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穿鳥通勤的打工人,已沒有軟肋了

又到了一年幾度的“北京撞衫大會”時間。
當秋冬交界的第一股寒風吹起,其他地方的人,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烤紅薯,涮火鍋,盼暖氣。
只有北京人,在冰涼的被窩裡心念一動:天冷了,心愛的衝鋒衣又該出場了。
圖源:小紅書

北京人離不開衝鋒衣,就像東北人缺不得棉褲,廣東人少不了校服,湖南人不能不穿棉睡衣。

有人說“有了它,Q4才完整”,也有人感嘆“衝鋒衣上身,感覺百毒不侵,讓降溫來得更猛烈些吧!”
從被嫌棄,到不離不棄,北京打工人剋制又濃烈的浪漫,從把實用主義外化於形,用衝鋒衣武裝自己開始。
在北京,人們對沖鋒衣的愛,並非與生俱來。
前些年,北京“時尚絕緣體”的惡評流傳在外,有一半的鍋得甩給衝鋒衣。
圖源:微博
走在北京的街頭,衝鋒衣含量到底能有多高?
三分鐘之內能迎面過來五件衝鋒衣,胸前依次印著鳥、駱駝、象、狼、山等圖示。

圖源:微博

每每說起其中代表,自然少不了在號稱“中國小德國”的北京海淀。
早晚高峰的通勤路上,衝鋒衣存在感極高,連色調都統一成黑、灰、深藍等暗色。
放眼望去讓人忍不住做出總結——人一旦在海淀待過,你這輩子就定型了。
天一冷會不自覺穿上土土的衝鋒衣,去商場會直奔優衣庫、迪卡儂,稍微潮一點就渾身不自在。
如果海淀有時尚,恐怕也只是“更貴的衝鋒衣。”   
網友:沒事,北京人不太攀比穿,海淀人更有一種漠視外在的自信/圖源:@剛剛是我在說腹語,已獲授權
因為北京的衝鋒衣含量實在太高,高到時尚完成度基本為0。
“釣魚佬專用穿搭”一度成為網友們群嘲衝鋒衣的專用詞。
不過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人總會為自己的年少輕狂付出代價。
在衝鋒衣這,人們早已嚐到了“打臉”的滋味:
“去年還想著衝鋒衣怎樣穿才不土,今年只想著衝鋒衣陪我直到入土。
圖源:小紅書
畢竟在北京待過一段時間後,一年到頭,你甚至不需要考慮“今天穿什麼”的問題:
鞋櫃裡,洞洞鞋五一上崗,十一退役,餘下的日子則由勃肯鞋出征,直至洞洞鞋繼續輪崗。
衣櫃裡,防曬服可以從五一穿到十一,衝鋒衣從十一穿到五一。
要知道,在北京市服(凜冬款)黑長羽絨服出山前,衝鋒衣生命週期至少可從國慶節延續到12月。
到了來年2月又可以穿到開春,夏天還能放公司備用,擋擋空調冷風。
完美匹配的北面衝鋒衣和優衣庫搖粒絨,優衣庫是各家衝鋒衣的好搭子/圖源:小紅書@Valena,已獲授 
以至於剛到北京的外地朋友們,真誠發問“北漂需要準備什麼”時,評論區網友總會給出答案:

“建議把衝鋒衣落實到每個人。


“趁著雙十一趕緊入手兩套市服吧,那是你融入北京的第一步。

衝鋒衣低調得讓人安心

對於“這個季節到北京怎麼穿”這樣的問題,他們也會推己及人,給出“剝洋蔥穿衣法”。
即:外面一件衝鋒衣,裡面搭配各種短袖、長袖、衛衣、馬甲、搖粒絨、羽絨內膽,就足夠應付0~20℃區間的各式場景。
圖源:小紅書@江小西,已獲授權
或者更易上手的“三明治穿法”,也是不錯的選擇。
打底衫、絨毛內膽、衝鋒衣分別為內中外層,各司其職,可靈活調節為遮風擋雨、綿柔保暖、排汗透氣三檔模式。
這種穿法簡單實用,最關鍵注意事項僅有一條:衝鋒衣記得買大一號,方便加塞。

