的起點。3個月後,第一批樣車成功研發出來。1997年,綠源品牌正式註冊。
同一年,雅迪創始人才開始摸索著創業,嘗試過幾項業務後,1999年才建立起正式的車行。
作為行業元老,綠源一誕生便風光無限。1998年,浙江出臺全國第一個對電動車省級規範性檔案,電動車可以按非機動車進行管理上牌,綠源是首批獲批上牌的品牌之一。同年,綠源主辦並參與全國“電動腳踏車通用技術條件”標準的制定起草工作,還幫著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推動了《電動腳踏車通用技術條件》的正式出臺。
成立早,意味著先發優勢,但也意味著,沒有“參考文獻”可言,且市場教育成本巨大。
“研發、營銷全都要摸著石頭過河。”談到技術,倪捷、胡繼紅兩人總是容光煥發,而面對市場,二人一籌莫展。2000年,成立3年的綠源,不僅倒虧,還額外負債100多萬元。
那時恰逢企業改制,二人本可以就此離開該風投公司,但當時其旗下的綠源已有十多個經銷商,本著對供應商等負責的態度,再加上對綠源的感情,兩人決定承擔起這上百萬元的負債。於是倪捷、胡繼紅找親戚借錢、向銀行貸款,最終正式買下了綠源品牌。
從專案小組的負責人到正式成為品牌的創始人,倪捷和胡繼紅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變化。

奔走:想讓電動車先活下來
剛創業時,夫妻二人分工很明確,胡繼紅主“內”,負責公司運營;倪捷主“外”,不僅負責綠源的對外接洽,還要為推動建立行業標準去奔走。
彼時,電動車市場份額並不大。據觀研報告網資料,2000年,全國電動車行業產量共29萬輛。腳踏車、摩托車充斥於市場,當時均價在2000元的電動車受到外界的極大質疑,甚至電動車幾度面臨著被封禁的危險。
2002年,北京市宣佈停止為電動腳踏車辦理牌照。2003年,福州也頒佈了全市禁止銷售電動腳踏車的禁令。
據澎湃新聞,那時的倪捷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角色是“行業鬥士”。他嘗試了各種措施來為行業發聲,比如釋出萬字文章,與業內企業一起奔走。最終,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透過,將電動腳踏車劃分為非機動車類,電動車行業正式獲得“準生證”。

倪捷
“那些年,我到處去演講,為提高電動車社會地位,去各種論壇辯論。”倪捷說。
在電動車行業做了10年的經銷商萬印對《中國企業家》說:“以前,為了讓電動車行業有個統一標準,倪捷算是行業的一個發起人兼‘大哥’的角色,他比綠源有名氣多了。”
據知網資料,截至2025年4月23日,倪捷在為電動車發聲、電動車技術研究等方面,共發表文章427篇,其中數篇文章長達10萬餘字。
目前,國內電動自行車行業已達千億市場規模。據營商電動車資料,2024年電動自行車行業銷量4920萬臺,比2000年翻了將近170倍。
行業標準也成為大家的關注重點。2019年,電動車“新國標”《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出臺。2025年,新版本GB17761-2024出臺。
對此,倪捷說:“2019年新國標出來,我不需要再發聲,也不需要去推動建立標準了。國家出手了,我就‘失業’了,正好重心轉回到綠源的技術研發上。”
而那些年,倪捷為行業開闢先河時,胡繼紅正帶著綠源摸著石頭過河。

