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本文字數:251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潘寅茹
封面圖 | 當地時間7月1日,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在日出中。(來源:新華社)
對於北半球而言,今夏的“炙烤模式”來得比預期早。
在剛剛過去的6月,法國首都巴黎達到42.3攝氏度的高溫,突破1947年紀錄;巴黎地標建築埃菲爾鐵塔因熱脹冷縮向西傾斜20釐米。在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的氣溫一度超43攝氏度。在北美,美國鳳凰城機場跑道熱裂……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9日釋出的資料顯示,2025年6月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三熱”的6月,平均地表氣溫為16.46攝氏度,比1991~2020年的6月平均氣溫均值高出0.47攝氏度。其中,歐洲大陸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經歷了兩次顯著的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WMO)預警,2025~2029年這五年間,有80%的機率出現最暖年份,全球升溫超1850~1900年工業化前水平1.5攝氏度的機率達86%,“這對全球氣候變化將產生深遠影響”。

全球變暖放大“熱穹頂”效應
雖然北半球剛剛進入7月,但多地已感受到滾滾熱浪。以歐洲為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歐洲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正在持續增加。到2050年,約半數歐洲人口可能在夏季面臨高熱或極高熱應激風險,其中南歐地區尤為嚴重,東歐、西歐和中歐地區的風險水平也將顯著攀升。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第六區域協會(歐洲)區域氣候中心網路資料,自1950年以來,歐洲三分之二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出現在2000年之後。
歐洲大部分地區在過去多年不僅日間的高溫天數增多,“熱帶夜”的數量也同步增加。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表示,6月,地中海沿岸地區出現了10~15個“熱帶夜”,而這些地區在6月份通常不會出現“熱帶夜”現象。所謂“熱帶夜”,即夜間平均氣溫保持在25攝氏度以上。“熱帶夜”頻繁出現,使得人們難以從白天的高溫中恢復,增加了與高溫相關的健康風險。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熱浪與持續的高壓系統“熱穹頂”有關。所謂“熱穹頂”是指,暖空氣被困於地表附近,造成持續炎熱、晴朗且乾燥的天氣。
近年來越來越顯著的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放大了“熱穹頂”效應。世界氣象組織今年3月釋出的《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4年很可能是首個全球年均溫度較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升溫超過1.5攝氏度的年份,升溫幅度約為1.55攝氏度,成為175年來最熱的一年。提供全球陸地溫度資料的Berkeley Earth、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5、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維護的地球溫度監測系統GISTEMP等多項資料集均表明,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在加劇。
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六大區域的監測顯示,1991年以來,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地區表面平均溫度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其變暖速度明顯超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較上一個30年(1961~1990年),每10年分別增加0.40、0.28和0.23攝氏度。
氣候系統變暖的持續,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的趨勢近些年來顯著加速。眾所周知,海洋表面溫度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關鍵變數,能夠影響較大範圍的天氣與氣候。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資料,2024年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比2023年升高0.07攝氏度。同時,來自不同研究機構的資料一致表明,2024年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也達到歷史新高。

熱浪或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
與高溫對應的是極寒。目前,正值冬季的南半球,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國家在6月剛經歷了破紀錄的寒潮。對於日漸頻繁的異常氣候,世界氣象組織認為,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主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等氣候系統內部自然因素相結合的共同作用,正在成為攪動全球格局的“推手”。
國際能源署釋出的《全球能源回顧2025》顯示,2024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長了0.8%,達到378億噸,創下二氧化碳排放的歷史最高水平。這一上升導致2024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創紀錄的422.5PPM,比2023年高出約3PPM,超出工業化前水平50%。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監測顯示,全球變暖下,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3~7年週期的冷暖振盪現象(ENSO)對氣候系統的影響顯著增強。比如,在ENSO暖事件時,拉丁美洲和我國長江流域易出現洪澇災害,而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易遭受乾旱。
以熱浪為代表的極端天氣不僅改變全球地貌環境,同時會導致乾旱和野火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從而對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統計顯示,去年,熱帶氣旋、乾旱、野火、熱浪與暴雨為代表的極端天氣事件導致新增流離失所的人數達到自2008年以來最高紀錄。至2024年中,衝突加劇、乾旱和國內糧食價格高漲等各種因素的疊加效應,導致全球18個國家的糧食危機不斷加劇。
7月3日,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等機構聯合釋出的《2023~2025年全球乾旱熱點地區報告》顯示,在氣候變化以及土地和水資源持續承壓的背景下,2023年以來全球經歷了一些有記錄以來範圍最廣、破壞性最強的乾旱事件,全球正面臨嚴峻的乾旱挑戰。
根據安聯集團旗下研究機構Allianz Research日前釋出的一份報告,一天極端高溫(氣溫超過32攝氏度)造成的影響相當於停工半天,“熱浪將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0.6個百分點”。
世界氣象組織呼籲,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各國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比如,需要加強全球早期預警體系建設。目前全球僅有50%的國傢俱備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同時,各國之間技術和資金合作的加強不容忽視,急需共同投資利於建設覆蓋全球的“早期預警系統”。國際社會共享氣象、海洋和極端天氣資料,也利於發展中國家提高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
此外,氣候領域的投資與金融領域合作同樣必不可少。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國際金融機構、氣候基金要增加對氣候變化應對的融資支援,鼓勵發達國家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提升氣候金融的透明度和可獲得性,使資金真正用於最脆弱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