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赴美留學”的熱度逐漸降溫,由於國際局勢動盪,特朗普政府對國際學生的限制舉措,以及美國教育體系高昂的費用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最近,一篇留學求助帖突然爆火,讓網友對現如今該去哪留學產生了激烈討論。在這場談論中,沒想到德國留學憑藉低學費、高學術質量與就業實力,迅速崛起成為新寵。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這幾天逛某社交平臺,就看到了一篇爆火的留學求助帖,釋出兩三天後引來55萬人圍觀,現在閱讀人數可能已超百萬。

這是一篇求助帖。帖主來自普通家庭,爸媽從事底層工作,生活拮据,四口之家擠在暗無天日的城中村。
但家庭不富裕的帖主又偏偏有個留學夢,她是個學霸,在校成績表現不錯,尤其語言,從小到大都是班裡最好的,曾有機會到法國交換。
今年她獲得了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offer,還是最喜歡的專業。
到底是該為理想搏一搏,去國外體驗不同的生活和學習,還是低頭認清現實,用辛苦賺來的80萬元付完首付,搬出城中村?
我扒光了首條帖子下面6000多條評論,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

拋開到底該怎麼做的討論,實際上評論區反映了當下對留學這件事的態度轉變和情緒變化。
在動盪不安的當下,大家對留學目的地的選擇大變,德國正在悄然之間成為最具「群眾基礎」的新歡,甚至比「英美加澳」這傳統四強還要更討喜。

英美澳加俗稱“Big Four”,是傳統四大主流留學國家,但德國正以野心勃勃的姿態去打破留學市場的常規。
今年《全球招生基準調查》(The Global Enrolment Benchmark Survey)釋出了2024年底首次調查後的第二次調查報告。
這是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牛津英語考試(Oxford Test of English)與Studyportals平臺共同合作對全球國際學生招生趨勢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

今年1-3月全球共有48個國家的240所機構參與,最終結果顯示:
國際生正在慢慢拋棄傳統留學國家。
在美國,因為政策朝令夕改,從去年開始,國際生學生對Studyportal上的美國課程興趣陡崖式下跌,這也導致研究生入學人數下降了約13%。
在英國,受簽證法規變動的影響,去年大學入學率就出現了些許波動。隨後政策緩和,國際生對其興趣有所增加。
但前段時間英國又要計劃縮短畢業生簽證時間並且提高工作簽證難度,甚至徵收國際生學費稅,引發不少抱怨,「逃離英國」的討論又多了起來。
加拿大最慘,該國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學人數急劇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該國政府把移民人數高漲,歸因為是招收國際生太多導致的。。
自從2023年10月宣佈國際生限令以來,國際生對加拿大學士和碩士學位的相對興趣就暴跌54%。
澳洲近些年同樣將控制移民人數的刀揮向了國際生,於是研究生入學率同美國一樣,也下降13%。
好在其手段沒有前“三兄弟”那麼殘忍,國際生對澳洲興趣有小幅度增長,但整體來看,還是在一路下行。

傳統留學地遇冷,歐亞國家卻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德國成了留學市場中的新寵,國際生對其維持著極大的興趣,甚至遠遠甩開了歐洲其他目的地。

網站educations.com在2025年全球最佳留學國家排名中,更是把德國排在全球第三的位置,超越澳洲,在非英語國家中穩守第一的寶座。

被譽為“德國最權威的國際生年度報告”《科學大都會》,幾個月前就公佈了2023-24冬季學期德國國際生等詳細資料,資料顯示:
2023–24冬季學期德國國際學生總數高達約37.99萬人,其人數還在不斷上漲,較前一年增長了3%,佔全德國總學生的13%。
其中綜合性大學國際生人數佔68%,總人數超過25萬人,剩餘12多萬人就讀於應用科學大學。
在學位選擇方面,研究生學位最受歡迎,2023-24學年有超17萬國際研究生(佔比45.1%)在德國就讀,本科生佔比35.2%(約13.4萬人),大一國際生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

德國最大的國際生生源地在亞太,佔比32.9%,其中印度和中國挑起了大梁。

在2022-23學年以前,中國穩坐第一的位次,國際生以絕對數量優勢碾壓印度整整9年,直到2021-22學年才慢慢下滑,在2022-23學年徹底被印度趕超。
2023-24學年,德國印度國際生有4.9萬多人,佔比12.9%,中國緊隨其後,約3.9萬人,佔比10.2%,成為德國第二大生源地國家。