開拓:在商業模式上下功夫
2000年時,2000元的電動車,對普通人來說,稱得上是昂貴的大物件。
“(綠源)這個車子要是賣得掉,我爬著過來見你。”有人對胡繼紅說,這樣的質疑一度讓她深受打擊。
但倪捷和胡繼紅認為,洗衣機能成為家家戶戶的必需品,電動車為什麼不行?胡繼紅知道,技術之外,二人必須要在商業模式上下功夫,而門店開在哪,是首要問題。
最開始,綠源嘗試在百貨公司開店。雖然人流量大,來諮詢的人絡繹不絕,但成交率卻不高。胡繼紅反思,比起百貨公司內的其他商品,電動車價位較高,大部分消費者進入商場後,買電動車往往超出了當天的預算。
基於人流量與成交率,胡繼紅最終確立了綠源的主要模式——開街邊店。社群門口、學校門口成為綠源的關鍵佈局地。二十多年過去,線下經銷商模式,依舊是電動車行業的主要銷售渠道。
門店選址策略確定後,接下來是如何營銷的問題。
2002年,胡繼紅曾帶著電動車到杭州申請技術創新補貼。到了杭州,她敏銳地發現,武林廣場上都是時尚的年輕人,對新事物接受度很高。
胡繼紅立馬帶著幾輛電動車,掛起環保的旗子,在武林廣場展出。“一個下午,售出了300臺,那時我們很興奮。”市場教育到一定程度,消費者就會自動覺醒,胡繼紅表示。
大張旗鼓的廣場式宣傳,一度是行業主要的營銷模式。萬印告訴《中國企業家》:“早些年賣電動車,都是經銷商們騎著一排車,掛著小旗,到大街上宣傳,但到了十多年前,就是靠電視廣告了,經銷商不用做那麼多了。”
2004年,奧運冠軍田亮成為形象代言人,而綠源也是電動車行業首批起用明星代言人的品牌。
然而,2009年,愛瑪憑藉“明星代言+渠道下沉”的打法,到2010年銷售量達到了220萬輛,雅迪也達到了200萬輛,而倪捷在2010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09年綠源的電動車銷量僅為65萬輛。
而2000年~2009年,是電動車各品牌大肆“開疆拓土”的十年。胡繼紅表示,2010年以後,行業開始進入跑馬圈地式的競爭。2010年,正是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黃金十年的起點。不少電動車品牌搭上電商的快船,揚帆起航。
2014年,雅迪推出線上商城“雅迪購”,是電動車行業第一個正式上線垂直購車平臺的品牌。2016年,雅迪登陸港股,成為國內兩輪電動車第一股。
胡繼紅透露,綠源佈局電商的腳步算不上快,2018年才正式接入電商。目前,綠源線上線下的銷售佔比是1:9。
但她預計,未來線上佔比會進一步提升。如今,綠源在抖音開啟了直播帶貨。2023年,雙11期間綠源GMV破6000萬元,登頂抖音本地生活行業第一。2024年的618期間,綠源線上交易額3.3億元,同比增長57%,在抖音團購、拼多多兩大平臺斬獲行業排名第一。
艾媒諮詢創始人、CEO張毅認為,綠源作為國內電動車鼻祖,發展只達到了目前年銷售幾十億元的規模,確實有些可惜。雖然公司技術過硬,但在品牌建設、電商渠道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倪捷與胡繼紅深諳此點。近幾年,他們也在做聯名、贊助綜藝等各種年輕化舉措,為綠源尋找新的突破口。

2019年,倪捷將重心轉回綠源本身。而技術出身的他,選擇重回到自己的主舞臺——技術研發。

“以前我們忽視了很多問題,比如陶瓷剎車、鋼絲輪胎、電機等。”倪捷表示,自己一頭扎進售後和技術後,發現了電動車行業忽視的很多問題,他把問題整理出來,給自己出了一張問卷,電機便是其中之一。
電動車常被詬病的一點是電池壽命,而有時壽命短的原因並非電池本身,而是電機的衰退導致的。
“人們不知道,品牌們也搗糨糊。”倪捷說,傳統的電機極易氧化生鏽,從而導致損壞衰退。對此項難題,2019年,倪捷成功研製出液冷電機,推出國內第一輛搭載液冷電機的電動車B5,且成為行業首個使用該技術的品牌,目前公司全線產品都已更新為液冷電機。
回到技術主場的綠源,憑藉液冷電機,再加上年輕化的舉措,開始步入快速發展軌道。2023年綠源上市,營收突破50億元。2024年行業增長乏力時,綠源仍實現了營收的穩健增長。
然而,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高階化成為行業新焦點。據各品牌2024年財報資料,九號、雅迪、愛瑪的年銷量分別為259.89萬臺、1302.05萬臺和1069.86萬臺,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10.84億元、12.72億元和19.88億元。這意味著,九號以不到雅迪五分之一的銷量實現雅迪超八成的利潤規模。
對於九號所代表的高階化趨勢,倪捷強調到,綠源並不針對單一使用者群體,比起只做高階產品,他更希望綠源能覆蓋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雅迪、愛瑪等傳統巨頭在價格戰中掙扎,新玩家九號電動車以高毛利突出重圍。而面對老對手與新玩家的腹背夾擊,倪捷並不焦慮,這從綠源穩定的加盟政策也能看得出來。
“個人感覺綠源一向不怎麼參與行業內卷,一些其他品牌的加盟費波動較大。”萬印有著超10年的電動車經銷經驗,他認為在行業競爭中,綠源並不激進。
對於內卷,綠源也確實並未為此深感焦慮。在採訪中,胡繼紅、倪捷兩人鮮少談到財務與營收方面,技術則是他們更關注的東西。
“一輛車騎10年。”這是綠源的廣告語,但10年不換車,對企業的財務資料來說不全是好事。對此,倪捷表示不在乎,他認為自己成就感的來源就在電動車技術上的突破。對他來說,一輛車騎得越久,他越興奮。
雖然綠源活得比較“淡定”,但畢竟身在江湖,它也無法完全置身事外。倪捷和胡繼紅必須找到公司的新增長點。
對於未來,倪捷看好電助力腳踏車。他認為,電動車分為兩種:用手的和用腳的——前者解決通勤,後者可以鍛鍊。而電助力腳踏車能幫助人們在通勤過程中同時得到鍛鍊。為了研發電助力腳踏車,他近幾年開始鑽研人體組織構造,提起心臟、肌肉、血氧等資料,他侃侃而談。
屬於綠源的真正突破點在哪裡,倪捷稱還是未知數。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張格格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