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
美國退出WHO日期定為2026年1月,世衛組織開始削減成本
據路透社(Reuters)報道,1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向工作人員傳送備忘錄,其中表示,由於美國退出導致WHO的財務狀況變得更加嚴峻,WHO將削減成本,包括大幅減少非關鍵領域的旅行支出、停止招聘、暫停辦公室裝修,以及將所有會議改為線上。該備忘錄也指出,目前的措施並不完善,未來可能會宣佈更多相關措施。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任首日簽署了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讓美國退出WHO。WHO在次日發表的一份宣告中表示,對這一決定“感到遺憾”,並希望美國重新考慮。據介紹,WHO的預算主要來源於會員國定期支付的費用和自願捐款,美國提供了WHO約18%的總資金支援,其中2024-2025年兩年的預算為68億美元。根據規定,美國退出WHO需要一年的通知期,聯合國發言人向路透社證實,聯合國於2025年1月22日收到美國退出的意向通知,正式退出時間將為2026年1月22日。(Reuters)
· 航空航天·
在國際空間站執行長期任務後,大部分宇航員視力出現問題

圖片來源:IEEE Ope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24)
隨著人類太空探索的深入,長期太空飛行對宇航員健康的影響仍然存在許多未解之謎。近日,《IEEE醫學和生物工程開放雜誌》(IEEE Ope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執行長期任務的宇航員中,有40%~70%經歷了視盤水腫、眼球變平和視力模糊等問題。這些問題被統稱為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綜合症(Spaceflight-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 SANS)。研究發現,微重力環境對眼球生物力學特性的顯著改變可能是引發這些症狀的關鍵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和動態輪廓眼壓計技術,評估了13名宇航員在太空任務前後眼球硬度、眼內壓和眼脈動幅度的變化。結果顯示,微重力環境會顯著降低眼球硬度,使眼球在壓力作用下更容易變形,同時引發眼脈動幅度和眼內壓的變化。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生物力學變化可能是SANS的核心病理機制,未來或可作為評估宇航員健康風險的重要標誌,併為制定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科學支援。這項研究對未來載人火星任務和其他深空探索任務的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為應對長期太空飛行的潛在健康挑戰奠定了理論基礎。(University of Montreal)
· 量子計算·
歐洲科學家首次在離子阱量子計算機上實現雙碼糾錯
量子計算機無法複製未知的量子態。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像傳統計算機那樣透過比較多個樣本進行檢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量子物理學將量子資訊分佈在多個糾纏的量子位元上,以冗餘的方式進行儲存。具體如何進行資訊分配則由所謂的“糾錯碼”來定義。然而,不同的量子糾錯碼也存在不同的難點,沒有任何一種糾錯碼能夠以簡單且受錯誤保護的方式,實現自由可程式設計計算所需的所有邏輯量子位元門操作。
據IT之家報道,在最近發表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的一項研究中,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宣佈,該校聯合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創新的量子糾錯方法,使量子計算機能夠在執行過程中動態切換糾錯碼,並首次在離子阱量子計算機上使用兩種不同的量子糾錯碼實現了一組通用量子門。研究人員解釋道,透過這種方式,量子計算機可以在第一種糾錯碼中遇到難以實現的邏輯閘時切換到第二種糾錯碼,從而使得實現計算所需的所有門操作變得更加容易。(IT之家,University of Innsbruck)
· 系外行星·
這個行星上的風遠超音速
影片來源:ESO
2016年發現的WASP-127b是一顆距離地球約520光年的氣態巨行星,它比木星稍大,質量卻僅為木星的16%,這讓它成為已知最蓬鬆的行星之一。最近,在一篇發表於《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雜誌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透過分析WASP-127b的高解析度光譜凌日資料,揭示了其外層大氣中一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存在。此外,一些分子具有兩個不同的波長峰值表明,該行星赤道區域大氣旋轉的速度可能達到了驚人的9km/s,是地球上聲音傳播速度的近30倍,也是有史以來在行星上測量到最快的風。
研究人員使用了歐洲南天天文臺(ESO)甚大望遠鏡的光譜儀觀測了WASP-127b,當它經過其他的恆星,遮擋一部分光線後,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分析過濾光,揭示其大氣中存在的各種分子。但研究該光譜時,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些分子存在兩個不同的波長峰值,這表明其中一些分子正在朝遠離地球的方向運動,另一些則相反。進一步分析光譜資料的結果表明,這些分子在行星赤道處的運動速度最大,可以用超音速風來解釋。研究人員估計,WASP-127b外層大氣的旋轉速度比行星本身旋轉速度快6倍。作為對比,海王星保持著太陽系內最快風速的紀錄,而WASP-127b的風力要比這強18倍。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不知道WASP-127b具有極端強風的原因,其低密度和繞恆星執行的不穩定軌道可能對此造成影響,但尚未與這種現象建立明確聯絡。(Space.com)
· 環境·
中國地表水中微塑膠丰度賦存態勢呈現三階段下降
目前,環境中微塑膠汙染已成為全球性挑戰。2016年至2021年間,全球塑膠產量從3.35億噸增加到3.91億噸,但因其回收率低且塑膠廢物處理不當,大量微塑膠積聚在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中。淡水生態系統中微塑膠汙染問題及其生態風險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1月21日,發表在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微塑膠的丰度資料經模型重塑後,中國地表水中微塑膠丰度賦存態勢自2016年至2022年呈現三階段下降趨勢,且生態風險較低。
研究者基於全國範圍內重要湖庫水體中微塑膠的大量實測研究,建立了一種全粒徑範圍的微塑膠“丰度-尺寸”校正模型,在此基礎上,將已發表的微塑膠丰度資料校正到統一粒徑範圍,提升了以往研究資料的可比性和可用性,為科學理解中國地表水中微塑膠的賦存丰度及其生態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資料結果顯示,2016-2022年期間,全國地表水中微塑膠丰度的年際變化呈現三個階段下降趨勢。中國地表水微塑膠賦存研究存在區域研究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佔比分別達到62.7%和11.3%。中國不同流域微塑膠丰度排序如下:西北諸河>珠江流域>黃河流域>東南諸河>松花江流域>西南諸河>長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全國1331個地表水取樣點中79.7%的取樣點存在一定程度微塑膠積累,83.9%的取樣點與低生態風險有關。(Cell Press)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
撰寫:克里斯、不周、二七
編輯: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