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灣媽Club
轉載:灣媽看世界
正文
“東京大學正在變成一所中國學校!”
日本最難考的大學——東京大學,爆出校內擠滿了中國留學生。
一時間,反向留學的話題再度登上了熱搜。
東京大學不是例外,如今中國留學生的身影不僅活躍在主流留學國家,小眾國家也同樣如此。
大老遠出國讀書,結果全班是老鄉,真不是在開玩笑。
01
最難考東京大學
擠滿了中國留學生
東京大學是日本頂尖學府,從這裡走出了眾多日本首相、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小說家和作家等。
因為優質教育以及校內絕美風景,備受海外內學生關注,甚至遊客們都不遠萬里而來打卡。

根據東京大學的一名教職員工透露稱:
東京大學的留學生總人數超過了5200人,其中最多的是中國學生,佔全體留學生的三分之二(68%),高居榜首,而排在第二的韓國僅僅2%!

這些中國留學生中,研究生更為顯著。
東大本科生總數約1.4萬人,留學生佔比約3%,大概460人,而1.5萬名研究生中,中國留學生就佔了足足3500人左右,相當於東大研究生院裡,每5個人裡面就有1個是中國人。

不僅校園內中國學生面孔遍地都是,配套設施更是融入了中國特色。
首先,街道遍佈中餐館。
砂鍋麻婆豆腐、四川口水雞、孜然牛肉、重慶辣子雞等地道菜樣樣俱全,這讓人在異鄉的中國留學生找到了家鄉的味道。
一到飯點,餐館內幾乎全是中國年輕人,整個商業生態似乎都在迎合中國留學生的口味。
其次,特色的中文補習班林立。
有記者走訪了東京新宿區的高田馬場,該地區擠滿了語言學校和針對外國學生的補習班,以中文為特色的補習學校的招牌遍佈街道兩旁。
其中一所補習班約有1200名學生,已經向東京大學輸送了100多名學生。
另外,中文上課,中國教師增加。
有學生透露東京大學增加了中國教師人數,中文成了常見的語言,有些課程幾乎被中國學生承包了。
雖然中國學生部分人的日語掌握得不太熟練,但上課和研討會上中國學生多,大家互幫互助,也緩解了留學壓力和孤獨。
最後,企業也在瞅準機會。
日本華人網路龐大,中國人經營的貿易公司、餐飲、旅遊、教育培訓機構等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許多在日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會選擇就在日本發展,有的是進入日本大企業,有的是選擇當地的中國公司。
因為有著東大的學歷,語言也不成問題,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是香餑餑。
對於中國留學生的激增,日本國內的人既喜又憂。
日本因為少子化長期人才短缺,到來的中國學生正好填補了空缺,能極大的促進當地經濟繁榮發展。
但東大相關教授認為他們會威脅到科研環境,甚至國家安全。
同時中國留學生勤奮刻苦,學術成績也好,這一方面帶動了身邊的人,但也讓日本學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同伴壓力。

實際上,在日本不光東京大學擠滿了中國學生,知名度較高的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幾乎和東京大學一樣,約有3300人。
因為早稻田大學學生有約4.8萬人,接近東京大學的兩倍,因此中國學生的比例被稀釋到了7%左右。

02
花百萬留學費
班裡擠滿中國人
在高等教育最牛的美國,中國留學生的身影也是隨處可見。
專業課三四十人的教室裡坐著二十多名中國學生,還有些教授為了方便學生聽懂,乾脆製作了雙語課件,活脫脫一種沉浸式體驗中文課的感覺。
《2024美國門戶開放報告》統計顯示,在美國際生總數超過了110萬人,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超過一半來自中國和印度。
其中中國大陸學生是美國第二多留學生來源國,2023-2024學年有近28萬人,僅次於印度的約33萬人。
同期中國本科留學生約8.8萬人,研究生約12.3萬人。