只要你在北京待得夠久,總有一天會皈依衝鋒衣門

對這種草率不操心的穿搭,不懂其中奧妙的人,往往會笑一句:然,北京沒有穿搭。
但早已把衝鋒衣融入生命的人,才知道它的好,就像遍尋不得的愛情:不離不棄,知冷知熱。
“當我開始看衝鋒衣羽絨服內膽三合一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被北京毀了。”
由於耐髒抗造,適合出差穿等優點,衝鋒衣已經拿下“打工仔日常通勤皮膚”稱號。
“在北京過秋冬,它是需要焊在身上的禦寒戰袍(這裡的寒,既指天寒,也指心寒)。”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的衝鋒衣穿搭
衝鋒衣的選擇豐儉由人,加多樣性就是換換顏色和品牌,款式按需取用即可。
軟殼春秋時節適用,硬殼方便冒著風雨打工,眼下這個季節,三合一是北京人當季的心頭好。
它抗風,溫暖,還有很強的隱蔽性、防禦性和包裹性,一件更比三件強。
天貓10月中旬釋出的衝鋒衣熱銷榜資料,前20名的產品中,有11款為三合一衝鋒衣。
這種衝鋒衣又俗稱兩件套,外套和內膽可以拆開,而它們排列組合後的超高性價比,讓極簡穿衣界將其奉為造福人類的偉大發明。/圖源:@AAA土豆燉茄子,已獲授權
衝鋒衣不高調,穿著它在冬日北京寒風凜冽的街頭,進可攻,退可守。
“不會讓你因冷而瑟縮,也不會因為太精緻而不自在,更不會因土的突出而無地自容。
只會讓你覺得自己又颯、又幹練,因為自己的低調而感到自在和踏實。”
每次穿著衝鋒衣、踩著共享單車奔赴工位的曠野,感覺今日打工人設都變成了重生文主角。   
被寒風吹得呲牙咧嘴,胸口還熱血沸騰著。
還有衝鋒衣的價格也是豐儉由人,人均百元到千元,甚至到萬元都可實現。
貴价如攀山鼠、始祖鳥,中上檔如凱樂石、哥倫比亞、北面,價位友好的如伯希和、優衣庫、駱駝、Jeep、迪卡儂。
具體選哪個,往往只看個人預算,反正在北京只要你穿了市服衝鋒衣,我們就是同行的戰友。
圖元:圖蟲創意
“你穿始祖鳥,他穿北面,我穿駱駝,我們都有灰撲撲的未來。”
在這種心態的加持下,事實上對於一些朋友來說,連顏色方面的顧慮也不再是問題。
以前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可能還擔心有些顏色容易和別人的工裝撞款。
其他人糾結紅黃藍扎眼,藍黑灰又有點暗淡的時候,有心之人已靈機一動:
反正都是穿來打工,穿誰家不是穿啊?!
二手交易平臺上,賣二手工裝的不在少數,僅需五六十元就能擁有一件風裡來雨裡去的戰袍。
戶外工作者嚴選,應付通勤路綽綽有餘。
有人緊跟時事,建議北京政府將衝鋒衣納入“以舊換新”補貼品類。
在北京感受過一次衝鋒衣給的安全感,你就再也戒不掉了。
它裡裡外外的兜夠裝得下工卡、手機和家門鑰匙;擠地鐵時需要耐磨抗造,衝鋒衣也能完美契合。
寬寬大大的版型裡,能裝下一切“噁心穿搭”,拉高拉鍊、帽子一戴,衝鋒衣就是保護殼……
因為衣服有塗層,不能經常洗,也就可以理所當然地穿到“包漿”。
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和坦然,就連時尚方面也不再是死角。
衝鋒衣+白色連帽衛衣+微分碎蓋+金屬半框眼鏡,是“秋冬男人最好的醫美”;
想要鬆弛感戶外風,可以試試衝鋒衣+工裝褲+大黃靴,有一種要“打工到地老天荒”的美感;
你以為愛上衝鋒衣的人在第一層,實際他們在大氣層。

當程式設計師們都愛上衝鋒衣時,就不用再懷疑它的實用性

毋庸置疑,衝鋒衣能成為當之無愧的“北京市服”,自有它的道理。
除了衝鋒衣,再沒誰和這座城市的氣候更配。
如果你曾被動輒七八級的妖風吹得找不著北,如果凜冬的暴雪曾在你臉上胡亂地拍,如果近20℃的溫差也曾讓你猝不及防……
你就會知道,什麼風衣、大衣都優雅不過五秒,到了北京的地界統統淪為美麗廢物。
圖源:小紅書
此時,一件衝鋒衣才是北京生存的必備單品
它又防風又禦寒,在步行或騎車通勤的日子裡,還可以暫且替代一下雨衣。
以及要是偶爾趕上大風、沙塵暴,它是真能帶你“衝鋒”一把。
不止北京人愛它,如今衝鋒衣的六邊形功能已經被全國各地看到。
據魔鏡洞察,2023年8月至2024年9月,衝鋒衣在主流電商平臺銷售額已經達到100億元。
今年天貓雙十一正式開售4小時15個運動戶外品牌破億,更證明它的火熱。
尤其恰逢今年羽絨服全線漲價,誰看完不感覺穿了十年的北面戰袍還能再挺挺。
圖源:中國商報
當然,衝鋒衣的爆火,山系穿搭和戶外潮走紅不無相關。
但在許多討論中,如今更常和衝鋒衣繫結的關鍵詞,大概還要屬“年輕人”“打工人”。
據《線上衝鋒衣市場趨勢白皮書》調查資料,衝鋒衣的穿著場景中,日常穿搭佔比高達66%,遠高於戶外運動場景。
哪怕“城市場景衝鋒衣不常用”“穿衝鋒衣通勤,殺雞用牛刀”說法並不少見,似乎也並不影響年輕人對它的愛。
反而是順應這種潮流,有品牌的衝鋒衣宣傳語適時地調整成“城市比戶外更需要一件衝鋒衣”。/圖源:新浪圖數室
它實用,暖和,還很符合人們的一些心境。
當晚高峰的地鐵上,擠滿了面色灰的整齊劃一的打工人,他們身上藍的、橙的、紅的、黑的衝鋒衣,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態度。
打工人上班路上的人山人海,未必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刀山火海。”
“衝鋒衣”三個字的由來,就是在登山最後時刻丟掉所有裝備,穿著這件衣服衝刺山頂。
土也好,時尚也罷,扣上帽子、拉上拉鍊、走出門去的那一刻,都不那麼重要了。
彼時穿著衝鋒衣的人,更想說的或許是:什麼你都能承受,風霜雨雪也沒那麼可怕,衝吧。   

相關文章