作為中產家庭的新寵,德國留學的熱度還在上升。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預計2024-25冬季學年,超過40萬名國際學生在德國高校學習,比上一個冬季學期的37.99萬名國際學生繼續增長7%,這已經是德國國際生人數連續16年增長。

留學趨於理性,當價效比成為第一考量,德國留學大火也不讓人意外。
談及德國留學,第一優勢便是它的學費。
德國目前共有428所大學,其大學有公私立之分,公立校313所,超過90%學生就讀於公立校,剩餘100多所是私立大學,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學費。

德國公立校遵守嚴格的規章制度,質量標準高,還很實惠,它有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補助,因此本地生和國際生都可以免學費攻讀學士以及多數碩士學位,每學期只需繳納100歐元到400歐元左右的學期註冊費。
比如柏林自由大學和亞琛工業大學每學期只要304歐元;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均是320多歐元;漢堡大學每學期僅335歐元。
這筆約合人民幣大概800元到3300元的學期註冊費涵蓋了學生管理、學生會捐款等行政服務費以及公共交通。
當然公立校裡也有例外,並非所有公立校都免學費。
一種是專業學習課程或是專案,比如專業培訓、語言課程等都需要額外付費;EMBA、其他高管級別課程等,按照課程級別和內容,學費從幾千歐元到幾萬歐元不等。
另外一種是各州單獨設立的規定,學校所在地的聯邦州政府有權決定國際生是否需繳納學費。

(圖|德國部分知名公立大學的費用)
德國第三大州巴登-符騰堡州於2017年起對非歐盟國際學生開始收費,每學期需支付1500歐元(約合1.24萬元),學校包括德國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頂尖的理工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弗賴堡大學等。
德國面積最大的州巴伐利亞州允許大學從2023年開始向國際生收取學費,但目前只有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實踐。
2024/25學年,慕尼黑工業大學要求國際本科生每學期支付2000至3000歐元(1.7萬至2.5萬元)學費,碩士生每學期4000至6000歐元(3.3萬元至5萬元),再加上72到85歐元的常規學期註冊費。
德國私立校有著班級規模小、課程特色鮮明的優勢,但學費高,通常每年5000歐元到3萬歐元(4.1萬到27.9萬元)之間。商業或是技術等領域的碩士專案很貴,比如工商管理碩士從幾千歐元到最高6.5萬歐元(約53.7萬元)不等。

(圖|德國部分知名私立大學的費用)
儘管德國是老牌發達國家,但相對其他歐洲或是英語國家,其生活成本也很低,德國國際生月均生活費約992歐元,按照9個月來算,一年不到8萬元,而在英國,一年生活開支就得1萬英鎊以上(約10萬元)。
德國大多數本科課程為期三年(六個學期),碩士通常要一到兩年(兩到四個學期)完成。
如果就讀公立校普通專業,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一年10萬到16萬元左右。相較英美兩國一年至少六七十萬元、上不封頂的投入,德國不愧是普通中產家庭的留學天堂。

(圖|德國的教育體系)

德國留學不光有近乎為零的學費,其學術質量和就業實力同樣能與英美媲美。
正如美國有八大藤校,英國有G5,低調務實的德國也有TU9。這是德國科研和教學的典範,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及傑出科研和行業專家從這裡走出。
除了TU9,德國還有很多知名院校,在Q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中,德國有9所在全球前200名,5所大學進了全球前100強,包括:
#28慕尼黑工業大學
#59慕尼黑大學
#84海德堡大學
#97柏林自由大學
#99亞琛工業大學

(圖|TU9院校名單及優勢學科)
各大學科中,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領域慕尼黑工業大學排全球前20;生命科學與醫學也有海德堡大學(排名33)在撐腰;社會科學與管理、藝術與人文憑藉柏林洪堡大學強勢出圈。
當然,德國大學擅長的遠不止理工科,它在各個領域都有建樹。
在德國,43.1%國際生學習工程學,這是最受歡迎的領域;其次是法律、經濟和社會科學,國際生佔比24.5%;緊隨其後的是數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

德國教育最大特色是職業導向,既重視正規理論學習,又培養職場實踐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和興趣自由選擇學術或職業發展路線。
許多大學還會與公司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案例研究以及實習機會等,而且實習期超過3個月必須支付工資。這種雙元制體系讓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很吃香。
在2025年THE釋出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中,德國和法國、英美一起躋身就業能力最具代表的國家。
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就業力最強,排全球前13。柏林洪堡大學、慕尼黑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等都表現不俗。