在美國一些國際生數量龐大的學校,花著百萬學費,跟中國人做同桌並不是稀罕事情。
一年學費接近10萬美元的紐約大學榮登美國國際生最多的大學榜單,它有27247名國際生,中國學生高達約1.41萬人,約佔紐大國際生學生的52%,直接超過一半了。

9萬多美元一年的哥倫比亞大學約2.4萬國際生中中國學生就佔了9923人,遠超印度的2360人,其中本科312人,研究生最多,高達6074人。

南加州大學4.7萬名學生中,約1.7萬名國際生,而中國學生就有近6000人,約是總人數的13%,國際生中近一半的人是中國學生。
最喜歡中國學生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1.5萬名國際生中中國學生大概5500人。
跟美國有一拼的英國自然也少不了中國留學生大軍。
《2022-23學年英國大學入學資料》顯示,2022-23學年,英國有約293.7萬人,國際生75.9萬人,其中有超過17萬名中國學生選擇在這裡留學升造。
倫敦大學學院UCL中國大陸學生約1.4萬人,據說有同學給學校取了個別名為University China London;
曼徹斯特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均在9000人左右,南安普頓大學、愛丁堡大學也都在7100人左右。

倫敦藝術大學就讀的學生在網上分享說,自己班上9成以上都是中國學生,兩個教室十二張桌子,外國人就只能坐滿一桌;
利茲大學在讀碩士線上喊救命,自己專業30個學生,27個是中國人,特別像花了大價錢請了幾個外教,在某培訓機構英國校區上課。
還有帝國理工學院部分專業,比如生物學,班裡幾乎全是中國人;
在萬年中國學生量排老二的南安普頓大學的有些同學則擔心自己畢業後英語水平會倒退;
愛丁堡大學中文都快成了通用語言,有種在國內上外教課的錯覺。

當然英國和美國的大學中國學生含量高,本身學校招生數量大,但如果仔細去扒一扒資料,一些小眾國家同樣被中國學生擠得水洩不通。
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這些東南亞國家因為跟中國地緣和文化較為接近,國際化程度也比較高,又比英美等主流留學國家物價低廉,也吸引了無數中國留學生前往。
有網友調侃,“以前去東南亞是為了吃榴蓮,現在是為了拿文憑!”
馬來西亞2024年度共有約8.2萬名新生國際生選擇到此留學,比2023年的6.5萬人增加了25.7%,其中中國是最大生源國,新生就有3.3萬人。
而2020年馬來西亞中國新生也才8800多人,短短幾年,幾乎增加了4倍,屬實有點嚇人!

為了錄取更多的中國學生,馬來西亞教育部甚至專門設定了一個錄取系統,用大模型和區塊鏈技術來檢測學歷真偽,進而縮減國際生申請流程。
泰國2023學年第一學期國際生3.6萬多人,中國學生以2萬多人霸佔國際生榜首,而10年前這一人數才不到1萬人,這一資料還在瘋狂上漲。

為了讓國際生留下來,泰國和馬來西亞還分別推出了教育Plus簽證和畢業通行證,允許學生在畢業後延長居留期限。
新加坡更別提了,從小學到大學教育一直被中國中產家庭津津樂道。
據統計2024年每個月超過20萬的中國遊客會湧向這個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國家,熱門景點人山人海。
去年年底華爾街日報就專門發文吐槽大量中國遊客圍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拍照打卡,把學校當成了動物園一般。
這兩所學校不得不實施人流控制,限制遊客進入某些區域。

