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Jeff Tollefson
雖然突破閾值的時間目前只有一年,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人類已經觸及所謂“安全區”的邊界。

2024年6月的一次熱浪期間,印度新德里的民眾排隊取水。來源:Raj K Raj/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官方宣佈:2024年地球平均氣溫首次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以上。氣候科學家年初宣佈了這一訊息。各國政府為極力避免全球變暖最壞影響而設立了這個閾值,這次突破標誌著全球性嘗試——至少暫時——失敗了。眼前,這只是一個指標和一個年份,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也是一次警醒,提醒我們地球正在進入危險之境,速度或許比之前認為的更快。
“這既是物理現實也是一次象徵性的衝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氣候風險的社會科學家Gail Whiteman表示,“我們已經觸及我們認為的人類安全區的邊界。”
這個訊息由獨立追蹤全球氣溫的多個國際組織聯合釋出。雖然每個組織計算的資料稍有差異,但平均下來的資料顯示,去年的地球氣溫比1850-1900年(被認為是人類開始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之前的“工業化前”時期)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55°C。意料之外的是,2024年相較於2023年資料的升幅具有統計顯著性,而2023年也打破了高溫紀錄。氣候科學家正在研究連續兩年的升溫究竟是一閃而過,還是標誌著全球變暖提速的地球氣候系統的轉變。
近200個國家在2015年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以下。但化石燃料等能源的碳排放持續增加,去年依然突破了紀錄——儘管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快速發展。
“個別年份突破1.5度的限制並不表示長期目標落空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一份事先準備的宣告中表示,“這說明我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迴歸正軌。領導人必須行動——就是現在。”
空談
為了過濾掉氣候資料中的噪音——正常的氣候變率,科學家經常要報告一個十年均值。這能讓他們鎖定地球的長期氣溫趨勢,最佳化模型,並對將來做出更好的預測。根據這個資料,研究人員估計全球現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了1.3°C,而在真正達到和突破1.5°C之前可能還有好幾年。而這些剩餘的時間非常寶貴。
從氣溫上看,“我們仍活在1.3°C的世界裡。”美國保育組織Nature Conservancy的首席科學家Katharine Hayhoe表示。溫室氣體捕獲的大部分熱量都被地球海洋、陸地和冰層吸收了。當氣溫的十年均值突破1.5°C時,地球將積累更多熱量,進一步加劇暴風雨和火災、生態系統破壞和海平面上升。
科學家指出,1.5°C的閾值沒什麼神奇之處。這是巴黎協定中的一個政治目標,之前限制在2°C的變暖目標可能不足以保護大部分脆弱國家不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包括許多島國。這不是說地球在1.5°C以下就是安全的,也不表示突破這個閾值就會一切崩潰。這是一個譜系,Hayhoe表示,“升溫的一點一滴都不容忽視”。
比預期更快突破1.5°C也不意味著失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分析的許多排放情景假設全球氣溫會暫時“過沖”這個閾值 ,但人類到本世紀末會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碳,並使氣溫再降下來。這依然有望避免許多災難性的氣候影響。
紅燈
儘管如此,全球氣溫有一年突破1.5 °C的現實,應該給所有政要敲響警鐘,巴西聖保羅大學的氣候科學家Carlos Nobre說。如果2023年和2024年的升溫不是一閃而過,而是標誌著全球變暖正在加速,他說,“那我們的減排速度可能還要更快一些”。
今年晚些時候將在巴西舉行的下一屆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許多科學家和氣候主義者肯定會傳達這一資訊。一個擔心是突破1.5 °C閾值的訊息會帶來自滿而不是行動,Whiteman說。對全球變暖的危險持懷疑態度的人士可能會想,“看到了吧?我們突破了閾值,但什麼都沒發生。”
但是,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以及融冰和氣候系統轉變的長期威脅會繼續累積,除非或直到人類不再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
“影響已經在顯露了,”Whiteman表示,“而且只會越來越糟。”
原文以Earth breaches 1.5 °C climate limit for the first time: what does it mean? 標題發表在2025年1月10日《自然》的新聞版塊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4-02760-4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英文原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自然系列”(ID:nature-portfol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