德國還是歐盟27國中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2025年4月德國勞動力(15至74歲)的失業率為3.6%,其中德國青年失業率是最低的,為6.8%。
據統計,69.2%的國際生表示,畢業後更願意留在德國就業。
一是德國對國際生的居留規定較為寬鬆,畢業生擁有18個月的居留權,方便找工作;
二是德國作為歐洲領先的經濟體,勞動力短缺,對技術、工程等STEM領域人才需求量大,薪酬也高,技術移民門檻不斷下調,畢業生髮展前景無量,留下來的機率,相比英美等國也更大。
由波士頓顧問集團(BCG)、The Network和The Stepstone Group聯合釋出的2024全球人才解碼報告顯示: 德國躋身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工作地前5名,也是非英語國家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其中德國經濟和文化中心柏林在全球排名第六。
國際人才選擇德國的原因主要在於:優質的就業機會(74%)、良好的生活質量(61%)、安全的社會環境(49%)、薪酬待遇與員工權益好(48%)、強大的創新潛力(36%)和完善的社會福利(34%)。


低學費與高回報的背後,「留德華」們也面臨著重重挑戰。
語言關是第一大障礙。
留學生的語言能力關乎到課堂上能否聽得懂、跟得上課程節奏、理解教學內容。良好的掌握語言才能更好地融入本地,瞭解風土人情,方便日常生活和工作。
首先,留學生們英語能力必須好,目前德國大學提供約1700個英語授課的課程,但多數是德語授課,如果選擇的是德語授課的課程,則必須依照申請學校科系的要求提供德語水平證明,比如Test-DaF(德福測驗)。
隨著德國大學熱度攀升,包括一些熱門英語授課在內的專業競爭加劇,語言能力申請要求在慢慢抬高,尤其是碩士階段。
比如維爾茨堡大學將計算機碩士英語授課的雅思成績提升到了7.0分,並新增了德語要求。即便課程是英語教授,申請者也要雙語達標;拜羅伊特大學、薩爾大學等還要提交GRE、GMAT成績。
德國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模式,「入口端」主要以資質稽核和真實性檢驗為核心,嚴苛則主要體現在「出口端」。某種程度上,是普惠與精英教育的平衡。

這種模式帶來的結果是高延畢率和高退學率。
根據資料顯示:德國綜合類大學正常順利畢業率僅約24%,通常在規定學期內會延長兩個學期的畢業率約70%,應用技術類大學標準畢業率約為37%,延長兩學期的畢業率大約是80%。
這也意味著,延遲畢業是很多學生的宿命,當然踏實勤奮的中國學生延畢率相對很低。
導致延畢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學生是因為實習影響了畢業,因為德國大學重視實踐,有些專業必須實習才能拿到學位。
有些則是苦於畢業要求太高,比如課程難度高、課時多,閱讀量大,考試又難,評分極其嚴格,再加上大學是100%自由散養模式,自己靈活安排,缺乏動力,稍不留神就影響到了畢業。
一位網友稱自己在德國工作生活差不多五年,遇到了不少本科六到八年都無法畢業的;
另一位網友在德語授課的法律本科就讀時,同屆畢業的人不到60%,自制力差或是語言能力一般的學生,再選擇德語授課,延畢的風險極高。

德國還流行著「三掛出局」的紅線,即一門課程考試三次不過,就失去了讀本專業的機會。
掛科成了不少在德留子的心理陰影,每每回想起在德讀書生活的經歷都有點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比如一位網友分享稱,自己做噩夢發現在德國讀書時有一門考試沒過,當時想死的心都有,甚至還夢到為了一門課掛了,畢業回國後又飛到德國上了一學期。

掛科後,如果不能轉換專業,結局只能是退學。
德國是歐盟國家退學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本科退學率接近30%,碩士階段也在20%左右。其中,數學、自然學科最高能接近50%,工程類也集中在35%。

所以即便物美價廉、享譽全球的教育質量,語言關和畢業關難過讓無數家庭望而卻步。

一百多年前,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寫下了傳唱盛廣的詩篇《未選擇的路》。

如今中產家庭拋棄英美等主流國家,奔往德國等非傳統留學地,何嘗不像是弗羅斯特在詩中所言的選擇那條人跡罕至的路。
這條路可能會困難重重,但人生岔路口的每一次選擇都不存在錯誤。每條路的盡頭都是新的可能。
無論是英美的快車道,還是德國的慢賽道,本質上都需要中產父母們綜合考慮,在孩子風險承受力、教育理念、職業規劃之間再三權衡。
隨著國際局勢動盪加劇,以及經濟處於下行期,英美學費飆升和工簽收緊,諸如德國這類極具價效比的國家將會吸引更多務實的中產家庭。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留學全知道,微訊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