03
反向留學背後的
三個真相
早在2022年就有一個專有名詞——反向留學,來形容中國學生佔領海外高校的現象。
今年日本東京大學中國學生的暴漲,只不過是反向留學的二次被提起。
只要學歷還在社會扮演重要作用,那麼這種現象大機率會一直持續。
海外高校擠滿中國學生至少反映了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持續追求。
不管是在東南亞,還是在英美等國家,反向留學呼聲最高的地方,大機率以名校居多。
比如東京大學在QS上的排名僅次於國內的清華北大;國際生爆滿的哥倫比亞大學是八大藤校之一,每年本科錄取率不足10%;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等等都是英國知名學校。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產及以上階層的家庭有實力全力支援孩子出國留學。
希望孩子獲取國際化教育資源,接觸更前沿的知識,同時看見更大的世界,拓寬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等。
未來回國發展,這些海外知名院校的學歷在國內就業市場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認可度。
中產家庭將留學視為“標配消費品”,而非精英化選擇。
第二,國際生本身的價值
國際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而國際生就是整個產業鏈的搖錢樹。
這些產業會推動更多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使得反向留學現象更為普遍。
反向留學在某種程度上於海外國家而言是利好訊息。
比如國際生給加拿大經濟貢獻了約220億加元(約164億美元),大於汽車零部件、木材等出口額,還增加了20萬多個就業機會,2020年疫情期間,國際生數量大幅下降導致當年加拿大國內GDP損失逾70億加元。
有資料統計,2023-2024學年,中國留學生給美國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超過了142億美元,佔全部赴美留學經濟影響的28%。
今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削減聯邦科研經費讓眾多高校進入寒冬期,於是很多學校把目光投入國際生。
耶魯大學近期就宣佈,從今年秋季入學起,每年將增加100個本科新生名額,本屆招生人數將達到1650人,最終本科入讀人數將達到6600人。
根據耶魯11%的國際學生佔比,新增的100個名額中,國際學生將佔10個名額。
布朗大學也計劃未來五年內將碩士生數量增加一倍,芝加哥大學去年增設ED0申請輪次,用夏校的手段來搶奪生源,這很大機率也是一個緩兵之計。
還有日本的大學也在增加海外直招名額,同時簡化申請和錄取流程;歐洲等國家甚至推出中文授課的課程,以此為賣點達到招生目的。

第三,不排除在逃避國內的升學壓力,這在研究生階段尤為明顯。
在國內研究生文憑是找到好工作的一把鑰匙,國內考研人數逐年增加,已達到470多萬人,但招收名額有限,錄取率極低,大概只有16%左右。
面對百萬大軍,擔心上不了岸的學生紛紛將目標投向了海外研究生。
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爆滿後,東大相關人士分析稱,中國雖然有清華北大等名校,但其錄取門檻高得可怕,一般的學生在本科階段根本無法入讀。
於是很多學生在四年後報考研究生時,瞄準那些相對容易錄取的海外名校。
東京大學在亞洲的知名度高,研究生比本科的入學難度要低很多,中國留學生考入日本最難考的大學讀研究生,能達到“學歷鍍金”的目的。
海外院校大多采用申請制,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院校,容錯率相對較高,與國內 “一考定勝負” 的考研相比,壓力相對較小。
同時一些國家的研究生較短,比如英國授課型碩士大多為一年制,相比國內 2-3 年的學制,能讓學生更快地完成學業,進入職場,節省了時間成本。
短期內,海外學歷的“鍍金效應”與職業優勢仍將持續推動留學熱潮。
中國留學生在全球生根發芽,不僅僅是個人教育選擇的美國,也是海外政策、經濟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產物。

04
水校,水嗎?
反向留學成為一種趨勢後,海外大學很水的言論就層出不窮。
比如哥大雖說是藤校,卻因為中國學生多等原因而始終洗不掉「水校」的代稱。
尤其是這些年造假、代寫事件頻發,還有學校為了經濟利益可能會放寬錄取標準,更是加劇了大眾對於留學生學歷含金量低的質疑。
但問題歸問題,這並不意味著學校就很水。
海外大學,尤其是美國大學,都是寬進嚴出,畢業的要求高,對學生的考核很嚴謹。
一旦完成不了學校的畢業要求,就有開除學籍或是驅逐出境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謀事在人,學校是否水,全在於學生能否利用好學校的資源。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當公務員救不了日本,失望的東京大學畢業生正在拋下中央政府
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我們還可以去日本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